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困难的深层原因
语言教育2006-09-05 15:01:21未知
【 标 题】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困难的深层原因
【 作 者】杨向群/项复民
【作者简介】杨向群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 南京 210024;
项复民 扬州市教育局,江苏 扬州 225002
【内容提要】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着编制、人员、经费以及事业规模等困难,其深层原因是农村成人教育赖以发展的农村大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对象农民在社会转型期的观望、彷徨,以及教育自身对动态社会变革的不适应。
【摘 要 题】农村成教
【关 键 词】农村成人教育/困难/原因/农村性/成人性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02)12-0010-0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发展的加快,在前进过程中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不少地方反映,当前主要的困难较集中在成教的机构设置撤消了,固定的人员编制减少了,活动的正常经费落空了,学校的门庭冷清了。因此,农村成人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波谷”期(注意: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滑坡”,因为事物总是波浪式前进的,眼前的波谷预示着波峰的到来,而滑坡则意味着消亡)。当然,造成当前困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决不能仅局限在某一部门的视角审视、分析,它是与我国农村社会根本性转变、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农民生存价值取向的渐进性变化等方面紧密相关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前进的速度。我们只有系统地、辩证地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才能深刻认识问题、正视困难,才能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这是农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思想基础。下面从“农村”、“成人”、“教育”三个方面,简析当前农村成人教育面临困难的某些深层原因。
一、看清农村性,把农村成人教育放置在新农村的时空背景下求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农村不再是农业的代名词,农业也不再是农村的一切。因此,农村成人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出现的低谷,其深层原因正是反映出从思维方法、思想观念到工作目标、具体要求上,对新时期、新情况的不适应,同时也折射出在整体把握、全局关照的同时,深思农村成人教育的农村性应有特质缺乏深刻的理解。现浅析如下:
1.从社会体制看
我国长期以来是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体制社会,城乡差别的现实存在,出现城乡二元价值对立模式,使农村成人教育更多的是用“布道者”俯视姿态关注农村社会,往往居高不能临下,而农民的“安全第一”、“知足常乐”的生存伦理,使他们保守古板、小富即安,缺乏开放向上的开拓创新精神,教育所想的与农村社会所需的难以一致。这便是农村现实影响培训双方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原因。
2.从农村属性看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社会,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基本上还是属于农耕社会,个别地方甚至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而今我国农村正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思想准备不够,不能与农村发展同步跨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市场、占领市场是从事一切职业的最高指针和法宝,但农村成人教育习惯于“书生气”的学院办学,在市场竞争面前显得疑虑重重、手足无措、苍白无力,这是思想上彷徨、行动上犹豫的深层原因。
3.从农村改革看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已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新局面。由于农村成人教育效能的潜在性和缓释性,则其理应适度超前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而不能同模;也由于社会发展的动态性而不易预测,使农村成人教育“讲声势”、“重灌输”的传统优势不再,我们又缺少超前思维的基础,其内部结构调整跟不上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速率,这是行动上无所适从的思维原因。
4.从社会运行看
我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已确立为市场经济、市场运作,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农业、农村的冲击最大,农村将由政策性开放走入全面体制性开放。在过去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农村成人教育基本上是按当地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政府部署被动地确定工作内容,而当前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把农村成人教育放置在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考虑自身发展,要根据自身条件自主抉择,主动开拓,既需参与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的竞争,还要应对地方性政策和培训资源的制约,这是全局性、决定性的前提,也是我们思路狭隘的原因。
