心理测量(psychometrics)关于人的个体心理差务的测量或诊断。人们在能力、学识、技能、兴趣、态度及人格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心理特征总会在行为上有所反映。心理测量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对他的某种心理特征作出数量化的解释。任何一种心理属性在数量变化上都可构成一个连续统,如记忆力的强弱、运算速度的快慢、性格从极端内向到极端外向的变化等都各自成为一条连续统,测量的结果就是确定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征在相应的连续统上的相对位置。心理测量起源于中国。在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关子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和平5种人的观察和评估,可看作心理测量的前奏。战国时期盂子不仅对心理差异现象的普遍性有所认识,而且已经有了差异同一性以及差异等距可能性的概念j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心理测量原理的叙述。中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中论述了在规定的9年时间内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广度、学识运用、论学本领以及学习兴趣、专业思想、集体观念、师生关系、意志坚定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问题。距今多年以前西周时期考试制度的建立更是世界上应用心理测量于人才选拔工作的开始。当时的试射(即射箭考试)就是一种个别举行的单项特殊能力现场测验,运用了效标参照的记分方法。汉代的选举制度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隋以后的科举以考试为主,辅以推荐。唐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备。当时的考试科目有进士、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这是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在科学制度上的反映。考试方法有帖经(填补词句中的缺字)、口义〔口试)、墨义(笔试)、策问(政事问答)和杂文(即诗赋)。东汉时期已有的童子科唐代又得到重视。1580年天主教传教土M.利玛窦到中国以后,科举制度逐渐传人欧洲。在启蒙学者的鼓吹下,法国资产阶级在1791年参考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他们的文官考试制度。关于测量方法,三国时期夕刘勋助写《人物志》,提出了'八观“和“五视“的观察方法。前者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所短,以知其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后者有: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1937年,美国人把《人物志》编译成英文出版,书名为《人类能力之研究》。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风摒篇》中记载着江南有“周岁试儿“的风俗,可以视为以实牧为材料的近似标准化的幼儿认知--操作活动测验法。西方的心理测量工作开始于19世纪。随着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人 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个别差异。C达尔文的思想为人们理解个别理论框架。天文观测中人差方程的出现促使感觉运动速度方面的测量得到发展。这时期出现在欧洲政治上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与医学方面对弱智儿童的关心推动了智力测量。19世纪后期,德国的冯特、英国的F.高尔顿、美国的3.M.卡特尔都对感觉能力的测量进行了研究。然而对心理测量的发展有最重要影响的应属法国的A.比奈,他与医生T.西蒙合作于1905年编制的比奈一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它可以用数学加以精确描述时才能称之为科学。“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目的是通过量化手段使心理学的分析日益精确,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心理测量的应用主要在教育、人事管理和临床诊断3个方面,并且都已取得很大成效,尤其在教育方面应用最广泛,收益也最大,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兴趣测验、人格测验、教育测验以及适用于天才或弱智儿童的特殊测验等等。以致1986年初科学界对20世纪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查时,智力测验的制定与抗菌素的发现、激光的应用等一起被评为1900年以来对人类生活影响重大的20个科研项目之一。
心理测量和物理测量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首先心理测量是通过行为表现进行的间接测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误差不可避免,并且受测者知道自己是处于被观察的状态中,因而会产生一些不自然的反应,这势必影响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其次,人的一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多种行为上表现,如推理能力可以表现在系列填充、词语类推、反义词、图形类比等各种被测行为中,而编制测验时只能选人其中一或二项作为行为样本进行测量,样本的代表性程度对于测量结果的解释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注意测验的标准化,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达到质量标准。由于心理量没有绝对零点,对人们的行为作比较时,也没有绝对标准,测量结果只是确定一个人在量表上的相对位置,需要参照一定的标准对测验分数作出解释。为此,有些以常模为参照的称常模参照测验,如高校入学考试;有些以客观标准为参照的称标准参照测验,如各种专业证书考试和以检查教学效果为日的的一般课堂考试。
心理测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过抨击。究其原因,主要出自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如因选题不当造成测验的偏见,为种族歧视或阶级压迫提供了错误的论据以及在如何理解遗传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心理测量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也日益规范化。目前心理测量在西方依然广泛地应用。20年代西方的标准化测验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心理测量工作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的教育、心理系科及中等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心理测量课程。修订了不少测验和出版了一些测量专著。30~40年代一片繁荣景象。50年代后心理测量受到严厉批判。在完全停顿30年之后于1980年重新恢复,近10年来在测量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都迅速发展,理论上除经典测量理论外,对项目瓜理论等现代测量理论也有了研究。应用方面在修订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系列,两面文推理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画人测验等等多种国际通用测验的基础上,一些结合中国国情紧密联系实际的自编测验正在兴起,同时内容上日益广阔,从偏重一般能力测验和人格特征调查扩展到更加全面地考虑兴趣、动机,特殊能力倾向职业选择了。此外,把测量理论应用于教学改革,在大规模的考试工作中推选标准化考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