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争吵打斗”中学习

语言教育2005-12-20 11:50:39未知


  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通常发生在一块玩耍或游戏过程中。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时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不能认同和接纳他人的意见。这样,在孩子相互交往过程中,难免出现误解,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甚至打斗。一般说来,孩子的“争吵打斗”观念与成人的“争吵打斗”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孩子的日常“争吵打斗”仅仅是一种游戏或嬉闹行为,而成人则把孩子的这种行为上升为道德行为。实际上,孩子的争吵打斗的特点是吵完打完就没事了,很快又会高兴地在一块玩耍起来。引起孩子发生争吵打斗的原因通常有:因游戏中规则不合理或玩具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因对方行为妨碍自己娱乐而产生的;由于自己的东西或玩具被他人占用、弄坏而引发的;出自义愤和正义感,如见他人欺负弱小,前去阻止不力也可引起争吵打斗。
  既然孩子之间争吵打斗是他们交往过程中的自然现象,那么,家长对于孩子之间争吵打斗采取何种态度来解决他们的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争吵打斗,不问原因,就生气地跑上前去加以责备:“别吵了,打什么,你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玩呢?”以为只要责备一通,就可以制止了。其实,孩子间的争吵打斗在一般情况下双方都有一定道理,如果家长不问缘由,随意加以斥责,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也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化解矛盾、解决冲突的机会
  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发生争吵打斗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帮助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孩子,结果双方家长恶语相讥,甚至大打出手,反而把矛盾激化了。这样做不仅使孩子没有机会获得交往经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家长粗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给孩子留下印象,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搬父母的救兵,甚至学父母的样子,相互责骂对打开来。这样的家长实乃是害了孩子。也有少数家长与之相反,看到孩子发生争吵打斗,不问原因,就出面代替孩子向对方道歉以此来制止争吵打斗。这样的家长大多是很谦让和通情达理的,却不知这样的“谦让”意味着放弃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良机,会使孩子养成严重的依赖性,成为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人,如果争吵的原因不在自己的孩子,也会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是非感。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争吵打斗,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吵打得不可开交,只要不出现危险或伤害,家长就不要单纯去阻止,而要先让孩子平心静气地安定下来,再让他们各自讲出自己的理由,引导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理由,最终达成相互谅解。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以儿童感化儿童”的思想,就是指在儿童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教育,尤其是交往中因彼此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斗的,才会使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到他人的意见或地位的重要,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调节自己的言行,以求能适应伙伴群体的行为规范,使自己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余逸群 中国教育信息网
  浅谈“学而时习”与“减负”
  任正芳 孟万金
  自从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做一种原则来指导教学。当代教育理论通常把它解释为:“学习后必须时时温习和练习”、“对所获得的知识要及时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复习”。然而,何为“时时”、“及时”、“经常不断”?对此缺乏科学的把握就极易给教与学造成一种误区,即“学习后越及时、越经常复习和练习越好”。于是,练习、复习资料泛滥,题海战术盛行,加班加点严重……,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要真正使“减负”落到实处,除了采取一系列行政措施、深化素质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评制度改革以外,还得从人们思想深处找找原因,从观念上提高一下师生和家长的认识,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是否“学习后越及时、越经常复习和练习越好”?这里面有个“度”的把握,孔子在提出“学而时习”时就用“说”(悦)作了明确规定,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国第一本论及学习的经典《学记》里对“时”也作过科学的解释:“当其可之谓时”。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与复习、练习之间有个“间时效应”,即对同样的事实无间隔地反复学习、练习、复习反而会影响效果,并非“学习后越及时、越经常复习和练习越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ray·C·W研究发现,在对学生的某项训练上,每天4小时等于7小时的效果,也就是说每天练习7小时的被试实际上每天浪费了3小时。心理学界现已公认:当对某一问题学会以后,并非练习、复习越多好处越大,复习(包括练习)与学习的比例为150%较合适,而200%甚至更多的复习、练习,只会增加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再者,从脑神经心理学来看,脑内细胞CREB蛋白激活周期为10-15分钟,因而学习或复习、练习活动安排的最佳间隔为10-15分钟。过于频繁重复或长时间连续复习、练习并不利于长时记忆的形成,反而给人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甚至效果会适得其反。可见,正确理解和运用“学而时习”思想指导教与学对科学“减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