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机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

三个代表2005-12-19 16:28:19未知

  作者:郑必坚  来源:《求是》2003年第8期 

    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向何处去的一个集中表达。

    那么,怎样分析和看待21世纪前期的战略机遇和我们的战略道路呢?

    一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当然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怎么理解?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利用大三角战略关系,美国、苏联争霸,我们不争霸,但可以利用美苏矛盾,抓住了机遇;现在形势变化了,还有多少机遇?我认为,机遇期问题不能这样看。我们需要按照中央观察思考问题的观点方法来观察思考问题,冷静分析。80年代讲机遇和现在讲机遇,很有一些不同。我们现在讲机遇问题,当然仍是要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综合把握出发,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我们国内条件本身的分量在加重。以80年代而论,那时国内条件也有机遇的方面,但是与今天大不相同。这是因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大灾难,倒霉到极点。当然那也可以说是机遇,因为倒霉到极点就要变,人心思变嘛。这就是机遇!但那样的机遇,同我们今天,国内已经发展,很大地发展起来,还要继续很大地发展,而且举世瞩目,相同不相同啊?很大的不同!

    这也就是说,今天我们中国的发展本身,就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天下大势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越往前走越是如此。尽管我们问题还很多,但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在大发展,中国还要继续大发展,这一条,本身就是世界大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将要获得新的战略机遇期的一个最重要基础!说得完全一点,就是以中国发展、大发展,并且继续发展、继续大发展为最重要基础的,国内国际各方面条件之综合,才决定了我们在21世纪头20年将要迎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就要充分重视这一条,并且以此为根本立脚点,而决不能看轻,更不能忘掉这一条。这也就是邓小平所说:“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与此同时,新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总体上也相对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新的机遇。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我们党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个大的战略判断是坚持的,甚至可以说是坚定的。所谓坚定,就是决不因为出现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而轻易动摇。

    二

    当然,我们党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和挑战以及国际环境的不利方面。十六大报告讲我们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主要是两块。一块是关于前五年,讲工作缺点和不足;另一块是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我国发展还有很多局限。

    至于国际环境的问题方面,十六大报告同样作了冷静全面的估量。这也需要联系着我们党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加以分析。

    一是关于美国动向。最重大的现实变动就是“9·11”之后,美国把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保证美国本土安全作为优先目标。实际上这是一种战略性调整,并非权宜之计。到了对伊拉克战争,又进一步暴露出,美国反恐本身即包含把反恐作为其推行霸权的平台,利用反恐继续推行其战略部署的意图。而这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使其同多方面的关系紧张起来。这件事反映了世界上矛盾的发展,尤其反映了深层矛盾的暴露。关于矛盾发展,邓小平90年代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他由此强调:“对国际形势还要继续观察,总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所以,我们想起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说过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是只由一个方面所决定的。“9·11”之后的事态发展,难道不正反复地、多方面地证明了这一点吗?而且可以肯定,事态还将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世界上种种深刻矛盾还将继续暴露出来。实际上,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也已经看到这一点了。所以,让我们按照邓小平说的,继续观察吧。这是一条。第二,让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干得更好吧。这样,我们又看又干,我们的本钱就会越来越多。而本钱多了,机遇就会更多。当然,同时要准备不测,而且要认真对待。对我们党来说,从来没有舒舒服服吃现成饭的机遇!历来如此。在我们的力量对比相对劣势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更加不可能有什么舒舒服服吃现成饭的机遇!

    二是关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经济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这里只想着重说到一点,就是除了刚才所说的国际矛盾新发展之外,还有中国发展本身就成为推动有利国际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说,中国市场潜力之大。西方就是看到了的,甚至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力最大的市场。我们现在大体人均GDP 1000美元,东部3000美元,而就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塘这三个大的城市圈来说,我们再干十年,恐怕人均6000—7000美元是完全可能的。这包含了多大购买力啊!比如说,劳动力优势。人多,当然也有麻烦,但是劳动力的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是许多外国企业羡慕的。另外,劳动力素质也在提高啊!这种优势要持续多少年呢?有一种估计,大概今后30年或者更长时间内还会有这个优势。这很可能也是我们所独有的。所以,十六大报告在“工业化道路”里面,讲到“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这就是中国特点,是很大一个学问!再比如说,民间的投资。我们现在有8万亿人民币民间储蓄,有一种估计,就是今后10年内,这种巨大的并且还会继续增长的巨大储蓄能量势必转化为巨大投资能量,这是多大力量啊!诸如此类的因素,只要利用得好,就会形成一个总体优势。那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在全球市场资源(包括资金)重新配置和全球产业结构(包含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重

“历史机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组合的大变动中,处在有利地位。从1993年起,我国连续9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2年我们引进外资53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美国。在世界贸易排名中,也由1990年的第16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再进一步说,我们十六大还确立了一个发展战略,就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比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又往前走了。那么这个战略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美国的经济关系上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意味着,美国在前十年信息革命中所积累的大量的资源,包括智力资源,现在得不到充分利用空间的情况下,有可能要到中国找到空间。这也就是说,在全球产业重组当中,我们不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机遇,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可以有机遇。

    总之,我们充分估计困难和压力,又清醒把握机遇。这就叫做:在改革开放中,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

    说到这里,我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这个问题,对我们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道路的历史特点,试作以下三点归结。

    第一,我们这条战略道路的一个最重大和带根本性的历史特点,就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不断变动着的中国实际出发。所以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走自己的路”,就是我们党开创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政策,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等,都是由此而来的。

    第二,我们这条战略道路的又一个重大历史特点,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长期性的充分确认和高度自觉。在十六大报告中,实际上是再次确认,而且更加强调了。大家知道,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深刻观念。这是一个大的心胸,大的眼界,是根据长期经验和深刻观察所作的又一个大的战略判断。所以江泽民同志对此非常重视,多少次反复强调要注意领会,并在十六大报告和党章中都切实加以体现。

    这就叫作横下一条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很长很长的历史时期,就干社会主义,就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纲领,最高纲领,我们要坚持;但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在很长很长历史时期内是不可能实施的。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又从“七一”讲话到十六大,反复地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七一”讲话,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是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三是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次十六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长期性问题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重点强调了这样四点: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们才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二是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三是我们还需要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才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仍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是在经过这个阶段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才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如果我们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百年,做成一件事。那么,这在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不过是头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干社会主义,发展再发展,探索再探索,空间大得很,余地大得很!

    这也正是社会主义长期性论断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三,我们这条战略道路还有一个重大历史特点,就是在对外开放中,即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开创出来的一条全新的战略道路。我们这条道路有这么几个依靠,即依靠致力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自身发展,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靠各方面制度的创新,依靠国内需求的持续开发,同时依靠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同相关国家互惠互利、达到双赢。因此,这是一条世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战略道路,也是一条世界近代历史上后来大国崛起所从未有过的全新战略道路。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对外方针上,支持世界多样化,顺应经济全球化,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寻求不同文明和制度竞争共存,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逐步建立公正客观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样一整套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就是必然的,不是临时的,是有深厚根基的,不是权宜之计。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这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作用,也是中国特色!

    如果再联系到世界经济史,有这样一个很有见地的估量:世界产业革命以来250年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总共不过15亿人口,每50年不超过3亿人口进入工业化社会;而我国在100年内(从上世纪中叶到本世纪中叶),就将有15亿人口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这实在是世界历史上破天荒最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转变!

    总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是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头20年向何处去,我的理解就是如此。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历史机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