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欧元所揭示的历史潮流
II. 汇率体制变迁
2.1 货币的作用
2.2 最早的世界货币-黄金
2.3 古典金本位
2.4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
III. 金融危机的教训
3.1 金融危机理论
3.2 单一货币与金融风暴
IV 统一货币的理论基础
4.1 回避金融风暴的必要条件
4.2 有关货币政策的争论
4.3 "铸币税"--饮鸩止渴
4.4 卡尔多改善与帕累多改善
V.金融全球化的途径
5.1 欧元的贡献
5.2 欧元的创建历程
5.3 欧元面临的挑战
5.4 区域外"不援助政策"
5.5 美元区的进展
5.6 亚元之梦
VI 呼唤中元
6.1 经济合作提供了货币整合的基础
6.2天赋大任予中国
I.欧元所揭示的历史潮流
2002年新年,欧元正式流通。12个国家使用同一货币,让全世界耳目一新。
欧元的出现告诉人们,金融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蒙代尔(Robert Mundell)在199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奖之后预言,在未来十年中将出现三大货币区:欧元、美元和亚元。他把这三个货币区称为国际金融体制稳定的三足鼎立(Three Islands of Stability)。欧元区已经形成,在欧元的强劲挑战之下,美元、加元和墨西哥元之间的整合正在加速进行,美元区也已初见端倪。惟独亚元区还八字没见一撇。到底在亚洲会出现什么形式的金融整合?
亚元迟早要出现,但是亚元的诞生也许要走与美元区、欧元区不同的道路。有没有可能在海峡两岸三地同时取消人民币、港币、新台币和澳元,创造一种统一的货币-“中元”?这种新的货币有没有可能成为“亚元”的前驱?为了迎接“中元”的诞生需要创造哪些条件?
有些人认为,亚洲各国的国情差别太大,亚洲经济和金融的整合困难太多。其实,未必如此。如果出现“中元”的话,有些问题的处理要比欧元简单得多。
欧元钞票上印有欧盟的旗帜,蓝色的背景环绕着的12颗五角星,代表欧元区的12个国家。[1]由于欧洲的语言太多,仅欧盟的官方语言就有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五种之多。选谁家的都不好,所以干脆尽量简单化,在欧元票面上只有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欧元字样和BCE、ECB、EZB、EKT、EKP等5种欧盟官方语言的“欧洲中央银行”缩写。如果要印制“中元”钞票,比欧元简单多了。在文字上毫无争议,钞票上面只要印上中文就可以了。欧元的发行银行叫“欧洲中央银行”。如果组建一个“中国中央银行”,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
欧元钞票上印制的伟人头像颇费争议。法国人喜欢拿坡仑,德国人崇拜俾斯麦。听从哪一家都不好。而“中元”钞票上印制的头像比较容易选择。黄帝、孔夫子、妈祖、孙中山等等都广为海峡两岸所认同。
从2002年2月1日开始欧洲12国已经全面放弃使用本国货币。法郎已经有640年历史,法国人的民族情绪比较重,要它们放弃法郎实非易事。在人民币、港币、新台币和澳元四种货币当中澳元的历史最长,也不过100多年,新台币和人民币只有五、六十年。要求民众接受新货币所遇到的“感情阻力”大概不会比法国人更强。
有人批评说,欧元的设计有问题。欧元钞票上只有12颗星。马上就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欧元区,欧元国家可能会迅速增加到28个,难道每增加一个国家就要重新印制一次钞票?看起来,欧元的设计者具有非常超前的动态意识。欧元的存在只不过是走向全球金融全球化的重要一步,但是绝对不是最终的一步。欧元随时都在准备更新,发展。如果日后有更多的国家加入欧元区,当然需要更新版面,重新印制。如果实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那么连欧元都不存在了,还在乎多加几颗星星吗?人民币、港币、新台币和澳元迟早要消失,这是历史潮流。走向世界货币一体化有许多不同途径。至于说是先过渡到中元,然后再经过亚元走向世界货币,还是等将来亚元出现之后,通过亚元向世界货币过渡,要看哪种过渡方式对中国人民最有利。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中元”对于中国、亚洲以及世界经济有什么意义?
