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我国开创 25 年来,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性教育形式,在高等教育中树立了牢固地位。在高校录取率提高的今天,自学考试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未来的定位、改革发展重点是什么?近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全国自考办副主任刘军谊。
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定位
探讨全国自考未来的发展,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自考的定位,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考虑具体的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结束了自考一枝独秀的时代。上世纪最后 20 年,自考对弥补高等教育供应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面向大众、向整个社会开放的高等教育只有自学考试。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自考已经不再是惟一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及时改革,是全国考办和各地考办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全国自考委 5 届 2 次会议上,陈至立同志指出,自学考试在新形势下,要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将自学考试从高等教育补充的地位,提升到终身教育层面,由此确立了自学考试的定位:
自学考试是一种教育,而非仅仅是考试。自考是一种以国家考试、社会助学、个人自学为特征的开放教育形式,只有是开放教育,才能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更大作用。为什么强调考试,因为自考是“宽进严出”的教育,此外,还要重视学习过程。
要注重借助网络平台,把这一最适合开放教育的形式利用起来。网络教育已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界上发达的开放教育,都普遍借用了网络、计算机等新传播手段,如美国的社区大学、英国的开放大学等。
坚持“宽进严出”。自考生水平参差不齐,必须有一个权威的、质量非常高的检测。现在全国 4000 多万自考生,只有 600 多万人能够毕业,我们对毕业的要求是很高的,自考的品牌、信誉正是因此才建立起来。
服务对象要定位在继续教育上。自考要发展,服务对象必须要清楚。自考要定位在继续教育,是毕业、工作以后的在职教育,像江苏省有 3000 多人是有研究生学历后在学自考,北京也有 1400 多人。美国的社区大学、英国的开放大学,基本上也都是已就业人员在学习。
培养目标要与普通大学基本相当。自考前 20 年面临的社会需要和最近 5 年相比,变化很大。以前重在学历教育,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提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我们的专业、课程曾经有很强的高校烙印,这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继续教育的自考,重点应在提高考生的职业素质,必须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提高考生的职业素质。既要有高等教育的质量,又要有自身的特点。我们的目标是要与普通大学大致相当,遵循基本规律,又要有差异。专业学习要以提高考生职业素质为目标,强调实用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提高考生的职业素质。
自学考试发展有四个趋势
近年来,全国自学考试发展呈现出四个趋势。
学历教育稳中有降,非学历教育迅猛发展。 2002 年时考生增长到 1400 万人次,之后略有下滑, 2004 年反弹到 1200 万人次。与此同时,非学历教育连续 4 年以两位数增加。初步统计,去年考办系统组织的考试已达到 500 万人次。以后要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学历、非学历并重。山东、浙江、江苏等地非学历教育已经接近、甚至超出了学历教育,做到了比翼齐飞。北京非学历教育发展也很迅速,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势头。
继续教育性质明显,在职人员逐渐成为主体。 2004 年,专科以上学历的考生已达 630 万人次,占考生总数的 52% 。在职和农村考生在去年也达到了考生总数的 60% 以上。从生源结构出发,自考要向继续教育调整。
本科教育迅速发展,本、专科结构趋于合理。开考专业中,本科已超过专科。与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接近。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中, 53% 是高职、高专,他们可以通过自考完成继续教育。
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专业针对性更强,呈现多品种、小规模趋势。原来考生为拿文凭参加自学考试,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增强针对性将是自考未来发展的最大难点。北京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目前北京有 70% 的考生是外地来京人员,很大部分是进城务工者,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更好就业。北京适应了这个形势,在专业上有了很大改变,非常可喜。新专业能否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强的竞争力,核心是课程设置,这也是自学考试今后的发展重点。
自学考试有六大发展重点
一要面向农村。这个概念涵盖:农技人员、进城务工者、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职业教育,以及农村县、乡基层的工作者。我们要从专业、课程入手,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上注意实用性,建立适合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
二要大力发展非学历证书。目前全国考办正与十几个部委合作,联手推出职业资格证书。今后还将与商务协会、舞蹈协会等合作,大力推进学历与证书并重的双证教育。
三要积极发展本科教育,搭建继续教育的立交桥,搭建与高职、高专衔接的立交桥。
四要加强专业、课程改革,确立课程目标,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培养实用型人才。
五要建立社会化、开放型的学习服务体系。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网络化助学平台。
六要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模式,始终抓住命题质量和考试质量不放松,绝不为追求数量而降低质量,确保自考品牌。北京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非常好,开设自考 25 年来,考务工作细,考风考纪好闻名全国,为全国自考品牌的建立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