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热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2006-03-25 00:00:00未知

 

(一) 《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 中国传统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高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归为三点:①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②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③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天人这中,人是重点,人要去认识天道,实践天道,体现天道,参与天道其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本出自《易传》的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为什么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天行刚健有为,地道柔顺宽容,君子只不过是在法天则地而已。
    至于中庸尚和,它本来也是上天的品质之一,中就是度,就是和,就是适可而止,不偏不依,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就是不偏不依的中道吗?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变化,草木的枯荣,不都是上天中和的体现吗?
因此,就其实质与其追求的最高标准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而不是三,这个一,便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之中,包含着人本主义,包含着自强不息,包含着厚德载物,包含着中庸尚和。
    天人合一是说天道与人性息息相通,和谐统一。为什么呢?《中庸》日:"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道、天性,即天的意志、天的规律,换言之,即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古人认为,上天的规律就是人性的本源,故而上天的规律也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这种天性不仅与生俱来,而且不论贤愚,人人都有。宋代某尼的《悟道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字面看是说寻春,其实是说悟道。道在哪儿?就在心中,然而后天的种种世俗的欲望埋没了人的本性,人离天道越来越远,以致于有事难成或一无所成,要想人生有成,必须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也就是客观规律,人逐渐去除后天所沾染的私欲杂念,就能明净本心。见其本性。而人性就是天性,天性也就是物性。尽己之本性则可尽人性物性,尽人性物性便可"上下与天地同流,""赞天地之化育",成己成人成物,与天地并列为叁矣。这时,人就是一个与天地合一的大写的人,佛家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这个意思。
    天人合一学说,既承认天人有别,又看到天人之间可以统一,统一的基础,便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把主观意识上升到客观规律的高度,与其合二而一,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大洪流中实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这种共处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和谐。历朝历代的变法改革,究其实质就是在明天应变;古人动辄占卜,以便知天命,断吉凶,定人事,就是在积极地探天应天;流传至今的找对象看生辰八字,结婚选黄道吉日,动土上梁放鞭炮,埋人、划庄基看风水等等,其最初的动机也是在力求知天以应天道的,只不过后来人把它庸俗化了而已。
    天人关系的辩证统一,是中国文化中处理天人关系的根本原则和主导思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以源于天道为其理论基础,以合乎天道为其理想的终极境界。这一点,《礼记》、《论语》中多有论述。《宋元学案 晦翁学案 语要》则说得更透彻:"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的件数?quot;道家主张的"道",既是宇宙之本源,又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他们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实质就是顺应天道,庄子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为其最高的精神境界。其后汉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魏晋玄学的自然与名数的调合以及陶渊明"纵浪大化中"的放达,以至于古今文学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情景一合,妙语自得",语如数家珍,文如行云流水等等,无不以天人合一为其最高境界。至于语词,就更明显了,凡是人们认为最上乘的人、事、物,大都以天地名之,诸如:巧夺天工,天造地设,天衣无缝,天长地久,天香国色,天作之合,天真烂漫,天高地厚,天罗地网,天网恢恢等等。就连中华民族承传至今的传统美德。也无一不是始源于天而终合于天的。
那么为什么各个领域都以合天为其最高准则呢?有句话叫:英雄所见略同。英雄之所以所见略同,是因为英雄圣贤都同具慧眼,更早地看到了宇宙万物的本质而已。古人认为,天道恒昌,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因此古今各方圣贤的共同目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都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早已渗透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肉之中,它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二、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沟通天人这际的桥梁