二、读懂成人性,把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在对农民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是众所周知的,农村成人教育如果读不懂农民,那么怎能为农民服务。只有深刻理解农民,才能针对农民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1.从自然人解读农民
我国农村有史以来长期处在封闭、落后、劣势状态,形成了农民的生存伦理是“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家庭“传宗接代”的需要,因此,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安全第一”,力图规避对基本生存形成威胁的风险。不少新技术、新岗位培训,缺少闯劲,害怕失败,甚至放弃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对农民来说,这种观望徘徊是为保障基本生存而作的理性抉择。农村成人教育如果读不懂农民这一心态,不能从根本上解读、激发农民的开拓创业的精神,改变生存方式,结果将是“推而不动”、“启而不发”。
2.从经济人解读农民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现实环境中,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推行,使保障农民基本生存的机制弱化,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既有脱贫致富、向往城市的迫切愿望,但仍对土地收入的长期稳定性和自在的田园生活投注无限的留恋,这一矛盾心理,造成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采取顺应潮流的姿态和边看边走的行动。农村成人教育如果不能解读这一看似难以理解,但新时期又十分现实的农民现象,就难以用农民关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撬动教育培训的开展。
3.从自主人解读农民
在农村社会中,农民同样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有个性、人性,应得到尊重;他们有思想、观念,应关注解读,他们对教育培训的态度会根据各自的价值判断有选择的自主性。农村成人教育对他们决不是简单地“给予”,而是解读他们的意愿,把准他们的思想脉搏,理解他们小农生活的观念与态度,创造社区价值规范与氛围,组织、引导他们“参与”,激发其不断进取、拼搏,发挥潜能,实现自动、主动地学习。这便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
三、体现教育性,把农村成人教育定位在为新农村服务的大平台上
农村成人教育要为农村服务这是无可争议的共识,而关键是教育与农村之间怎样能够对接、耦合。如果这一前提不能很好解决,那我们的服务目标将会落空。对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更应从农村成人教育自身的内因进行分析。
1.教育功能的潜在性与农民思维现实性的矛盾
教育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有促进个人发展的功能,还有协调人与自然的功能,但教育的功能是间接的、涵蓄而迟效的,所以,它的功能是潜在性的,需要我们发掘它。而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很现实,农村有一句长期流传的话:“读书哪能当饭吃”,是很典型的传统农民既现实又短视的写照。只有他们直接看到的,才认为是“真理”。在引导、组织他们参与的过程中,用“边际的合理性”对接农民的现实性,激发自主性,这既是我们工作的基点,也是工作的艺术。
2.教育活动的开放性与农民属性自主化的脱节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开放性与当今农村社会组织的变化不相适应。尤其是农村多种经济形式的出现,农村生产组织的重组,农民不再是“单位人”、“生产队人”,而是自主的社会人,组织参加培训学习,再不能依赖乡镇发文下指标,队长吹哨集合人的组织意志。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反映我们思维定势跟不上社会的变化,而产生认识上的迟滞,行动上的脱节。
3.教育结构的单调性与农民需求多样性的失调
长期以来农村成人教育本身的结构单调,徘徊于低层次的文化教育,而农业产业结构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调整,农村的结构呈现行进性的,但农村成人教育的结构性调整,还需有一个从思想反应到物质准备到行动实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各个个体的应变能力强弱,影响到自身结构调整的速度,出现了与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种各样需求的结构性失调,原有的办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的发展。
4.教育手段的传统性与教学内容立体化的差距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教育手段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方法上,而当今已进入了电子化、网络化时代,教育技术已把教育带进了一场全新的革命,学习者只要用鼠标轻轻点着所想学的内容,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教师,即可获得最省事、省钱的优质教育。因此,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含义也起着质的变化,在无所不有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内容面前,无须也不必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内容都“自己”站在讲台上“真牛上台演戏”了,这也是解决师资的理想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所讲的看清农村、读懂农民,就是要体现教育性,其意义就是要针对农村现状、农民实际,有效地开发农村成人教育的潜在功能,把农村成人教育定位在为新农村服务的大平台上,既掌握成人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律,又掌握农村发展的社会规律,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让农村成人教育在新形势、新情况面前,学会科学思维、转变陈旧观念、永远与时俱进、理清工作思路,做到务实求真,不断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