II.汇率体系的变迁
2.1 货币的作用
货币有四项基本功能:
(1) 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在远古时期人们以物易物,由于买卖双方不一定刚好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交易成本很高。即使拥有一切必要的生产要素却往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买主而不能扩大生产。为了扩大交易范围,提高交易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人们需要一种交易媒介,这就是货币。例如,19世纪有位女歌唱家到社会群岛(Society Islands)演出,她的报酬是每唱一首歌,当地人支付3只猪、23只火鸡、44只鸡,还有各类水果。如果以巴黎的物价来计算,几乎等于她平常收入的5倍,可是她却没有办法把这些酬劳带回家。[2]如果当时社会群岛有货币的话,尽可付给她货币,她回到法国之后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如果社会群岛不能支付货币报酬的话,除非这个歌唱家对猪和火鸡有特别偏好,否则她是不会再来演唱了。
(2) 货币提供了计价的单位。如果我们有100种商品,每2种商品之间有一个相对价格。例如,十个苹果换一只鸡;一双皮鞋换二只羊等等。那么,在100种商品之间就有4950个相对价格。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将非常复杂。如果拿货币来表示,可以让所有商品都以货币来计算价格,100种商品只需要100个价格,从而可以大大节省计价成本。
(3) 货币可以“储存价值”。当人们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之后,他们通常并不需要马上购买等值商品,于是人们可以把购买力暂时寄存在货币上。有些资产例如房地产、艺术品、股票等也具备存储价值的功能,但是它们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不容易变现。因此,货币成为人们储存购买力最常见的工具,只要持有货币,就可以随时参与交易。
(4) 货币可以作为延迟给付的标准。在各种借贷契约中必须写明如何计算未来支付的权利和义务。货币就是最常用的计算未来权利和义务的标准。
在这四项功能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交易媒介的作用。世界上任何货币都具备上述四项功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贸易活动从个别地区扩展到了全球。于是就产生了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兑换问题。如何在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中完成支付与清偿是人类必须解决的问题。
2.2 最早的世界货币—黄金
作为价值符号,对货币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理想的货币不仅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而且要能够保持参与贸易各方对契约的信心。最初,人们使用的货币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或者说拿黄金作为外部名义标定(External nominal archer)。
为了调节国际收支的平衡,黄金必然要从贸易逆差国流向顺差国。除此之外,战争赔款等也拿黄金、白银计量。例如,19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两白银。1860年英法联军不仅火烧圆明园,还迫使满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赔款1600万两白银,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赔偿2亿两,1900年庚子赔款4亿5千万两。这些卖国条约导致大量白银从中国流向欧洲。马克思说过:“以贵金属块的形式成为全球统一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的化身”(马克思,资本论)。可以说,当时由于黄金、白银普遍地被作为国际贸易的清偿工具,全世界的货币是统一的。
2.3 古典金本位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增长,对清偿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所以人们选择黄金、白银作为国际贸易清偿工具,是因为这些贵金属的稀缺性。由于黄金、白银的数量有限,越来越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贸易需求。实践证明,如果拿某种实物资产作为货币本位,必然会由于这种实物的稀缺性而不断抬高维持货币体系的成本。在实际贸易中,为了提高清算的效率,人们并不会真正采用黄金,而是寻找一种和黄金具有固定比率关系的货币,通过银行来结算。
在1870-1914年期间,英国作为世界上头号贸易大国,在全球建立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当时有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为结算工具。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因此,英镑合情合理地被当作黄金的等价物。“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L. Yeager, 1976)。这段时期被经济学家称为古典金本位时代。
看起来人们在国际贸易中追求黄金或英镑,但是,实际上人们需要的并不是黄金或者某一种货币,而是通过本位货币所表征的信用秩序。在这个时期中,作为世界各国贸易、投资的外部名义标定体系,英镑必须保持稳定才能取得世界各国的信任。因此,英国政府不仅必须保持英镑适度增长,而且还要保持英镑与国际收支协调的机制。如果英国大量印制钞票,那么它就有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事实上任何一种货币取得这样的地位之后,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之下,都会本能地产生滥发货币的冲动。倘若它这样做的话,其他国家必然会拒绝使用英镑作为清算工具,从而导致以英镑作为核心的金本位体系的终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金本位制迅速瓦解了。金本位崩溃的原因并不是英国大量印发英镑,而是英国无力维持英镑对黄金的比价。如果拿英镑作为黄金的等价物,可能会由于货币发行量增加以及银行准备金比率下降而威胁英镑与黄金之间的比价。由于在英国境外有大量英镑结存,如果境外的英镑向英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英国将耗尽国库的黄金储备。当时已经有许多经济学家看出了金本位制的局限性。凯恩斯批评说:“所谓金本位制只不过是古老而受尊敬的偶像,金本位制现在已经是一种野蛮作风的残余。”
2.4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霸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5)的支柱就是美元。但是没有多久,随着欧洲经济复苏,美元的霸主地位被动摇了。为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美元重蹈英镑覆辙,1973年宣布与黄金脱钩。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之后,出现了当前的“无体系”制度。1999年IMF将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八类:(1)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Arrangements with no separate legal tender),例如美元化和货币联盟;(2)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3)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Other conventional fixed pegs);包括钉住单一货币、钉住一篮子合成货币;(4)钉住平行汇率带(Pegged rate in horizontal band),例如欧洲货币体系下欧洲汇率机制;(5)爬行钉住(Crawling peg);(6)爬行带内浮动(Rates within crawling bands);(7)不事先宣布汇率途径的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 with no preannounce exchange rate paths);(8)独立浮动(Independently floating)。[3]
按照IMF的分类,1999年1月1日,IMF的185个成员国当中实行严格固定汇率的国家有45个;独立浮动汇率47个;中间汇率制度93个(包括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制39个,钉住平行汇率带12个,爬行钉住6个;爬行带内浮动10个;管理浮动26个)。[4]归根结底,汇率制度可以划分为固定汇率、浮动汇率两种。在2000年在IMF186个成员国当中严格实行固定汇率的有45个,占24%。固定汇率有其显著的优点:
(1) 避免信息不对称性,
(2) 在固定汇率下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 在大规模的资本流动的情况下比较容易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4) 有利于引导资源的流动。
但是,固定汇率有其致命的缺点:它意味着政府对固定汇率的承诺。固定汇率体系容易遭到外部冲击。当突然出现大量抛售本币的浪潮时,政府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汇率。在耗尽外汇储备之后,汇率体系必然崩溃,导致资本外逃,外债增加,整个国民经济陷入危机。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在1997年以前都采用固定汇率,结果纷纷中箭落马,货币危机转化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的头上始终盘旋着金融风暴的威胁。
有些国家在固定汇率体制上再加上资本管制,这种体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有效地防范外来的金融冲击。资本管制使得国际金融投机集团难以获得本币。如果货币没有可兑换性,国际投机集团的本事再大也难以施展。但是,货币管制的缺点也是致命的。
(1) 由于不是市场决定的汇率所以会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
(2) 货币管制要求政府介入金融,难免出现腐败和严重的金融寻租现象,
(3) 缺乏国际竞争,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浮动汇率是固定汇率制度的替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许多国家在遭遇金融危机之后,例如,巴西、哥伦比亚、韩国、俄罗斯、泰国等,他们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取浮动汇率体制。只有波兰、以色列、智利、新加坡等国成功地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