    人性本源于天道,然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却越来越背离了天道。背天离道之人,又何以见其本性而等天齐地呢?古圣先贤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便是给人类留下了一部登天的梯子,造就了一座由人及天的桥梁--《周易》。
    《周易》本身就是古人对天道规律的形象化演示与文字述说。
    《周易》原名《易》,汉代以后称为《易经》,是周代贵族求神问卜的书,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文部分包括卦形、卦辞、爻辞、传文则是后人对经文的解释。 
    《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
    易卦的形成,推演过程本身就演示着宇宙万物的生成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如下图: 
    太极即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一体的状态,是生成万物的本源。两仪即阴、阳,是易卦的基本符号,四象即老阳、少阴、少阳、老阴。八卦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八卦的生成,自上而下看,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自下而上看,是合二而一,合二而一……。每一个层面的每一个"一"都是下一层面的阴阳合构体,是相反相成、相对互补而又系统平衡的对立统一体。这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演示吗?在易卦原理中,太极就是最高层的对立统一体,其阴阳鱼的阴阳对立而又整体和谐正是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阴与阳,性质相对,作用相反,然并非你死我活,势不两立,而是相生相成,相互错合,在相互对立中保持着动态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古人为什么既要自强不息又要厚德载物,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中庸和顺,既要天人合一又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因。
    六十四卦的卦序、卦形亦无一不是天道规律的形象化演示。
    一卦中六爻,自下而上,依次称作初、二、三、四、五、上。其中初、三、五奇数为阳位,二、四、上偶数为阴位。又,阳爻?quot;六",取偶数二、四、六、八、十的中间数字来代表阴柔。六、九即是阴、阳爻的代表数字。位数再加上表阳阳的九与六。各爻的名称就定下来了,如既济卦?,依次称作初九、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
中正: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是为得正,反之,则不正,如未济卦?,六爻皆不得正。原则上说,正比不正好。既济卦六爻皆正。表示事已成功;未济卦六爻皆不正,表明事未有成。自然界,社会界无不如此,上下各得其所,则事易成,不得其所,则事难成。由此便不难理解孔子要从政,先正名的主张,景公问政,孔子回答说?quot;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就是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今天的岗位责任制、分工负责,不就是各司其职吗?文革时,学生不上课,都去闹革命,工人不做工,都去上管改,武装部的枪被造反派抢去,真可谓天下大乱;《红楼梦》中海裳不时而花,贾母不安;生活中母鸡司晨,人们以为不祥,就是因为其不当时,不当位,皆属不正的缘故。六爻,又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卦又叫内卦,上卦又叫外卦,内卦中间的"二"与外卦中间的"五",在上下卦的中位,是为得中,其他四爻均为不中。得中为吉,不中为不吉。为什么呢?因其不偏不依,符合天道中和的品质。现今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措施,中央领导关于"在防止左的错误的同时,也要防止右的错误"的讲话,不都是在强调适中吗?
    易卦的原理,当然不只这些,还有比--相邻两爻阴阳相反,应--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阴阳相反。相亲相应,是为和谐吉祥,反则不吉,等等。
    而且,一个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下而上,既反映着事物的发展演变轨迹,又表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如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初九阳爻阳位得正,但不得中,又处于六爻的最下方,是为有能力而不得施展的地位,但初爻乃是新事物的萌生期,发展壮大是其必然规律,因而前途是光明的。"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注:乾坤二卦,无不正之爻,此乃君子为何法天法地的间接解释),九二在下卦中央,是为得中,乃是有利的地位,"见龙在田,"是说初九的潜龙,已由地下升至田野,虽无君主之德,"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说君子虽正但不中,已上升到下卦的最高位,既不在天,也不在田,是个危险而须戒惕的位子。故应终日奋发自强,警惕而不骄不忧,则可险而无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四,进入上卦最下爻,上不着天(五、六象征天),下不着地(一、地象征地),中间又即将不属于人(人的最高位),正处于不安定的时期,故迟疑不决,跃跃欲试,虽未飞腾,但却正处于一跃而飞腾升空的起点,"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既得中又得正,九五中正是最理想最吉祥的位子。"飞龙",伟人的品德,"天",至尊至高的地位,古代皇帝称"九五之尊"便源于此。"上九:亢龙有悔"。上九比九五的地位高,反倒不如九五吉祥。为什么呢?飞腾的龙已上升到极限,上而无位,下而不能,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九五已经上升到最高位,不能再上,上必有悔,因为物极必反乃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琴弦太紧会断,自行车气太饮轮胎会爆,松紧带拉得过度会失去弹性,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成了谬误。故古语云:功成身退,俗话说:见好就收。故古人崇尚中庸之道,认为中庸尚和是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因为它永不处于物极必反的境地。
