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的协同发展

语言教育2005-12-20 11:50:46未知

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发展,需要造就既具有高智能又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现代教学改革顺应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把改革的立足点与目标不仅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因素一方面,而着眼于学生认知因素与社会性情意因素的综合素质的改善与提高。许多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忽视学生的社会性情意因素的培养,不仅教学中双“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教学效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也难以得到保证,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家教委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中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只有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才能让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滞缓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进程,甚至会偏导这种进程向不健康方向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揭示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认知活动为中心,情感、意志等其它心理活动伴随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教学过程中心的认知活动,即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本身的认识活动;另一类是围绕认知活动展开的激发认识活动的意向活动,即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类心理活动主要指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一方面这些意向活动时刻参与在认识活动之中,并对认识活动起着激发、调节、维持、指向的作用,制约着认识的过程及其活动效果,另一方面在认识活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感情和意志,促进其发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不仅进行着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也进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相互发生作用的。因此,教学过程只重视认识方面的活动而忽视情意活动是种片面的观念,不仅不利于全面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只有认知因素和社会性情意因素在教学中达到协同发展,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我校从1998年9月开始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协同发展》的实验,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通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软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探求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认知品质和非认知品质协同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的做法是: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氛围是教学的保证,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才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协同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是被“抱着”、“灌着”学习知识,造成不少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效果欠佳。事实证明,教师的态度、情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和成效的有力因素,对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情感在学习中是处于积极向上还是消极怠慢,首先来自于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所以,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协同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为此,我校提出教师要微笑进课堂,上课语言做到“四说、四不说”,即:“你真行,你真能干,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不说笨蛋,不说白痴,不说懒汉,不说呆子。”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交往,主动的参与学习。

(2)努力接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要注意自己的情感,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法,都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情感的因素。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杜绝以个人情绪和偏见对待学生,不要偏爱优等生,也不要“抓两头、放中间”,应让每个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表示欣慰,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真诚帮助,学生出错时不训斥,不惩罚,要指导、要点拨,给予改正的时期和机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教师不能有厌烦情绪,要不断地激励,可以说:“你的第一句答得多好……请再想一想。”“试试看,你能行!”“请继续往下慢慢说……”等等,帮助学生获得信心,提高勇气。

二、提供参与学习的环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要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协同发展,要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为此教师在操作上做到:

(1)提供表达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中除经常为各类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锻炼机会外,还要为学生顺畅表达扫除障碍。为此,我们提出了“六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新回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不同意允许争论。

(2)提供操作机会。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常规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动手点一点、剪一剪、粘一粘、做一做、量一量等,同时还培养学生操作应用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供表现机会。

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例如,英语课中组织学生游戏、模拟情景、歌曲表演、演课本剧等,使学生的语言在一次次表演活动中,在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活动中进行交际和积累。又如:高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一分钟演讲”。利用教师切入课堂教学前的几分钟,二、三个学生就某个话题进行演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前的自我调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学生从主动积极参与,既达到了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又刺激学生去寻求或创造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三、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把教学工作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到没有负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真挚而深厚的情感。我们的做法是:

(1)改进导课方式。

巧妙的新课导入,是学生产生兴趣的诱饵,要在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上高度专注,使课本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注意导入的诱发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例如,数学课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的故事吗?”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又如,语文课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上课,教师就放了一段录音,为学习创设了情境,不仅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总理的人格力量,而且为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烘托了浓重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适时利用教学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教师不可空洞说教、强压,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基础知识是多么重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数学课中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和长方形体,正方体的体积,以及统计的初步知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在教师的督促下,学生对这些知识就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3)开展个性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媒介。实验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合学生个性的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擂台赛”等,做到紧扣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的特点。为把课内的知识内容在课外得到延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合唱、小记者、小主持,“金秋卡拉OK独唱比赛”、“电脑操作”、“电脑绘画”比赛等,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学习中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多人小组活动,发展他们的优势,促使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稳固。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声、色等信息功能,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趣味,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从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协同发展。例如;在低段的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安排形式多样的显示方式:如小熊将例题推出来,小猫将练习题钓出来,动脑筋爷爷讲思考题等,采用生动有趣的显示方式,轻快明朗的伴奏音乐,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习课或新授课的综合练习时在电脑中安排“找宝探险”、“芝麻开门”等情境,以解题代替途中所要经过的困难,完成一个练习,便解决一个困难前进一步,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积极地情绪去学习、巩固知识。

四、创造勤奋竞争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获得优质效果。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完成的,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炼。勤奋、独立、严谨、谦虚,又是随着习惯的形成,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

因此,实验班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创设一种相互竞争、勤奋学习的氛围,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对实验班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要求如下:①书写总结规范,一丝不苟。②计算认真仔细,快速准确。③审题认真全面,做题格式规范,符合要求。④做题完毕认真检查。⑤课前自学预习,课后回忆复习。⑥听课精力集中,活动积极参与。⑦作业独立思考,按时完成。⑧知错改错,即使订正。⑨勤奋好问,积极求教。⑩今日功课今日完成。教师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抓住每一个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2)鼓励学生相互竞争,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鼓励相互竞争,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比一比哪个同学算得既对又快,做作业时,比一比哪个同学书写仔细认真,工整规范。老师讲课时,看谁注意力集中,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正确,对做得好的及时表扬、鼓励,特别是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更要加以肯定和表扬。

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意志地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必须有意志的努力,才能持之以恒,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进行培养并使它健康发展。

五、优化评价机制,强化学习动机

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协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的反馈。评价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情景等;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法、教态;师生也可以共同评价教学过程。总之,评价要多方面多角度。评,既是对本节课的小结,也是为下节课作铺垫。在评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点滴成绩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的失误要及时分析纠正,对学生的不足要善于启发引导,教师对本身的错误要敢于承认并积极纠正。评要有激励性,不拘泥于学生暂时的成败,更要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发展。通过评价沟通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例如,在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回答,答对了,教师向他们表示祝贺,奖励“进步星”。对学生的作业多写“有进步”“有提高”的批语,作业本上不打“X”,等学生改正后再打“√”,学生考试不及格,不作简单生硬的批评,要帮助查找原因。这样就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就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帮助鼓励,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我们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协同发展”这一实验已初见成效。它不仅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