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藏》的底本及雕造考(2)

社会文化2005-12-20 11:45:23未知

(13)函次移动……………………………………………………………………1件(39)
(14)指出丹本的谬误(缺文、错乱)…………………………………………5件(40)
(15)根据国后本、丹本修整国前本、宋本……………………………………1件(41)
(16)编入出处不详的经典………………………………………………………1件(42)
(17)编入校正别录………………………………………………………………1件(43)
(18)根据丹本修整国本…………………………………………………………1件(44)
  
  注:
  (27)1.服函 决定毗尼经 5.伐函 般舟三昧经三卷6.凤函 正法华经十卷 7.王函 普耀经八卷 第二卷20.作函大智度论 第四卷21.圣函大智度论 第十四卷22.建函 大智度论 第三十一卷 23.谷函 大宝积经论四卷 25.当函 决定藏论 26.竭函 宝性论 27.力函转识论 33.川函 杂阿含经 第三十四卷 38.映函 中本起话 郑下 53.入函 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 一卷54.诸函 鼻奈耶 十卷 56.子函 阿毗昙八建度论 卷第八 58.同函 集异门足论 卷第十四(A.Fo-11)60.函函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十四 63.廉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九 64.逸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一百九十九 65.逸函 大毗婆沙论 卷第二奄
  (28) 2.服函 须摩提经 3.推函生 大集经
  (29) 9.鞠函 月灯三昧经 一卷 10.养函 佛说弥勒下生经 12.敢函 佛说申日经 14.知函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17.周函 贤劫经 八卷 18.诗函 苏悉地 罗供养法 三卷 28.命函 法界无差别论 一卷 29.命函 国本宋本 法界无差别论 35.灯函 起世经 36.取函 起世因本经 41.若函 舍卫国王十梦经 44.甚函 大安般守意经 二卷 51.外函 沙弥尼离戒文 57.孔函 发智论 第八卷 59.分函 阿毗昙毗婆沙论 卷第十四 66.谓函 分别功德论 第五卷 70.尽函 金七十论 三卷78.宁晋楚函 沸名经 三十卷
  (30) 16.必函 须真天子经 宋四卷 开三卷(相当于D?N)
  (31) 24.日函 摄大乘论释 卷第九
  (32) 30.薄函 中阿含经 卷第十一 31.薄函 中阿含经 卷第十五 32.松函 杂阿含经 第四卷 34.不函 别译杂阿含经 47.摄函 十诵律 48.乐函根本说一切有部bì@③刍尼毗那那 50.随函 摩诃僧只比丘尼戒本 52.傅函四分比丘尼渴磨 一卷 55.子函 阿毗昙八建度论 卷第六 58.同函 集异门足论 卷第十四(相当于A?F) 61.恻函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卷第三十二 62.弗函 大毗婆论 卷第六十五卷第二十
  (33) 4.虞函 大集经 第五十九卷
  (34) 鞠函 月灯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先公译 40.止函 佛说频毗娑罗诣佛供养经 42.若函 四未曾有经 一卷 弥 43.籍函 本事经 第三卷 49.随函 弥沙塞五分戒本
  (35) 11.养函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15.知函 最胜灯王如来经 经 39.容函 受岁经
  (36) 13.才函 六字神呗经 74.孰函 佛说木患经 76.回汉函(相当于J?P)77.俊@④密函(相当于J?Q)
  (37) 19.羔函 摩逆经
  (38) 映函 大楼炭经 郑第一 67.谓函 十八部论
  (39) 45.竟函 受新岁经(自容函移动)
  (40) 2.服函 须摩提经(相当于B?N)16.必函 须真天子经(相当于D?N)46.竟函 护净经 68.观函 菩萨本缘经 卷上 69.惊函 杂宝藏经 卷第五
  (41) 75.倾函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郁破僧事 卷第十三
  (42) 76.回汉函(相当于J?P)(削除了佛名经十八卷,编入了摩诃衍论十卷玄文论 二十卷)
  (43) 77.俊@④密函(相当于J?R)(削除了一切经源品次录三十卷,编入了《校正别录》三十卷一)
  (44) 73.佐函 ~字顶轮王经第~卷 此则国本 宋本未见