    而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地,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只限于阴阳的中正与否。反映在易卦中,便是周流旁通,不拘一格。如既济卦,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六爻皆正,相邻的两爻皆阴阳相反相亲,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均阴阳相应相和,是最完美的卦形了。然而宇宙生生不息的奥妙正在于阴阳的错综复杂,过于工整完美,同样物极必反,趋于僵化而丧失生命的活力,所以既济卦象征成功却并不吉祥。反之,未济卦阳爻全居阴位,阴爻全居阳位,六爻无一得正,意味着衰败,然易卦之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正至极必然生变,故未济卦反而比既济卦吉祥,再如泰卦?与否卦?,从卦形看,泰卦天在下,地在上,天翻地覆,似应不祥,然却是好卦,因为天气轻而上升,地气沉而下降,上降下升天地相交,阴阳交则万物生,是为吉祥,否卦也是天轻而上升,地沉而下降,然却越发展越背离而不相交,故为不祥。正如《易传》所云:"神无方而易无体。"六爻的相互关系,六十四卦的变化与联系,与神奇的宇宙造化一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然又万变不离其亲,全都统一在阴阳交变、物极必反、无往不复、整体和谐的宇宙大法则之下,演示着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天道规律,就连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也都是这种宇宙规律的具体演示。
    因此说,《周易》是一部占卜书,然却不只是一部占卜书,占卜只是《易经》的衰象,而提示天道规律,指导社会人生更健康的发展,才是《易经》的本质,其内涵与宇宙的内涵一样,包罗万象,而又千变万化,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对任何领域都有指导的作用。后来者都读之,自然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哲学家认为是哲学著作,宇宙学家认为是宇宙学著作。社会学家认为是社会学著作,自然科学家认为是自然学著作,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一部《易经》,就是一部关于宇宙,天地,社会,人生的生成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巨著,它是中国文化源头的一汪清泉,浇灌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闪烁着《易经》思想的光辉。这一点,在诸子百家及历代文学作品中,甚至于中国化的佛学经典中,都随处可见,被尊为药王爷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曾感慨地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中医把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一个整体,以平衡阴阳为基本原理,故其治病可头疼医脚,肚子疼点眼药,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观的具体运用。清末康有为变法,直接以《易传》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曾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与《易传》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易变法则一脉体承。我们历史上的许多大政治家,本身就是易学家,如朱熹、苏轼、王安石等。因此说,一部《易经》,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与发展,当今的《周易》热,其实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热。
易卦的形成,本源于宇宙天地万物,它自上而下,由天及人及万物,即"形布下者谓之器,"。以天道来说,易卦只不过是个器物,载体而已。
    后来的学者,乃是拾级而上,通过易卦而上达天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不二的高境界,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对人来说,易卦只不过是个工具,手段而已,而上达易卦所指向的高境界,方是真正的目的。
    一部《易经》,上达天道,下通万物,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一座沟通天人之际的桥梁。人天尚未沟通,可以由此前往;人天已经沟通,便是进入了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便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即时时事事随心所欲,而又时时事事符合天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便也具备了天道恒昌特性而可心想事成了,因此,《周易》被列为群经之首,在古人眼里,知易者对,不知者愚,甚或把学易看作人生这幸事。
(二) 当代《周易》热及其成因 

一、 《周易》热的表现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高速发展,中国科技的停滞落后却长达几个世纪,我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也随着科技的落后一起,成了历史的遗迹,甚至被认为是阻碍中国历史车轮的罪魁祸首。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文革的批孔砸庙,与当年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我们把他杀死了"一样,都是把社会落后的罪责归之于上帝,归之于古人。 
