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语言教育2006-09-09 14:48:56未知

地理教学中,要妥善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图与文、广度与深度、知识综合与渗透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关系
  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教育、科技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潮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不要教学质量,而是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正如夸美纽斯提出的“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着快乐。”为此,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思路,拓宽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达到此要求,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边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活动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知识为主,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的灌输式教学为主,以课堂为中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三中心”课堂教学思想,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忽视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吸纳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学习。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正确处理课堂认知教学和活动教学的关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创造性的学。如我们讲“交通运输中的点”这一节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苏州地图熟悉苏州火车站、苏州汽车北站、苏州汽车南站和市内公交车站的分布,请学生分析苏州市的车站分布格局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并请一部分经常在苏州乘火车和汽车往返的同学谈谈乘车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活动内容做铺垫,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讨论:(1)公共汽车客运站的区位因素有哪些?(2)车站与火车站、市内干道系统的布局如何?(3)这种设置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后,认识到车站围绕城区设置,并与火车站、市内干道系统有便捷的联系,布局比较合理。这种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于旅客或货物的集散、转乘。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学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二、讲与练的关系
  “讲”和“练”是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讲”是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活动,“练”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强化和延伸。在地理教学中,要克服“只讲不练”、“重讲轻练”,同时也要克服“题海战术”,要把 “讲”和“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熟练地处理教材,做到精讲、巧讲、有启发性的讲;通过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练习的处理上,要精心设计,习题要典型,有启发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做到常练、巧练、精练。在新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后面,分别有一些题型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动手题、思考题、辩论题等,可以有选择的安排学生去思考、训练。
三、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教材的外延和内涵。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给予学生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资源,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等问题,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了解。因此地理知识具有涉及面广、时代性和科学性强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主体,要结合教材内容,及时补充社会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如在学习。在教学内容深度的把握上,不要“深挖洞”,避免出现重视纵向深入,轻视横向发展,专攻教材“考纲”而不及其余,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向度的求深求难。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特点,恰当的把握好难度和深度,避免用一些难题、怪题、偏题误导学生。对教材中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采取逐层分析、循序渐进、层层分解的方法,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有效的掌握和理解。
四、图与文的关系
  地理图象系统和语言文字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都具有独立阐述和说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功能。图象系统是语言文字系统的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语言文字系统是地理图象系统的高度概括。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并可相互转换。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地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与文字的转换,一是用文字来说明地理问题,理解地图的语言,即以文释图;二是用另一张图来反映这一张图,即以图释图;三是用文字转换成图,使语言通过图来表达出来,即以图释文;四是根据地理图像提供原因或结论,但又不全面,需要学生加以补充完善,这样就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称之为补全图像。
(1 )以文释图
  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条件下,对一张新的图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掌握和完善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例如:让学生分析“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图”,通过图很直观的得出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善待学生的质疑,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
(2) 以图释文
  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内容时,运用教材中的P15图1、19“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配合,学生更容易直观的理解。这样处理教材,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便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互关系。
(3 )以图释图
  指用一张新图来表述原图。要做到以图释图,就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以图释图,就需要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分析夏至日太阳光照图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制一张在北极点上空的光照俯视图来表示光照和昼夜长短的情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在地理教材体系中,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联系,高中地理则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于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当前人地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和渗透,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由于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习地球的公转速度随日地距离的不同而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牛顿万有引力的知识来解释,或者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来解释。
  总之,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地理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获得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正如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的“教育要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既抓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又重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引导与发挥,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积极参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