实行浮动汇率的优点:
(1) 浮动汇率可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 可以帮助平滑外部的冲击;
(3) 浮动汇率由市场决定,减少了政府干预,增加汇率决策机制的透明度;
(4) 不需要维持大量外汇储备;
(5) 提供了对冲激励,有利于防范汇率波动。
但是,浮动汇率的缺点亦非常显著:
(1) 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如果汇率剧烈波动,将由于缺乏稳定性而不利于投资和贸易,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 有可能投机套利;
(3) 在金融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国可能竞相贬值,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4) 浮动汇率制度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倾向。
III. 金融危机的教训
3.1 金融危机理论
90年代以来,爆发了46次金融危机,金融风暴的频率越来越高,其破坏力越来越大。经济学界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就日趋深入。金融危机理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以Krugma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货币危机来源于国内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如果某个国家试图通过发行货币来为财政赤字筹资,那么国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产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为了维持出口,货币必然贬值,和固定汇率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会判断该国货币即将贬值,从而发动攻击。当金融投机集团大肆抛出本币之机,该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只好动用外汇储备来打一场几乎是毫无希望的汇率保卫战。最终耗尽了外汇储备之后,汇率体制全线崩溃。
第二,Obstfeld等经济学家认为,在固定汇率政策下,只要政府持续追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如果政府有大量以本币标定的债务,政府可能会通过货币贬值来消化债务。投机者预测到贬值的动向后发起攻击,使得货币危机提前到来。危机通常发生在金融体制存在着问题的国家,例如,外汇储备不足,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政府对汇率体系干预不当等等。在金融体制脆弱的国家,金融危机迟早要光临的,只不过由于外来的冲击而加剧。
第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McKinnon和Krugman等人总结了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的金融危机之后指出,金融上层建筑过度扩张会导致金融危机。金融上层建筑过度扩张包括有三种主要形式:(1)大量资金流入股市或者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膨胀导致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的崩溃将导致金融危机。[5](2)金融机构过度风险贷款,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当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就不得不放弃隐含的承诺和担保。使得金融机构再融资的能力丧失,迫使一些金融机构无法运转。(3)债务危机有可能动摇民众对于金融体制稳定的信心,从而导致金融危机。[6]
有些经济学家强调外部冲击,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民众的恐慌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确实,外来的冲击只有通过内部的放大作用才能形成真正的威胁,可是金融恐慌绝对不会凭空而降。泡沫经济崩溃,大量不良贷款以及难以缓解的债务危机都会破坏民众对金融体制的信心。对金融体系的信用的丧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金融恐慌是自我实现的。只要老百姓都认为金融系统要垮台,这个金融体系就一定垮。存款人的挤提将迫使金融机构提前清算未到期的长期资产,从而雪上加霜,蒙受资产损失。在封闭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来消除人们的恐慌。通过增发货币,把货币危机的成本转移给全体公民。但是,在实行固定汇率的开放经济中,增发货币只会导致通货膨胀,使得外来资金更快撤去,连带着本国资金大量外逃,加速危机的到来。
3.2 单一货币与金融风暴
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无论是采用盯住汇率还是区域联合的浮动汇率,单一的汇率政策很难维持5年以上的稳定(Obstfeld and Rogoff, 1995) 。浮动汇率使得金融投机更为风行。炒作汇率是金融投机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流动资金总额超过了7万亿美元,其数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如果没有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除非不让外资进入金融领域,否则一旦进来了就很难依靠外汇储备来保障汇率稳定。大量金融危机已经证明了汇率崩溃的风险正在逐渐增加,维护汇率稳定的成本逐渐上升。由于汇率体系。换言之,由于汇率体制的设计不当而使得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遇到了难以处理的矛盾:维持固定汇率有可能遭遇金融危机,资本管制妨碍经济发展,浮动汇率缺乏稳定性,阻碍贸易和投资,究竟汇率体制应当何去何从?
在现代金融理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定理:蒙代尔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末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资本流动,那末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当然,在这三个目标之间还可以作一些中间制度安排。
在这三个目标之间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如果放弃资本流动,显然将退回到闭关锁国的封闭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增长。如果放弃汇率稳定性,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那末。“两害相较取其轻”,只有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比较可行。
在1997年中国实行资本管制成功地回避了亚洲金融风暴。由于实行资本管制,所以在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的同时保持了汇率的稳定。可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必然要实行对外金融开放,实施资本管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在资本流动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汇率稳定和独立货币政策这两个目标当中选择一项。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向单一的区域货币或世界货币过渡。于是,人们在贸易全球化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金融全球化。显然,如果货币统一了,那么就不存在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的各种弊病了。如果实现了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那么,无论是人民币、新台币、港币都将成为历史。如果进一步实现了全球货币一体化,那末,亚元、欧元、美元也都将成为历史。实现全世界统一的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IV 统一货币的理论基础
4.1 回避金融风暴的必要条件
斯蒂格里茨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小型开放经济就如同在狂风大浪中的小船一样,不论驾驶船的技术怎么样,虽然我们不知道船在这么时候被倾覆,但是,毫无疑问,船最终会被大浪打翻”。
在货币市场上可以非常明显地观察到经济规模对稳定性的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越大,投机炒作的风险就越小。统一货币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度部分货币主权换取金融体制的稳定。在货币区内一劳永逸地消除了炒作汇率的可能性。例如,在广东和福建之间就不存在任何炒作货币的可能性。如果中国32个省市自治区都发行各自的货币,不晓得会闹成什么样子。
如果在某个地区实现了单一货币,就可以提高货币体系的透明性。由于统一货币区内各国都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存在某个国家突然增发货币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度。
统一货币能够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统一货币可以减少内部磨擦,促进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统一货币能够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
4.2 有关货币政策的争论
长期以来,货币发行权被认为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只有中央政府才拥有货币发行权,任何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印制钞票都是违法的。长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主权独立的国家政府都发行自己的货币。货币通常被当作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对本国货币的控制意味着对本国经济、政治的控制。如果要统一货币,究竟需要让参与各国让出多少金融管辖权?
