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心得体会2022-11-11 20:10:04未知

第一篇: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

趁着寒假,我读了罗曼·罗兰《名人传》着本名著。里面讲了三个名人的故事,分别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概述的是贝多芬一生的经历。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童年和少年时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贝多芬二十二岁时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接着贝多芬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不过他又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虽然后来受到了世人瞩目,但紧接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打击。他生活贫苦,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完全没有了听觉,和人们只能用纸笔交流,面对这些不幸,贝多芬没有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改变了维也纳当时的坏风气。1827年,贝多芬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音乐中洋溢出来的是一种喜悦,是对美好生活的一钟向往和追求。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让世人惊叹,还有他那种坚强的精神,带给人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相比之下。我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贝多芬好得多,爸爸妈妈也很爱我,我还能去上学读书。可我总觉得学习枯燥,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就拿我练字来说吧,从三年级开始,每次要发奋练字,结果总是坚持了一周就不练了。五年了,我的字只有那么一丁点儿进步,唉!这样下去如何是好!看完贝多芬的故事,我又一次惭愧自如。

《名人传》中除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也是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但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即使自己的命运再如何悲惨,也不要被它打倒。我们只有勇敢面对,才能令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2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对我们很重要。我利用寒假读完了《名人传》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其中包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一生遭遇了许多的不幸,他一共谈过三次恋爱,但都以分手告终。

对于一个画家而言,眼睛最重要,因为他要去发现美,观察美并且画出来;对于一个歌唱家来说,嗓子最重要,因为他要唱歌;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耳朵最重要,因为他要聆听音乐,去谱写歌曲。而被称为‘’乐圣“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却失聪了。即使这样,贝多芬也没有灰心丧气 ,在他失聪后,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

在大家看来贝多芬十分的可怜,但是贝多芬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虽然可怜但十分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失散的失散,死亡的死亡,他的兄弟卡尔也在同年逝世,他从此便孤独了,此时他唯一的朋友玛利亚马埃尔德迪也和他一样患了不治之症,一八一六年,她的独子又突然去世,贝多芬便赠给她自己的作品,去安慰她。

在贝多芬的兄弟逝世后,贝多芬要养他每天穿梭在赌场的侄子,他对他侄子非常的好,把他侄子当自己亲身儿子一样对待,即使自己还背着债,还努力安排他的前程,希望他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益的公民,从不责备他。

贝多芬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是因为他从不向厄运低头,奋力顽强的拼搏。对于正在学习的我们而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要努力克服,用最大的力量去克服。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3

名人传分为三个部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记录了这几位名人的生活经历,体现了伟人与平凡人之间的不同,这些伟人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他们为艺术所献身的精神、所付出的代价不是我们所能轻易体会到的。名人传将我们带入伟人的生活经历中,体会他们的想法。

贝多芬是一个对音乐有着无限热爱和追求的人,可命运却一直和他作对。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双手和听觉,丧失了听觉,代表以后听不见声音、分不清音调……这一切表示贝多芬的音乐生涯就在此葬送。可贝多芬依然坚持创作,与命运斗争,成了最伟大的音乐家这一,这算不算上天对他的一种补偿呢?不是,这是他自己争取来的结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贝多芬的童年非常艰苦,不同于莫扎特那样温暖的童年。他的父亲为了让贝多芬成为像莫扎特一样的天才,让自己享尽荣华富贵。从贝多芬四岁起,贝多芬就被迫的一整天一整天的和钢琴或提琴呆在一起,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他的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他的父亲酗酒成性,但他的母亲却在一七八七年去世了,这样子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他还稚嫩的肩膀上,这对他来说实在太早了。

丧失听觉对音乐家来说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可命运好像并不想就这样放过他,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疾病相继而来。他的爱情因为他的残缺流走了,在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摧残下,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音乐也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咽了最后一口气,这位“乐圣”就这样闭上双眼永远的沉睡了。

贝多芬那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斗争、并不认命于现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向前。世界没有给予他快乐,只有悲伤和孤独,可他却给予世界莫大的快乐,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从贝多芬的经历里可以看出,成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了坚持到底的信念才有真正的成功。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4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书中介绍了三位不同职业的名人——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还有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他们虽国籍不同,领域不同,却在人生的苦难面前有了相差无几的态度,他们同样的都在成功中历尽磨难并与其顽强斗争。期中最被我崇敬的便是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他会演奏许多乐器并且在这些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乐,并在这一领域内对海顿及莫扎特所建立的传统,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他是音乐上面的天才。

贝多芬定居维也纳后,首先做好钢琴家的身份,在贵族的府邸中演奏,并很快得到了好评。许多贵族青年在他门下学习钢琴。不过好景不长,耳疾向他袭来,他失聪了。耳朵里听不见音乐,演奏便成为了困难的事情,他曾一度因此丧失生活的信心,并于1802年10月8日留下著名《海德根斯塔特遗嘱》,然而最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出来,重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并在以后的25年里使自己的音乐水平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贝多芬的一生是艰苦的,但他顽强地与命运斗争。他几乎一辈子都在斗争,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了音乐。他在生命的末日还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贝多芬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也曾因英语学不好而一时想到过放弃,可是我通过他的事例得到了巨大的鼓舞,我尽力学好英语并让成绩慢慢上升。在我看来贝多芬的一生已够很苦,但他还依然挺了过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放弃我们的学习、目标呢?