    然而就在现代科技文明一日千里地飞速发展之时,一股《周易》热却潜滋暗长蓬蓬勃勃地火了起来。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曾对政治家提出过一条严格的要求:"不知《易》者,不得入阁"。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的神秘文化引起了西方极大的兴趣,西方的权威们认为:《易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可以相比。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的大会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中国两千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大家知道:孔子学易,韦编三绝;他曾遗憾自己学易起步太晚。说:假我十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相传《易传》就是孔夫子作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早在17世纪末期就为来华学习《易经》。南韩的国旗所选用的就是我国的太极图案。国内纷纷成立的易学学会、研究会等组织,国内外出版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各种杂志,书店里比比皆是的介绍《周易》以及其他古代经典的书籍,逐渐壮大的占卜阵容,已深入到不少部门的预测机构,等等,汇成了一股波及世界的《周易》热。 
    这些有远见卓识的欧洲人和亚洲人,都是想从中国的易学原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之中汲取养分,期望构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推动社会的现代文明。 

二、 《周易》热的成因 
    促成周易热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的、主动的、向上的、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是消极的、被动的、迷信的、急功近利的态度。  
    《易经》的本质是揭示天道,而人的本性就源于天道,易学原理与人性,本来就是相互融通的一个整体,追求天道规律、与天道合一,本来就是人性的需要,就像人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吃东西一样。 
    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私欲出现了,人类越来越背离天道自然,背离天道的人们,经历了数千年艰苦的长途跋涉,为的是寻找一条社会文明之路,人类和谐之路,个人幸福之路。一代又一代,上下求索,可谓"上天入地搜寻遍:。迷茫这吕,蓦基回首,却发现社会文明,人类和谐,个人幸福之路,竟然就在中国两千年前的孔子们那里,经历了千辛万苦的人们甚至顾不上惊喜慨叹,便与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新如故了。 
    为何会"一见钟情"?不拍也合?《红楼梦》里,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林黛玉第一次见宝玉,也暗自吃惊:"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为何会如此?因其在内心深处,本来就具有相同相通的因素,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而令人与古《易》相通的灵犀又在何处呢?就在于人的本性与《易经》所揭示的天道上。套用《宋元学案》的话说,即天道只是人性物性的总名,人性物性乃是天道的件数。用《中庸》上的话说,即"天命之谓性",天道就是人性。天道人性本来就是一个整体,这也正是揭示天道的《易经》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不衰的根本原因。只要人类还在,人性尚存,《易经》的光辉便永远不会泯灭 
    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类与《易经》不像现在这样"一拍即合"呢?这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关,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发现并证实了《周易》法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先进性。例如:电脑的二进制,证明了易卦的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下分上合法则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可以说,电脑的二进制实质上就是《周易》合二而一法则的具体应用而已。 
    现代克隆技术中细胞分裂的原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无限分裂下去,一个羊细胞可以分裂出一群羊,甚至一个羊的世界。这与《易经》"太极--两仪--四象--八卦--16卦--32卦--64卦",无限分演。下地分到宇宙万物的分演轨迹和分演规律,何其相似,由此可见,《西游记》中孙悟空拔根猴毛一吹,即变出一群猴子,大概也不能只简单地归之于吴承恩的丰富的想象力了!释加牟尼说的"一料沙子里有三千大千世界",庄子说的"天下莫大于毫末,大山为小,寿莫过于天殇子,彭祖为?",大概也不是毫无道理的。不信再联系克隆技术:是一个羊细胞大,还是一只羊大?还是一个羊的世界大? 
    魔鬼三角的沉船事件,飞蝶的瞬间出现又瞬间消失等等,提出了与同时同地并存的另外时空的命题,这与道教的"别有洞天"、"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说法,与《后汉书 费长房传》神仙老翁悬壶济世的记载,与吴道之纵身进入壁画上的山洞之中的传说,与《周易》一分为二的宇宙层次观,不也惊人地类同吗? 
    再如反物质的发现。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96年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当代宇宙学的大问题之一,是对称破缺。他说:"我们的很多理论是根据对称产生的,可是我们的世界又是不对称的。……这表明现有的全部知识是很不全面的,一定另有一个力,这个是推翻对称的"。当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玄不可测的高能物质,与可见可测的普通物质相对应,称之为反物质、暗物质、虚物质、负物质等。一个普通的原子一旦遇到它的反物质对应物,正反物质便会互相湮灭,并爆发出能量。《光明日报》96年3月9日题为"反物质发现的哲学意义"一文中说:"这证实了与我们世界物质相对称的反世界的存在"。它的哲学意义故且不论,根据物质不灭定理,正反物质相遇而相互湮灭,并非消亡殆尽,应是转化成了另一种物质,这个物质是什么?对照《周易》,不就是易卦各个不同层面合二而一?quot;一"吗? 