自从30年代大萧条之后,货币政策被世界各国当作为稳定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工具。在许多情况下,货币政策比政府财政政策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应当紧缩银根,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应当放松银根,采取扩张性的积极货币政策。
无论对货币政策有多少种解释,说到底,货币政策的要害在于控制货币发行量。在正常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应当和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致。如果过量发行货币,除了通货膨胀之外不会对实质经济有任何推动作用。凯恩斯学派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人们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因此,货币政策仍然有应用空间。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学派则指出,也许政府可以在短期内欺骗民众,使货币政策取得效果。但是,政府不能长久地愚弄民众。骗得了一次、二次,但是骗不了永远。倘若,人们发觉上当受骗,那么政府的货币政策就完全失效了。政府信用对于长期经济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因此,玩弄货币政策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随着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政府的货币政策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被逐步校正,留给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越来越小。对于这一点,凯恩斯学派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分歧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
4.3 “铸币税”--饮鸩止渴
发行货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政府筹集巨额的“铸币税”。铸币税主要包括本币发行、本币需求增长、本币存量利息等三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本币发行。如果政府决定印刷100亿元钞票,是不是政府就得到100亿元?在短期内确实如此。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人类普遍认识到通过增发货币来挽救政府财政困境是“饮鸩止渴”。例如,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央银行整顿全国货币,统一发行法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是在1947年莱芜战役之后,蒋介石打了败仗,急红了眼,限期扩军100个师。哪里来钱?逼着中央银行印制钞票。当时,中央银行研究室当面向蒋介石力争,如果滥发钞票必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蒋介石听了之后,一言未发,事后继续命令印发钞票。在他看来,打赢了,还有一线希望,打输了,反正也完蛋,管他什么通货膨胀不膨胀,索性赌上一回。国民党征兵的时候出手阔棹,确实应付了一时之急。可是,没过多久,恶性通货膨胀横扫蒋管区,原来买一头牛的钱连一个烧饼都买不到。国民党政府就是用“铸币税”剥夺了民众的财富,武装了大批军队,但是,国民党后院起火,民不聊生,丧尽人心,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败亡。“铸币税”就象鸦片一样,纯粹是一种死亡的诱惑。因此,世界上绝大? 嗍??也换岚选爸?宜啊钡弊髡?吖ぞ摺<热凰?膊桓叶?谩爸?宜啊保?虼耍?舨涣糇潘?⒚挥卸啻笠馑肌?nbsp;
4.4 卡尔多改善与帕累多改善
在研究资源优化分配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帕累多改善”。简单说来就是,如果引进某项政策,在增进社会福利的情况下,不损害任何人的利益,那么这项政策就达到了帕累多改善。实际上,要求某项政策达到帕累多改善是非常困难的。无论采用什么新政策总会触犯一些利益集团,因此人们又提出“卡尔多改善”。如果新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福利增长,并且能够设计出一种机制来对改革中受到损失的集团进行某种方式的补偿,这就是卡尔多改善。实际上,只有“卡尔多改善”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在单一国家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个地区和行业对货币的需求各不相同,实行货币政策可能对某些地区或者某些行业有利,但是对其他地区或部门不利。货币政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或者直接的转移支付来补偿。举例来说,前几年人们认为经济过热,需要施行“软着陆”。实际上,经济过热仅仅发生在沿海,在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区经济并没有过热。一紧缩,全国都紧缩。显然,内地受到了损失。但是,在一个国家之中,实施货币政策的阻力比较小。在经济上,国家可以通过减税,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等财政方式对受损失的地区给以补偿。在政治上,如果地方官员服从上级指示,他们可以得到晋升、提拔等政治上的补偿。由于中央政府有发行货币、动用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地方官员考核提拔的权力,就是有些地区吃点亏,小胳膊扭不过大腿,有意见也没有办法。货币政策的目标是追求国家的利益最大化。货币政策往往需要财政支付转移来配合。因此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卡尔多改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中央银行比较容易实施货币政策。可是,在统一的货币区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欧洲、亚洲、美洲领土广阔,地区差别相当大。当欧洲北部需要紧缩银根的时候,南部也许需要放宽。当某国经济遭遇不景气时,尽管这个国家需要放松银根,但要说服其他国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由于不可能在国家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当欧洲中央银行要紧缩货币的时候,它却没有能力对受到损失的国家在财政或政治进行任何补偿。由于每个国家都代表各自利益,如果要改变现有的货币政策,必须要让所有的成员都满意,这就是理论上的“帕累多改善”。如果在各个成员国之间找不到交集,那么就别想改变货币政策。于是,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所以,一旦组建了区域货币,实际上就必然要准备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
不过,有一弊必有一利。由于人们相信区域货币很难突然改变其货币政策,从而赢得了稳定性预期。