接着,我们将《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中都包含的经典进行分类并与《校正别录》校勘记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如前面校勘类型中看到的一样,根据“①根据国丹本、或者二本、东北二本、他本修整宋本。”,“②取国宋本”,“④不取宋丹本中的丹本”,“⑤根据本论补入三国本的缺文”,“⑥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注:知函 东方最胜灯王陀罗尼经 屠那崛多译。)根据丹本修整国本”等校勘内容对《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根据国丹本、或者二本、东北二本、他本修整宋本。”是说根据国丹本(或者二本、东北二本、他本)修整宋本以后进行覆刻(惟独7.王函 普耀经八卷 第二卷例外,《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是不同的版本。估计《赵城金藏》是后来改刻的)。
  对于这种类型的例证我们可以看一下《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的“1.服函的决定毗尼经”第2张。做为《开宝藏》覆刻本的《赵城金藏》与《新雅大藏经》整体上表现一致,只有一处不同(第2张,第14行,10、11字的“妙意”在《新雕大藏经》中是“妙意丹云妙音”而在《赵城金藏》中是“妙音”)。对此做进一步解释如下。
  第一,决定毗尼经的第二张之所以表现得一致,是因为作为经典所对应的《新雕大藏经》的底本的宋本与作为《赵城金藏》的底本的《开宝藏》是同一系统的《开宝藏》。具体来说,因为《新雕大藏经》覆刻了与《赵城金藏》的底本属于同一系统的《开宝藏》。
  第二,《新雕大藏经》决定毗尼经的第2张,第14行,10、11字的“妙意”下面有“丹云妙音”这一注释,当然是守其法师根据丹本加入到宋本的,属于被守其法师进行过修整的部分。而在《赵城金藏》中“妙意”成了“妙音”,估计是原来的“妙意”被修整成了“妙音”。即,原来在作为《新雕大藏经》的底本的宋本中为“妙意”,然后在作为《赵城金藏》的底本的宋本中被修整为“妙音”,而丹本是用了“妙意”已被修整为“妙音”的宋本而成了“妙音”。估计作为《赵城金藏》底本的宋本为《开宝藏》的修整本,而作为《新雕大藏经》的底本的宋本是《开宝藏》的初本。
  2.“取国宋本”是指覆刻国宋本。如此称呼国宋本应该是板刻时以国宋本中的哪一个做了底本,估计是用宋本作为底本进行覆刻的,假设覆刻的是国本,那么这国本应该也是之前覆刻了宋本的国本(以下雷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对应于“取国宋本”这一类型的《新雕大藏经》仍与《赵城金藏》无论是在行字数、字型、字的大小、字间距等方面整体上几乎一致。可以以“2.服函 须摩提经”的第一张为例证。
  3.“不取宋丹本中的丹本”是指覆刻宋丹本中的宋本。可以以“16.必函 须真天子经”第一张为例证。但是如果仔细看那一张可以发现第5行到第10行不一样,从11行开始一致。即《赵城金藏》中的“大比丘众”(第五行)和“文殊师利”(第十行)在《新雕大藏经》中是“大众”和“文殊师利童子”。我们推断这是因为原本作为《赵城金藏》底本的宋本中是“大比丘众”和“文殊师利”,但是到了《新雕大藏经》底本的宋本,发生了文字变异,而换成了“大众”和“文殊师利童子”。那么,我们应把《新雕大藏经》中所指的宋本比作为《赵城金藏》底本的宋本更晚修订的宋本来推断。不管怎么样,《新雕大藏经》的须真天子经与《赵城金藏》基本上一致,很明显也是宋本的覆刻。
  4.“根据本论(注:在这里所指的本论是《摄大乘论》)补入三国本的缺文(注:在这里所指的缺文是解释《摄大乘论》时,《摄大乘论释》中派生的缺文。)”是指将三国本的《摄大乘论释》卷第九中发生的缺文根据作为本论的《摄大乘论》中卷补入宋本而覆刻。可以以“24.曰函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的第九张为例证。《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中提到将《摄大乘论释》卷第九第九张的第13行的缺文25字根据《摄大乘论》中卷第24幅(注:上述内容依笔者的确认,在《新雕大藏经》的《论大乘论》的第22张。)补入,将《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进行对比,发现确实如此。