    那么,《周易》的合理性、先进性何以至今才被重新发现呢? 
    中国古代的文化走的是一条形而上的科学路子,也就是综合的科学、整体的科学。而越是综合概括,就越抽象,不断综合,到至高点,所得到的必然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玄不可测而又真实存在的实体,它可领悟而不可实证,就像古代"白马非马"的命题,人们永远不可能找到一匹整体概括的集合意义上的马,找来的都只能是一些具体的白马、黑马、大马、小马等等,因为高度概括的事物可领悟而不可实证,不可言说,故《周易》之天理,不以言语述说而以卦爻象征。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禅宗的不立文字,中国文学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等等,也都共同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性质。因此,可以说我们古代的科学是一种体悟的科学。《周易》就等于是这条科学之路,它引寻人们自下而上,合二而一,不断上合,直达天意,最终把自我也溶入天道,与天合二而一。用今人的话说,即从微观到宏观,整体把握天道人道,于宏观之中准确给微观定位,进而调控人道,调控部分,调控个体,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无限大的上天规律与无限大的自我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天人和谐的大天大我。 
    西文的现代科技,走的是一条形而下的科学路子,即分析的科学,实证的科学。它引导人们从现有的基点上向下探索,即向更微观探索,继续沿着一分为二的路子,不断下分,所得到的乃是无限小。  
    无限大与无限小,本属于不相容的两个极端,然而,当西文科学家一步步迈向无限小的时候,却惊喜地发现,无限小的前方与中国人早在数千年前就领悟到的无限大的过去,竟惊人地相似!中国的古人早在数千年前就站在了更高更远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螺旋形上升本身就是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比如地球,从任何一点出发直走,都能回到原地,看似越走越远,实亦越走越近;看似向东走,而到一定的点上又是在向西走。原因就在于,地球是圆的。有首歌里唱的好:圆圆的世界。世界是不是由大大不小不同层面的圆构成的,尚且不论,而作为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运行规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这样一个无形的圆,从整体和谐,到对立为二,到物极必反而复归于统一的这个运行轨迹。却是人们共同探知并认定的规律。如数学上计数,从1到10,再从1到10,周而复始,又如人,生而天真性善,长而私心渐重,到老又回归本来。俗话说:老小老小,老子云:复归于婴儿,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非又回归善性?再如社会,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社会、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读一读马列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再读孔子理想的大同社会一段,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虽说一个高级,一个低级,不在一个层次上,然也能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周而复始、螺旋形上升的社会发展规律。其他如: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都是如此。  
    以某种意义上说无限大就等于无限小。老子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可名之日小,……可名之日大"。无限大与无限小的殊途同归,与以上现象一样,都是由《周易》物极必反、周而复始、整体和谐规律决定的。 
而现代的人类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正在这一点。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学者都把现代社会的危机归之于现代的科技文明,《光明日报》99年3月19日的一篇题为《东亚实学与二十一世纪》的文章引用一位日本学者的话说:"近代科学、机械文明与经济主义是使得20世纪人类与地球陷入生存危机的元凶"。这种说法比较模糊。著名哲人荣格曾经直言不讳地说:"现代人失掉原始神话,这是一场道德灾难"。所谓原始神话,我们理解就相当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现代社会出现的危机,其根源并不在科技文明本身,而在于现代人的"道德灾难",即现代人在注重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了精神道德的作用。物质与精神共同合构成这个世界,如今一方面是科技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是道德日益滑坡,致使世界重心偏移,犹如一架失去平衡的飞机,不再是一个整体和谐、对立统一的整体,出现危机便是自然的了。 
