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获得了一次面试机会。在会议室门口,招聘人员给每位应聘者人发了张纸条,上面是一段新闻材料,然后说“面试形式是无领导小组讨论,时间30分钟。材料你们先看5分钟,待会儿讨论这段材料有没有评论价值,评论点在哪里。”
进了房间,一名女生快言快语:“我是××大学新闻系的,先说两句。”她这“两句”足有3分钟长;然后话题被另一女生抢去,“我不支持你这个观点,我认为……”这一“认为”更长;另外几个人抢不到机会,只能干着急。我终于逮到了机会,心中窃喜的同时嘴却开始结巴,词不达意,我自己都不知道要说的观点是什么了。后面的人说什么我都听不清、也不愿听了。我知道我完了。
有了这次教训,回家后我和几个哥们凑到一起进行了几场“模拟面试”。
不久,我又获得面试机会,这家企业同样有“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考官特别强调:“大家讨论发言时要面向小组成员,而不要看着老师。”这一点让我在面试后懊悔了好久,因为我在发言时怕老师们听不清,所以盯着一位老师讲开了,而那老师也就盯着我看,等我意识到这点,讨论已经进行了大半。半个小时后,要作结论了,我先发制人,言简意赅说出了我们的结论,最后的一点儿时间留给了整场比较沉默的一名考友,毕竟整个小组的力量和表现均衡也是小组得高分的保证。面试结束,大家似乎都对刚才的表现较为满意。但我知道我不一定会成功,因为在面试时丁点儿疏忽就会前功尽弃。的确,这次我还是没有成功。
第三次的题目是:每人10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做10分钟自我介绍,顺序由抽签决定。正在女考官解释规则时,旁边的另一位男考官忽然说要再加一道必答题———薪酬期望。这是我最怕的呀,该怎么说才能让企业满意呢?而且我很不幸运地抽到了第二的位置,但我还是马上让自己静下心来,沉着应对。
在所有人都陈述完毕后,女考官又发下了指令———用3分钟时间对在场的每位成员(包括自己)进行性格归类,自己确定归类标准,并给出归类理由。我暗自庆幸自己对每位发言都做了记录,因此陈述时底气十足。就在我以为要结束时,考官竟然又出了题目:每人写篇文章,主题是如果这次面试被拒,原因是什么,时限15分钟。虽然此时我已感觉精疲力竭,但仍满怀信心地“写作”,并把自己两次失败的体会也“揉”了进去。
这一次,我成功了。之所以成功,想来是我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注意聆听,而且应变能力较强,同时也善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