5.“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是指根据丹本修整国宋本(正确来说是宋本),进行覆刻。可以以“58.同函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的第12张一第14张为例证。在《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中提到将国宋本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第2幅6行(经笔者确认相当于《新雕大藏经》的《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的第18行)以下的缺文35行根据丹本进行补入,对比《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发现确实如此。即《新雕大藏经》的第十二张第18行开始到第十四张6行是根据丹本进行补入的部分(补入的部分当然是雕造《新雕大藏经》时准备了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的),到第十二张第17行和第十四张7行以下的内容是以宋本为底本进行覆刻的(覆刻部分与宋本完全一致)。
  6.“根据丹本修整国本”是指在没有宋本的情况下仅根据丹本对国本进行修整。对应于这一类型可以以“73.佐函一字定轮王经”一件为例证。将对应此经典的《赵城金藏》与《新雕大藏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他们互为异版本,而且《赵城金藏》不是《开宝藏》的典型。估计是后来被改刻的。因此对于这一国本的底本与板刻的分析暂且保留。
  此外,由于“(注:鞠函 月灯三昧经一卷 宋沙门先公译今十三纸)指出丹本的谬误(缺文、错乱)”,“③指出问题点,书名、译者名进行修整,存属国宋本,分析重编原因”等等不是关于内容修整的校勘,被排除在与《赵城金藏》的对比分析之列。因此,在这里不做讨论。
  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守其法师校勘雕造《新雕大藏经》时所用的底本与对校本可下这样的推断。即,守其法师是以国本、宋本、丹本中的宋本作了第一次底本,将此宋本与国本、丹本进行对比,并根据国本、丹本对宋本进行了校勘修整。被修整了的宋本被用于刊行《新雕大藏经》时的板刻底本即登载本。并且,对于那些认为因宋本中没有或者有重大缺点的经典是以国本或丹本作为第二次底本将其进行修整以后当作登载本进行板刻,或是准备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以后编入《新雕大藏经》或是进行代替。
  本稿是为了阐明《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的性质。为此,我们先来查看了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然后通过以现在在韩国还未能受到瞩目的《赵城金藏》为中心,与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初雕大藏经》以及东国大学影印的《新雕大藏经》的对比、与守其法师编著的《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以及在校勘记里涉及到的《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的对比来明确了《高丽大藏经》的底本与板刻的性质。
  其结果认为:第一,通过以《赵城金藏》为中心,与湖林博物馆所藏的《初雕大藏经》以及《新雕大藏经》对比,可以确定湖林博物馆所藏的77件《初雕大藏经》中可以与三个版本进行对比的51卷《初雕大藏经》,与相对应的《新雕大藏经》是《开宝藏》的覆刻本或是修订覆刻本。
  第二,通过《校正别录》的校勘记与校勘记中涉及的《新雕大藏经》和《赵城金藏》的对比分析,我们对守其法师校勘雕造《新雕大藏经》时所用的底本与对校本可做如下推断。即,守其法师是以国本、宋本、丹本中的宋本做为了第一次底本,将此宋本与国本、丹本进行对比,并根据国本、丹本对宋本进行了校勘修整。被修整了的宋本被用于刊行《新雕大藏经》时的板刻底本即登载本。并且,对于那些认为因宋本中没有或者有重大缺点的经典是以国本或丹本作为第二次底本将其进行修整以后当作登载本进行板刻,或是准备新的登载本进行板刻以后编入《新雕大藏经》或是进行代替。
  如此的研究结果将成为我们判断在大藏经期间出现的文字异同的先后、以及文字异同的原因及由来的绝对性根据。这样的话,研究的结果将会被佛经的研究者更加有效的使用。
  本文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了《高丽大藏经》底本与板刻的性质,对于个别经典的具体事项没有在此做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书局编:《中华大藏经》,1984-1995。

[2] 东国大学校:《高丽大藏经》,1976。
  [3] 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别卷。东京,大同出版社,1936。
  [4] 中华书局编:《中华大藏经》别纸,《〈中华大藏经〉内容简介》,1984。
  [5] 李箕永:《高丽大藏经的历史及意义》,《高丽大藏经》48册,1976。
  [6] 湖林博物馆编:《湖林博物馆所藏初雕大藏经调查研究》,财团法人 成保文化财团,1988。
  [7] 东国译经院:《韩文大藏经 高丽国新雕大藏校正别录新雕》,1994。
  [8] 吴龙燮:《高丽国新雕校正别录研究》,《书志学研究》创刊号,书志学会,1986。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口加兄
    @②原字日加英
    @③原字艹下加必
    @④原字艾去艹
    @⑤原字礻加氏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