西方科技发达,因而西方人比东方人更早地陷入生存危机之中,更早陷入苦闷彷徨与上下求索之中。寻求的结果,便函是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他们发现,中国易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人伦和谐学说以及整体思维、变易思维、对待思维、中庸思维等方式,正是对泛滥于世的经济主义所开的一剂良药,唯有她才能将经济与伦理、科学与善重新结合起来,以克服和避免现代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使21世纪成为有序而直辖市发展世纪。所以,世界诺贝尔奖获得都聚会时宣言:"人类要在21z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中国两千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我国的科学发展缓慢,故《周易》热也在西方热起来之后才出现,虽然我们起步晚了,然我国《易》的故乡,中国人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事实上,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始终都在实践着易理精神,比如:居等思危--这一历代明君所奉行的法则,正是易卦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规律的实际运用;谦虚谨慎--这一华夏民族公认的美德,正是易卦中唯一的六爻皆吉的谦卦法则的具体体现;纯正守中的处世治国法则,平衡阴阳的中医治病原则,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工作原则等等。无一不是易理的体现。中国本土道教中儒释道各路神仙兼容并奉的宗教文化现象,炎黄子孙从祖先发明的圆形无沿的瓜皮帽到华夏文化不拘一格的整体思维方式,从庄子游刃有余的处世哲学到邓小平提出的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治国策略,都充分体现着易理博大精深的无限容量而又周流旁通的宇宙精神。可以说,《易经》的思想,早已变成炎黄子孙血肉的一部分,而这种实践精神一旦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会形成一种难以抗拒的强大力量。  
因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预言:二十一世纪肯定会是中国人的世纪,《参考消息》994年8月2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五学者纵论美国在21世纪的地位》的文章,其中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多米尼克 达维德说:"实际上,竞争全球强国作用的候选国并不多,有中国和日本,可能还有俄罗斯"。莫斯科的政治分析家亚历大 苏科洛夫斯基说:"这个国家(指中国)的巨大潜力为将来实现这种设想开辟了可能性"。 
中国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经济实力,这一点,谁都清楚。那么中国将凭什么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超过美国呢?我们认为,中国的巨大潜力正在于以《周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深厚的人文精神,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易理规律合二而一,使现代的高科技掌握在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的中国人手中,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为不再是二而是一个对立统一、互补和谐的整体,这个完整的统一体的形成便是中国在21世纪自立于世界强国之首的真正潜力。 
    这是形成《周易热》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形成《周易热》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消极的、被动的、迷信的、急功近利的态度。有相当一部分人,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面对千变万化的新的形势,处处碰壁而束手无策。这时,他们不是想办法把自身提高到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高度,却只是被动地、消极地一味盲从自然与形势的摆布。《周易》不是能算卦,能知往知来吗?算一卦,看我能否发财,能否升官。不能,再算算怎样才能发财,才能升官?易卦怎么说,就怎么做。甚至于事事求神问卜,不卜便无所适从,陷入易卦的束缚之中而完全失去了自我,只是一味地盲从易卦的指导。这种人不是想办法由人及天,提高素质,而是企图把天道降低到私欲膨胀的人的层次,纳入个人私欲的范畴,其实质不过是想把天道规律做为满足个人私人欲的工具而已,于是,算卦成了一种赚钱的手段,当个预测顾问,画个太极图,摆个地摊,尤其是一些旅游景点,卦摊几乎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而且门前也都并不冷落。求签问卜的庙门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求签的人,几乎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都有。甚至有些党的中高级干部,也是进庙磕头,见神烧香。至于大小营业门面内,更是财神高奉,香云缭绕。--这才是不折不扣的迷信。 
这些也都是促成《周易》热的因素,然而它却是《周易》热中的一股浊流、逆流。然而话说回来,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一张一弛,本来就是《易》之原理,形成《周易》热的这正负两极的原因,不也正是易卦规律的必然体现吗?  