加入区域货币整合的国家并不是为了什么集体利益,也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每个国家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货币联盟只不过是实现不同利益的一个共同的手段。这是区域货币和单一国家货币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作为单一国家的货币政策很可能为执政集团的利益服务。但是区域货币不会倾向于任何利益集团或者任何国家。区域货币的中央银行将全力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而把促进经济发展,进行利益调整等任务交给各国自行处理。实践证明,多变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代价要远远高于它所能够带来的短期受益。严格的利益趋同性意味着区域货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凡是多国统一的货币都具有类似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牺牲了独立货币政策,换来了货币稳定性的预期。为了追求长期稳定发展,稳定的货币体系比什么都重要。因此,放弃对“铸币税”的追求,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世界发达国家所接受,成为新世纪的世界潮流。
V.金融全球化的途径
5.1 欧元的贡献
货币的产生有两种方式:国内统一货币以及国际货币。在国内统一货币产生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必须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货币,并且拥有垄断发行权。例如,英国的英格兰银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代表国家政权来发行唯一的货币。欧元的贡献在于在人类历史上头一次发行没有国家政权干预的货币。欧元具有提供交易媒介,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提供了计价单位,具有储存购买力合延期结算的功能。货币的四项基本功能一项不少。
正如在WTO框架下首先出现的区域性经济整合一样,经济全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首先出现的必然是区域经济整合。APEC,NAFTA,ASIAN等区域整合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只有首先完成区域经济整合才能够向更高阶段的全球经济整合过渡。和经济整合一样,货币体制的整合是历史潮流,走向世界货币的第一步必定是区域性货币。欧元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并且具体证明了组建区域货币的可行性。
5.2 欧元的创建历程
在欧洲十五国当中,立即采用欧元的有十二个: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芬兰、荷兰、爱尔兰、卢森堡、比利时、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 英国、瑞典、丹麦等国很快也要加入欧元区。欧元区包括有二亿九千万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五分之一,国际贸易额超过美国。欧元区将迅速扩展到东欧各国,使得欧元区的国家有可能超过28个。由于非洲一些国家采取了盯住法郎的汇率政策,在法郎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也必然改为盯住欧元。如此一来,欧元区的范围将扩展到50个国家。欧元将成为世界性的交易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欧元将改变全球外汇储备的结构。更多的国家将增加其外汇储备中的欧元比重。目前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0%以上,以美元结算的出口占48%。在欧元问世以后,预期将有30-40%的世界贸易以欧元结算。欧盟国家发行的债券、股票、和银行资产市值已经超过了27万亿美元。在欧元启动以后,将会有5000-100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从美元转为欧元。全球以欧元为单位的金融资产将达到30-40%。在证券投资上,欧元的比重将从13%上升为37%。
实际上,欧洲各国早就认识到了货币整合的艰难。他们把建立欧元体系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9年元月开始,欧元各会员国的货币逐步以固定汇率兑换成欧元;第二阶段,在三年内以非现金形式引进欧元。这就是说,在银行之间的清算和新发行的债券及股票拿欧元作计价单位,但是现金交易仍然以各国货币进行;第三阶段,自2002年开始发行欧元纸币并回收各会员国的货币。到2002年7月1日欧元成为唯一的法定货币。实际上欧元已经提前完成了过渡,全面代替了欧洲12个国家的货币。欧洲中央银行的操作是稳健的。在平行货币流动情况下,通常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是,在欧元问世过程中没有出现这个问题。
欧洲货币联盟经过了平行货币制度,逐渐建立了汇率协调机制(EERM),最终达成了单一货币-欧元。按照欧元的设计思路,在实现了单一货币区域之后,在此区域内各国的产品、劳动力和资本都可以自由流动。从理论上来讲,这对于提高欧洲资源分配效率,提高欧洲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稳定欧洲的货币,防范金融风暴都有极大的好处。
表:世界三大经济体有关数据(1998年)
欧洲 美国 日本
人口(亿) 2.95 2.7 1.26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66000 71000 50000
占世界产值比重 19.4% 19.6% 7.7%
经济增长率 3.6% 3.7% -1.6%
占国际贸易比重 19% 16% 8%
贸易顺差(亿美元) 1200 -890 660
5.3 欧元的利弊
按照1992年签署的马垂克条约,加入欧元体系有四项主要条件:
(1) 通货膨胀率必须控制在1.5%以下;
(2) 公债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60%;
(3) 政府财政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
(4) 至少在两年内在欧洲汇率机制内维持该国币值稳定。这些都是统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必要条件。
欧元的出现唤醒了人们的改革意识。改革的目标和原则都非常清楚。欧元运行的单一目标是币值稳定,而没有把其他目标包括在内。如果今后某个国家出现了失业、财政赤字等问题绝对不能再依赖于货币政策的帮助。在欧元问世过程中,欧洲各国的失业率已经比较高了,但是为了符合欧元区的条件,各国还是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结果使得失业率变得更高,经济回升缓慢。欧洲各国为了搭乘欧元首班车,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措施,这些特殊措施所带来的副作用将逐渐体现出来。尽管欧元已经亮相,但是欧洲各国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种种矛盾依然如故。例如,欧洲各国仍然为了支付农业补贴比例和“不公平税赋”争个不休。土耳其在申请加入欧元的时候仍然和希腊在领土问题上毫不相让。在欧元区内部贫富差距相当大。欧洲北部比较富,南部几个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比较穷。卢森堡的人均GDP为41900美元,西班牙只有10400美元。奥地利的失业率为6%,西班牙的失业率为22%。欧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富国会补贴穷国。如果不能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那么欧元所提供的外部环境照样不起作用。
