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缘何签约又毁约?

求职谋略2006-08-21 11:47:38未知

出尔反尔只为前程

  数月前已与某IT公司签约的大学生陈凯,日前换“东家”了。因为另一家待遇、环境更具诱惑力的公司正在向她招手。经过左思右想之后,她交付了几千元的毁约金,便轻松地换了地方。

 
  眼下,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接近尾声,奇怪的是,即使在毕业前夕,类似陈凯这样毁约的毕业生仍大有人在。据了解,每年11月到次年6月,是大学生就业找工作的时间,从7月开始,毁约情况会多起来。由于毁约现象严重,被用人单位戏称为“黑色7月”。

  迅达电脑服务公司的人事经理郭景阳最近比较烦,已经签约的5名大学生中,到目前只有2人来报到,另外3人招呼都不打就不来了。“我真弄不明白,大学生整天抱怨说工作难找,有了工作却又这么不负责地放弃了,这种把诚信当成儿戏的大学生我们敢用吗?”

  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保底签约再毁约”的确是就业高峰期里的常见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不止一次毁约,且这部分学生比例不小,尤以外地生源居多。

  薪水不理想是大学生毁约的直接原因之一。大学生小黄告诉记者,虽然同学中很多人把“发展空间”列为择业的第一选择,但到了最后薪资就成了最现实的问题。尤其是看到周围同学拿着比自己多的薪水,在攀比心理作祟下,毁约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对于外地高校毕业生来说,一心希望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他们中很多人为了解决户口问题而不断地毁约。除此之外,大学生毁约的原因还包括考研、出国留学等。

  用人单位“很受伤”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一直就是“强势群体”,掌握着录用毕业生的“生杀大权”。然而,在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毁约现象,却让不少用人单位感到“很受伤”。

  苏宁电器前年起启动了“1200工程”,每年招1200名大学毕业生,但这1200名大学生是否真能全部到齐?该工程负责人说,公司早已将40%的预测流失率包含在内了。

  用人单位的招聘都是带着岗位来的,从网上通知到校园宣讲会到接收简历再到笔试、面试,为了招募到合适的员工,用人单位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没想到,由于大学生缺乏‘定性’,签约又毁约,让企业空欢喜一场,能不叫人生气吗!”提到大学生的毁约,人事经理郭景阳就头痛。

  他说,这些大学生刚出校门,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当现实和预期的情况有所差异时,就会找出各种毁约的理由,公司也挽留不了。尤其当大学生提出毁约时,所有招聘活动都已结束,原来候选名单上的学生,多半已经和其他单位签约,如果再从这部分人当中挑选人员,就可能造成新的毁约,形成恶性循环。

  尽管在本就业年度,上海启用了《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规定毕业生违约金不得超出月工资,但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这笔几千块的违约金很容易赚回来。但对与之相关的企业、其他应届毕业生以及整个就业市场来说,却可能造成一连串连锁反应。

  企业是现实而又讲究效益的,有自己固定的工作计划和流程,大学生违约走人,不仅打乱了企业的招聘、培训计划,还浪费了企业资源。

  毁约也在毁前程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骑驴找马”、“先签了再说,有好的再跳”......针对大学生频频毁约的现象,诚讯国际咨询公司资深顾问吴衍璋分析指出,大学生大多渴望完美的工作,普通的薪水和工作环境很难被自命不凡的大学生接受,常常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情绪。于是出现了怀里揣着几份合同意向却还是犹豫不决的现象。左顾右盼、犹豫不决的心态让他们在寻找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大量机会。

  毁约不仅使大学生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也降低了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信任度,可能直接影响到下一届学生的就业。这样的结果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喜欢有工作经验的熟练工,而不愿用应届毕业生。从法律角度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属于劳动合同,擅自毁约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总之,越是临近毕业,毕业生越易产生患得患失心理,因此要迅速调整好心态,否则会影响今后的发展。(记者 梁杰)

“毕业生缘何签约又毁约?”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