    而且企图让天道做个人私欲的帮凶,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个人愿望而已,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老子云:"天道无亲,恒与美人",《尚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顺之则晶,逆之则亡。非要违背客观规律而满足个人私欲,必将自取灭亡。 
(三) 如何面对《周易》热 

一、 登堂入室 
面对《周易》热,正确的态度是:读原著,了解其内容,掌握其规律,不要站在门墙之外遥望面远望,随波逐流,人云迷信批判,人云魂宝就占卜。 
掌握《易》之哲理,传统之精华,对社会,对人生,甚至于对自然、对宇宙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孔子说过,假我十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易,韦编三绝,晚年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称之"圣人"是当之无愧的,却还慨叹自己学易太晚。我们比孔子幸运,40以学易,30以学易,20以学易,由浅入深,必将大有收益。 
释迦年尼说过,境界大,世界小。尤西林教授讲,人具备了很高的人文素质,各种技能便可在短期内很快掌握,话虽然不同,其实质却是一样的,缺乏人文素养的人看世界万物,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来看去,终了还是"不识庐山,是岭是峰,一目了然。而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掌握易卦之原理,充实自身,提高境界,便等于坐上了飞机。有位名人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远,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古典的精华,就是这个肩膀。 
如果我们人人都能继承优良传统,掌握客观规律,自觉修身,提高境界,那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会出现可喜的现象,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就等于坐上了飞机,21世纪也将真正成为中国人的世纪。那时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便是像上古的黄帝一样,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注意:这里所说的学易,并不只指占卜,或者说,主要指易理。对易理来说,占卜只是个雕虫小技而已。学易即便学占卜,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占卜的真正目的正是为了不卜,就像手扶幼儿走路正是为了不扶一样,只学会占卜,那只是学了《易》的皮毛,事事占卜,一味盲从,就是迷信。至于靠易卦赚钱,甚或打着易卦的幌子骗钱,故弄玄虚,当然就更不可取了。 

二、 学易要实践《易》的精神 
古人云:经者,经也。《易经》就是一条路,它能引导人达到终点。路是要人去走的,有路而不去走,这条路对人来说,就不存在。学易,包括学习传统经典,一定要有实践精神。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顺应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把与客观合一的自觉性贯穿于一切言行之中,再把这种自觉性升华为不自觉,即习惯性地下意识地实践规律,也就是孔夫子说?quot;从心所欲不逾矩",恩格斯说的"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换句话说,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刻求,无私欲,尽一己之本分,完成历史、社会、集体、家庭赋于个人的历史使命。这才是学易应有的科学态度。
三、 要以《易》的精神学易
无思无为是学易的先决条件,是学易人必备的精神素质,它贯穿于学易的整个过程之中。《易传》日:"《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说《周易》没有任何思考,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思想纯正自然,寂静不动,便能感应天道规律,通晓天下万物之原理。无思无为本是宇宙自然的本质,占卜者只有进入无思无为、与天同德的境界,才能卜得灵验,占得准确,就像演节目、唱戏,进入角色,才有好的效果一样。
古人规定的筮仪,即占卜时必行的礼规仪式,包括一举手一投足,十八变而成一卦,更包括斋戒、净手、焚香、致敬、祷告、静立等等,形式虽然繁复,而目的却只有一个,都是为了引导占卜者进入无思无为的虔诚境界,如此,得卦才能准确。可见,算卦的过程本身就是修心的过程。
得卦之后,要准确理解易卦的真正含义,进而避凶趋吉,也必须保持无思无为的高境界,从卦爻形象、卦辞爻辞、卦名卦序及其相互关系的总体印象中,感应天道,决定去从。否则,即便得卦准确,也会因占断失误而招致悔吝。而多次占卜,长久地处于无思无为的境界,便会产生飞跃,不自觉地溶入天道,如此,就无需要去占卜了。

四 占卜并非学易的唯一法门
通过占卜而探知天道,是一般人学易的方便法门,然并非学易的唯一法门。天道周流旁通,成养万物,万物之中皆有天道。桓公从轮扁斫轮中悟道,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中悟道,苏轼兄弟从文与可画竹中悟道,万事万物皆可悟道。学易也一样,可由观察卦爻而知天道,也可由玩味卦辞而知天道,可从爻变中得天道,可由观察卦爻而知天道,也可由玩味卦辞而知天道,可从爻变中得天道,也可从一卦一爻中悟天道。与造化的奇妙万方,卦爻的不拘一格一样,学易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并不只限于占卜。广义的学易,一时一事,一句话,一首诗,一段文字,一曲音乐,一个定理,一门课程,一个概念,皆可启悟人心而领略天道,进而与规律合一。千条河流归大海。与天道规律合一,就是学易的大海,占卜只不过是流归易海的一条水流而已。 
总之,学易无论是学占卜,还是学易理,无论是初学的形式,还是终学的结果,其实质都是在学规律,学法则,学处世,学做人。愿我们能真正学得并实践易理,更好地面对21世纪的挑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