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语言教育2005-12-20 11:53:03未知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强调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2.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3.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4.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5.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6.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其次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力争实现“六抓”:
一、抓教师教育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洗脑”与“充电”乃大势所趋,教师教育要优先发展。地理教师必须坚持依法执教与以德施教相结合,不断追求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善智能结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不断更新和拓展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参与网络教育和学习,钻研地理教育教学的艺术,会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能关爱学生,正确评价地理学习,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团结协作,成为综合型、事业型教师,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塑造高尚的师德风范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勿庸置疑,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
二、抓目标导向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从宏观上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微观上看,每堂课的教学又有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钻研课程标准,编好教材,课前认真备课,既熟悉每堂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和优势,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又熟悉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独创性地拟写教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剖析热点、攻克疑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三、抓乐趣培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乐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励参与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到“地震”,可通过对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展开讨论,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又如学到“青藏地区”,可向学生展示2001年12月发行的《青藏铁路开工纪念》邮票(小型张),让学生知道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的二期开工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对促进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西藏与沿海的联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认为“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四、抓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自立精神,养成学生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地理课程图文并重,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
五、抓模式创新
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地理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先进、灵活多样的模式,让学生既动眼、动耳、动手,又动脑、动口、动心。笔者认为,模式不可千篇一律。但从教学策略上看,以下十多方面的方式和方法可供灵活选配:
1.“看”:学生看板书、多媒体教学演示和教师观察、巡视。
2.“读”:学生研读地理教材、地理图像和教学挂图,从中知道本课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
3.“思”: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师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的思索及提出探究思路。
4.“讲”:教师精心讲解,可集中讲,也可分散讲,时间宜少。
5.“听”:学生在自己研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和疑点认真听教师的精讲和指导。
6.“编”:学生在教师示范课堂作业的设计、编拟方法的基础上,自己编拟课堂作业以及教师编写地理教材。
7.“练”:学生填绘《地理填充图》、完成“想一想”、“做一做”等小栏目和课堂作业以及师生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
8.“问”:学生的疑问和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进入活跃的良好的思考、求知状态。
9.“答”: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和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解答。
10.“演”:师生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扮演不同教学情境中的角色。如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人士、当地居民、开发商等角色,讨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11.“评”:教师对地理问题、疑点的评析和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评断。
12.“选”:教师对包括地理信息资源在内的地理课程资源的选用和地理探究性、研讨性课题的选择。
13.“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质疑、析疑和教师对新形势下的地理课程改革的“多疑”、解疑。
14.“导”: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疏导、启发并把学生导入学好地理课程的正确轨道。
15.“悟”: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对地理问题、疑点和学习情感、态度、方式、习惯等转变的自悟。
第3页
16.“辩”:师生对某些地理问题、现象与其他问题、现象的关联,如“保护地球环境与增进人类健康”、“我国资源受损与别国生物入侵”等进行的探讨、辩论。
17.“研”:师生对某些地理课题的研究、研判。
18.“赛”:学生参与地理知识与技能竞赛和地理问题辩论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
教学方式和方法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等原则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搞好、搞活师生双边活动,形成活跃、和谐、宽松和浓厚的课堂气氛,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抓当堂达标
地理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缩小每堂
课学习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尽量当堂消化、巩固、掌握新学习的课程内容,在45分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全面完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智、能、情、德”四项职能,从而减少课余时间的挤占现象,在时间上确保地理课外探究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实现课堂内外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