欧元自50年代开始,持续努力了40多年。在这个期间,经济动荡、金融危机、政治分歧都没有动摇他们最终建立统一货币的努力。欧元的启动降低了欧洲市场内部贸易风险。同一种商品以同一货币标价,降低了成员国之间货币兑换费用,使得消费者受益。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便于筹资,吸引外部投资。欧洲市场成为一个整体,增强了欧洲金融市场的实力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欧洲债券市场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欧元仍然面对着许多挑战,是否能够有效制约欧洲中央银行的官员,各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分割,都将在最近数年内考验欧元体系。维护欧元稳定对于每一个成员国都有好处,但是为了实现欧元稳定却需要各国支付代价。对于经济状况不很好,而以宽松标准进入欧元体系的国家来说,紧缩政策要求付出的代价可能比较高。个别国家甚至会出现希望别的国家遵守规则,而本国悄悄违约。因此对于货币区内各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也是一大课题。然而,可以预料,欧元失败的可能性很小。共同利益会把欧洲国家绑在一起,在欧元的波动期中,各国将继续调整,并且不断作出利益妥协。
5.4 区域外“不援助政策”
区域经济整合必然具有排它性。欧元国家不大可能放弃对外的非关税壁垒,对区域外的产品构筑了无形的防护墙,使得其他国家在欧洲市场上处于不利的竞争态势。
欧洲中央银行(ECB)已经明确表示,如果其他货币受到金融风暴冲击,欧元将采取“不援助政策”。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国家拒绝参加货币整合,那么悉听尊便。但是,不要指望在受到金融风暴袭击的时候得到欧元货币区的援助。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不援助政策”是合理的。组建欧元需要所有国家都付出一定代价,而汇率稳定将成为所有成员国的一项重要福利。如果不参加货币整合而又能够享受汇率稳定的成果,实际上是在搭便车,对于参与整合的国家是不公平的。随着欧元问世,没有加入欧元区的货币可能会由于公众信心的下降而贬值,从而可能加大其汇率波动。国际投机集团将无法撼动巨大的欧元,而对那些较小的货币更加感兴趣。孤悬于货币区外的这些国家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和不利的外部环境。
5.5 美元区的进展
即使在一个区域内实现货币联盟也需要循序渐进。在欧元的挑战下,美国自然不会没有反应。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协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分别具有资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美国和加拿大在经济上早已结合在一起,如果要建立区域单一货币的话自然以美元为核心。
出于历史原因,在加拿大有相当多的人不愿意混同于美国,他们竭力保持某些区别于美国的特色。例如,美国用英里作距离单位,加拿大就用公里。美国用磅作重量单位,加拿大就用公斤。不过,面对着历史潮流,连最保守的加拿大人也意识到加元并入美元的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阻挡。在民意测验中,有58%的人不欢迎统一北美货币,但是有77%的人认为不管愿意不愿意,在北美实现单一货币是迟早的事情。加拿大的学术界和金融界都在为此做准备。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汤姆·库尔谢纳,皇家银行的约翰·麦卡拉等经济学家都认为独立的加元体系对加拿大不利,他们预测,在未来五年内将出现北美共同货币。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则主张加拿大应当和美国、南美国家统一货币,不少南美国家则对此积极响应。阿根廷、萨尔瓦多、厄瓜多尔等国正在放弃本币,实现美元化。
5.6 亚元之梦
虽然许多人都预测在亚洲也必然会出现货币整合,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亚元的出现似乎遥遥无期。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显然,如果欧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砂,那么在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一直冲击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还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一般说来,遭遇金融危机之后是金融改革的最佳时机。可是,亚元问世仍然几经坎坷,难以突破。问题的关键就是日本。依照经济实力,日本总以为自己应当成为“亚元”的整合中心。但是,因为日本至今尚未就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行为认真反省,无法取得亚洲各国的信任。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建议以ASEAN+3(东盟各国加上中国、韩国和日本)方式筹集1000亿美元,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作为稳定亚洲金融的基金。尽管韩国和有些东盟国家表示赞同,但是日本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更多国家的呼应。
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应当建立以日圆为核心,建立盯住区域中心货币的名义驻锚体系。可是,日本在20世纪末陷于长达十年的衰退,银行系统危机迭起,不良贷款数量惊人,遭遇金融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拿日圆作为亚洲货币整合的核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日本不具备在亚洲金融整合过程中扮演领头羊的能力。
虽然人民币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经受住了考验,大大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但是,人民币尚且没有实现自由兑换,没有成为国际通行货币,缺乏具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经济实力也不足以成为区域货币中心。目前对人民币仍然存在着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国内金融体制相对薄弱,对于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体制的稳定程度还存在着不同的猜测,这些都不利于让人民币成为亚洲货币整合的中心。
VI 呼唤中元
6.1 经济合作提供了货币整合的基础
就像大江东去一样,经济规律是任何力量都难以阻挡的。在最近十几年内海峡两岸贸易和经济合作有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到大陆投资的台资超过了400亿美元。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0年,大陆向台湾出口总额为310亿美元,进口总额1909亿美元。大陆方面的贸易逆差为1288亿美元。前几年平均每年从台湾销往大陆的商品总额为250亿美元,而大陆销往台湾的仅仅50亿美元。在2001年上半年,台湾向大陆出口122亿美元,从大陆进口仅仅21亿美元。台湾方面顺差超过100亿美元。台湾销往大陆的商品年增长率为10%,而大陆销往台湾的商品年增长率为6%。
台湾当局的保守政策导致海峡两岸不对称贸易。在1988年以前,台湾基本上禁止输入大陆产品。在1988年之后,开始允许输入原料、能源等500种商品。在90年代后期台湾开始加速开放输入大陆产品。目前已经开放大约5000种商品的进口。但是仍然禁止4300多种商品,例如酒类、面料、服装、家具、中成药等。运往台湾的商品多数都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商品。不过,在海峡两岸前后加入WTO之后,台湾已经无法继续拒绝“三通”。对于大陆产品设置的许多障碍也将逐步取消。目前台湾尚未对大陆开放的商品有4300种,估计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将陆续开放其中90%左右的商品。在2002年台湾已经决定开放包括酒类的3000多种商品,青岛啤酒的广告已经出现在台北街头。但是仍然有可能对400多种农产品限制进口。