贝多芬给我们的鼓励是巨大的,他是我们的标榜、它就像迷茫中的一个航标、鼓励我们前进。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5

一口气,读完贝多芬传,不免长嘘一口气。

为贝多芬的困苦而嗟叹!为贝多芬的抗争而赞叹!为贝多芬的才华而惊叹!

贝多芬的一生是困苦的。三岁失去教导自己的祖父,七岁失去疼爱自己的母亲,儿时经常被酗酒的父亲毒打,三十岁失去听力,曾经心爱的二个女人都离他而去,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没有摆脱穷苦的命运。

贝多芬的悲剧一生似乎没有快乐可言,但他毕生都在为艺术献声。他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当我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相信正是因为这种追求,贝多芬才能忘记命运的不济以及生活的艰辛。他完全沉醉于音乐,他的快乐来自音乐,他的幸福来自音乐,这种快乐和幸福只有他一个人能享受,这或许也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在与命运的搏斗中,贝多芬无疑是胜利者。他的拼搏与他的作品都赢得了后人无限的敬仰和爱戴!

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最然他的作品不算最多,但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没有之一。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欢乐颂》、《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最为难得的是他最优秀的作品都是在他失聪后最为困苦时创作出的。这也应了古人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看完全书,久久不能平静,上帝不会因为谁是天才而眷顾谁,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有句玩笑话这样说:“点背不能怪社会,命苦不可怨政府”,话糙理不糙。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挫折和痛苦,当我们面对病痛或困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些名人、伟人为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唉声叹气,要扬起生活的风帆,坚定生命的信念,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6

在《名人传》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贝多芬传》,贝多芬一生苦难,痛苦不堪。

贝多芬的父亲想开拓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被整天钉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的童年生活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童年尽管如此悲催,但他还是有着永不放弃与坚持不懈的'信念。当他20岁的时候,更大的痛苦来临了。听力开始衰退,这算是对音乐家最大的折磨了吧!这对他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经写下了遗嘱。

令我惊讶的是,在写下遗嘱之后,贝多芬并没有自寻短见,相反,恰是这份遗书激发了他尚未爆发的潜能。也许我应该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压力下,我能像他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吗?

“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尽创造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痛苦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者的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这应该就是对贝多芬的生命进行的一个最好的解释。

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我们却缺乏拼搏的精神。我们总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了微薄的成绩之后就停滞不前。贝多芬恰好是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他照出了我们内心的那份卑微与渺小,给我们的心灵以良好的启迪。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让我们呼吸到了强烈的“英雄气息”!

罗曼罗兰以音乐评论家的独特视角描绘音乐家的内心世界,罗曼罗兰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贝多芬在从事音乐中的心理活动。

贝多芬不得不说是一名伟大的音乐家。

关于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7

“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或许就是《名人传》所给人带来的最大的魅力吧,书中通过对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令人敬佩的英雄的事迹,表现出他们在逆境中不断努力,最终在追求真善美的领域里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不懈努力,坚持奋斗,不为困境所迷,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执着的精神。

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音乐家贝多芬,他身上坚强的性格给我很大的震撼。他一生挫折不断,其中有天灾、也有人祸。刚刚二十五岁的他就因为身体虚弱而一日不如一日,但是他在笔记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斗争意志:“人必须在这一年显示出他的完整的人来”在生活中,他不断与命运抗争着,他相信自己的天分,相信带给他快乐、幸福的音乐。他的血液在沸腾,不断寻找打开现实的窗口。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仍要有这种坚强的意志呢?答案是肯定的,张海迪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她身残志坚,在5岁就落下的终身残疾,却始终不愿向命运低头,自学了许多课程、语言,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诣,深得许多人的敬佩。这不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贝多芬精神的很好的例子吗?