由于台湾地区的平均工资高于大陆,大陆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不过,台湾金融业的发展程度高于大陆,台湾的金融人才比大陆多,在金融业上台湾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台湾金融业早就力图进军大陆。
在1996年台湾宝成企业集团通过在香港注册的莲花国际公司和浦东开发银行合作设立了华一银行,其中台资股份占80%。主要业务是为在大陆的台商提供金融服务。
华信银行在1997年收购了在美国加州的远东国家银行,获得了这家银行在北京的代表处。华信银行在上海也成立了一家信华国际贸易公司。
上海商业银行、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50年前是一家。自1998年开始,三家银行开始定期见面会商,从2000年12月开始,三家“上海银行”合作,共同为在上海的台商融资。
2001年9月华南商业银行、第一商业银行等8家台湾商业银行提出申请,要求在大陆设立代表处。其中华南商业银行在深圳,第一商业银行、世华银行和土地银行在上海,中国国际商业银行和彰化银行在苏州,合作金库和中国信托银行在北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2002年3月20日宣布,批准台湾世华联合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彰化银行在昆山设立代表处。(见2002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据称,台湾负责银行监督的部门迄今已经批准了8家台资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设立代表处的申请。
创建中元,对于台湾的金融业是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如果实现中元,台湾金融业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6.2 天赋大任予中国
建立中元体制也许是走向亚元和世界货币一体化的一个可行的步骤。
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分别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纵向分工上已经形成了互补性很强的产业结构,建立了各种经贸合作的渠道。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香港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在金融业已经出现全面合作的趋势。随着两岸先后加入WTO,两岸不对称贸易的局面将被逐步改变。目前,台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已经纷纷登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场上更将担负极为重要的作用。创建新的货币体制是完全有着现实的基础。
是否有可能在海峡两岸首先进行货币整合,建立一个“中元”。在“中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亚洲的货币整合,最终建立起亚元体系?
众所周知,实现亚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是,亚洲各国对于实现亚元的呼声仍然在持续增强。创建中元将为亚洲金融整合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可以设想,如果中元诞生的话,新加坡元可能会投奔过来,随后,我们将面临和东南亚国家就亚元进行谈判。为了亚洲各国各自的金融安全,东南亚各国会很认真地考虑和“中元”的整合。也许有些日本人对“中元”的诞生很不满意,但是,他们目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无力顾及。那末,在这些谈判和探索过程中,就让日本在外边当“英镑”好了。等到中元把亚洲多数国家都吸引过来之后,日本想加入的话,很好,请提出申请,看看是否符合亚洲各国制订的规则和条件。
历史给中国人一个契机,中国人应当为亚洲和世界金融整合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建立中元,人民币、新台币、港币、澳元四个货币区必须同时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放弃“铸币权”。欧元已经做出了榜样,放弃这些之后换来的是金融稳定,何乐而不为?欧元是欧洲12个国家讨价还价、最终达成的利益均衡。中元所要求的只不过是在海峡两岸四个货币区之间的谈判,情况要比欧元简单多了。
在经济上,大陆可能要给香港和台湾金融业让出一部分市场。但是,大陆的经济规模很大,受到的相对冲击强度比较小。由于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主动提出“中元”在政治上使得大陆在两岸关系上更为主动。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将人民币的名称改为“中元”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既然为了统一大业,连国号都可以商量,那么把货币名称改改,不足为奇。大陆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充满信心。时间在大陆一边。给台湾和香港的金融业让出些地盘,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对于香港来说,创建“中元”正中下怀,求之不得。香港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创建中元区之后,恰恰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香港的金融人才得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港台的金融人才进入大陆之后,势必推动大陆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陆商业银行的素质,有助于稳定大陆的金融体制。对于澳门来说。实现中元之后,方便了来澳门的游客,博彩业生意一定更好。
创建中元对于台湾也是非常有利的。台湾经济在1997年以后几次面临金融风险,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马上就遭遇本土性的金融危机。从2000年以来,台湾不断出现乱局,经济衰退,人心不稳。台湾金融界许多明智之士已经认识到要防范金融危机,就必须实现在区域内的金融整合。在实现了中元之后,货币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抵抗外来的金融冲击,从而提高了台湾金融的稳定性。中元的出现对台湾的金融稳定是至关紧要。台湾的金融业发展程度高于大陆,实现中元以后,台湾的金融专业人才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台湾的领导人对于“三通”已经很头痛了,再跑出来一个“中元”,更加难以应付。如果和大陆使用同一种货币,让台独分子实在难过。不过,要反对中元,有三点难以交代:
首先,难以向学术界交代。要反对中元,总要找出理由。为了建立欧元,不知道有多少经济学家在金融理论上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蒙代尔、斯蒂格利兹等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就是因为在货币整合理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倘若要在理论上反对中元,首先就要去批判这些大师。假若真的能够驳倒创建“中元”的理论,岂不是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吗?假若有人要反对“中国中央银行”,势必要准备一套理论来反对“亚洲中央银行”,更需要准备在未来反对“世界中央银行”。逆金融全球化的潮流而动,寻求理论支持的难度很大。将来,连亚元都要消失,更何况新台币呢?谅来台独份子很难找到有足够分量的经济学家来提供理论工具。倘若没有理论基础,则难以自圆其说。
其次,难以向台湾的金融界交代。明摆着那么好的商机,却偏偏要把台湾金融界的手脚捆起来,怎么能够让台湾金融界服气?
第三,难以向台湾民众交代。如果台湾拒绝参加中元整合,难道其他几家就不可以做了吗?人民币、港币、澳元,新加坡元等照样可以讨论区域整合。在区域金融整合中,国际上通行“不援助原则”。当亚洲其他国家开始整合之日,就是台湾金融风险加大之时。台湾的经济规模有限,如果被抛在区域整合的潮流之外,很可能成为国际金融投机集团的猎物。如果金融风暴的阴影总在台湾上空徘徊,台湾民众会答应吗?
肯定会有人千方百计抵制中元。用不着做什么说服工作,金融风险会把游离在外的经济体逼进金融整合的潮流当中。在台湾报纸报道了关于创建“中元”的消息之后,官方保持沉默,只有几位学者表示,中元或者亚元的出现恐怕遥遥无期。确实,创建中元还需要做许多事情,绝非易事。欧元问世花了40年时间,急什么?不过,中元和亚元的出现绝对用不了那末久。发明和改进电脑花了很长时间,可是,中国人只花了几年工夫就跨过了前人几十年摸索的道路。在金融创新上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欧元已经解决了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从而大大缩短了亚洲人探索的道路。欧洲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一样能够做到。
究竟在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中元?与其问学者,还不如看看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向。假若中元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筹建阶段,必然是在人民币、新台币、港币、澳元之中有一家或几家遭遇到了金融危机。但愿这种状况不要发生。中元进展得太快未必是件好事。欧元花了40年,那么创建中元,还是下一步亚元,花上十年、八年不会算多。
有人说,金融整合应当在经济、行政体制、社会制度、司法系统等部门整合之后。这种说法其实是敷衍推搪,没有什么理论根据。欧洲语言繁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差别都很大。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开打。直到今天,许多国家还是世仇。前不久希腊和土耳其还在为领土和宗教纠纷大打出手。所有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年年打仗,各国还不是使用同一种货币?这说明,如果能够在政治上,法制上做些安排自然更加有利于中元的建立,不过,即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不妨碍出现统一的货币。推动政治和政权体制的整合缺乏推动力,各国的政治家们必然会竭力维护各自的利益,如果在政治家找不到交集的话,政治整合就只好拖下去。可是,金融整合不一样。在金融整合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推动力,这就是对金融危机的恐惧。在过去十年之内出现了46次金融危机,这加速了欧元的诞生。从目前的国际金融局势来看,欧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遭遇金融危机了,可是在欧洲之外的地区,从亚洲、东欧到拉丁美洲,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加快,冲击强度加大。只要这个趋势继续下去,那么推动中元和亚元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当前,无论“中元”什么时候出现,提出“中元”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Adhikari, Ramesh & Hiemenz, Ulrich: Achieving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sia, OECD & ADB, Development Center Seminars, May, 2000
Arai, Koichiro: Framework for Regional Monetary Stabilization in East Asia,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Prospect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ffairs, Tokyo, 2000.
Bird, Graham, and Ramkishen Rajan: Is There a Case for an Asian Monetary Fund? Presented at the Asian Development Forum, Singapore, 5-8 June.
Frankel, Jeffery & Wei Shangjin:APEC and 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s In the Pacific, papers prepared for a conference on Pacific Trade and Investment: Options for 90’s Toronto, June 6-8, 1994.
Lewis,Jeffrey:Asian vs. International: Structuring an Asian Monetary Fund, Harvard Asia Quarterly, Autumn,. Vol.3, No.4. 1999.
Mckinnon, R: After the Crisis,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Resurrected: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Frequency Exchange-Rate Pegging,Lecture given in Shanghai, Nov., 2000;
Mundell,Robert: Currency Areas,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form, Paper delivered at Universidad del CEMA,April 17,2000
Mundell, Robert: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2000
Obstfeld, Maurice and Kenneth Rogoff:The Mirage of Fixed Exchange Rat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94. P.81-85, 1995.
Radelet, Steven & Jeffrey D Sachs: The East Asia financial crisis: diagnosis, remedies, prospect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1, 1998
郭建泉:汇率制度的演变趋势和我国的选择,管理世界,2001,3:P125。
何 帆:亚洲危机后的东亚货币合作,国际经济评论, 1/2,2000。
胡祖六:人民币重归有管理的浮动,国际经济评论,2000,(3-4)P8。
沈国英:入世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浙江大学,Working paper,2002.
钟 伟: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和亚元的未来,中评网。
钟 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危机, 中国外汇管理, 1999年第12期。
-----------------------------------------------------------------------
[1]欧元共有灰、红、蓝、橙、绿、黄和紫色等七种颜色,币值越高,尺寸越大。纸币上采用了最复杂的防伪技术,如变色油墨、荧光粉、微印、透明标记线、全息摄影等。欧元的纸张由纯棉制成,能折叠5000次以上,手感相当好。
[2] 参见霍德明,货币银行学,P23,东华书局,2001。
[3] 详细情况可参阅沈国兵“入世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浙江大学博论文,2002。
[4] 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April 1999.
[5] 日本的泡沫经济在1990年前后崩溃,从此使得日本出现了空前的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衰退,至今仍然在泥淖中挣扎。
[6] 韩国财阀集团的大量债务最终拖垮了韩国的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