贝多芬的悲惨不只有这些,他的感情也屡受挫折,孤独的他在内心深处呼喊:“啊!上帝!救救我吧!你看见我被全人类抛弃了……”他不断的被孤立,无助的呼喊表现的是他内心的矛盾。但这逆境中的坚持,却成就了贝多芬最辉煌的时刻。这逆境似乎也成了他成功的一个因素了,令我钦佩。

生活中,困难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如果能拥有贝多芬1%的坚持,那么我相信,成功永远会眷顾在逆境中坚持的人。在逆境中坚持,不但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方式,一张通向成功的车票,不断追求人心中的那段美好。

第二篇:读《舒克贝塔传》有感

读《舒克贝塔传》在感

《舒克贝塔传》是有“童话大王”之美誉的郑渊洁笔下的一部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是开飞机的舒克和开坦克的贝塔,它们是两只出生在名声不好的老鼠家族里的人性化的老鼠,它们正直勇敢、机智非凡在人类小朋友皮皮鲁的帮助下,相互努力,为了改变名声,为了生活,为了服务于他人,用一颗真诚的心,用满腔的热血,用一片赤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挑战一次又一次的超出想象的极限,赢取了大家的赞扬与佩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了大家的朋友。

开飞机的舒克与开坦克的贝塔互相帮助,它们与老鹰在苍穹中激战;它们与克里斯猫国的机器小白鼠国王白路进行大战;它们帮助皮皮鲁赢得航模比赛的胜利;它们用智慧送花猫“咪丽”回家;它们开创航空公司;它们与海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的坚苦的战斗;它们为了人类不被鼠国往食物里下药,组织了报纸的编辑工作;它们······。它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非凡的“人生”经历。

舒克和贝塔用飞机与坦克与老鹰进行了惊险的空中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但返航途中飞机出现了故障,迫降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克里斯老猫国,猫国的公民们帮助舒克和贝塔打捞坦克,维修飞机,舒克和贝塔为了感谢猫公民,为他们表演了飞机、坦克技艺,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开心的时刻,让克里斯王国的公民们大饱眼福,对舒克和贝塔佩服的五体投地。被克里斯王国的白鼠国王接见,但他们反对白鼠国王的食猫行为,在王宫和发电场与白路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为猫国美好的明天铺设了道路。

郑渊洁用两个想象中的人物舒克与贝塔的事迹,用弱小战胜强大,使我们体味困难并不可怕,只要用聪慧的头脑,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必然属于我们。

第三篇:读《毛泽东传》传有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朱贤良1190103012 工会学院11级企事业文化班 这几天拜读了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大作《毛泽东传》。之所以选择他写的《毛泽东传》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局外人”——所谓“旁观者清”,其次是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除写过《毛泽东传》外,还著有《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以及《人类的四分之一》等。由于这些原因我认为他的著作应该不包含对毛泽东的过分崇拜,亦绝不可能过分贬低,唯叙述客观事实而已。

毫无疑问,毛泽东在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前几代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自孩提时代起,就不知道听说过多少称赞毛主席的话。也确实他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伟人。无论功过几分,他的功绩和贡献都不可否定。

坦白说,我是毛泽东的崇拜者,当然我绝不肯定他犯的错误,他晚年犯的大错,给党和人民、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一点我绝不含糊,是非应该分明。我只崇拜他优秀的、可借鉴的地方。

对毛泽东的评价,最妥当的应该是邓小平吧,他说:“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 我崇拜和欣赏毛泽东是因为他从小就显露出了领袖气质。1906年秋,13岁的毛泽东就写过一首小诗——《咏蛙》,诗中他写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依稀记得这首诗是他在小学时受罚时写的,遗憾的是我却再也找不到那本书了。只记得当时毛泽东并不算是一个规矩的学生,所以他和同学们在老师外出后就玩去了,老师后来罚大家写诗,毛泽东于是把郑正鹄的诗“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稍作修改写成了这首诗。这首诗虽是改写的,但却比原诗更有魄力,体现出毛泽东领导群伦、敢为天下先的意识。怪不得当时他老师看了之后就评价:“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同时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善于以诗言志。在《毛泽东传》中作者威尔逊也多次引用毛泽东的诗,尽管这些诗于他写文章并无多大益处(那些诗作者放到文中有些突兀,对他的叙述并不能加以佐证),可是他还是引用了,我估计他是太喜欢那几首诗,他不得不承认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同时是一个“叛逆”的人,但我觉得这种叛逆十分必要,而且这种性格也决定了他以后必将起来“造反”。他的父亲毛顺生性情暴躁,常常打他和两个弟弟。毛泽东13岁离开了小学堂,整天在地里干活,为父亲记账。他种菜、锄草、放牛、喂猪,什么活都干。但他父亲一文钱也不给他们,不仅如此,给他们吃的还是最差的。甚至他父亲每月十五都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重来没有肉。然而,毛泽东和他的两个弟弟则既没有肉吃也没有鸡蛋吃。毛泽东父亲的这种性格和作为就导致毛泽东13岁时和他父亲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冲突。毛泽东经过反抗,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通过与父亲的斗争,毛泽东也懂得了一个道理: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我仍然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个人认为,毛泽东的这种叛逆性格对他反对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取得顺利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人说“大凡是伟人,都有多侧面的性格结构。”而毛泽东的性格具有“虎气”与“猴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

工会学院

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1

气”的双重性,但“虎气”为主,“猴气”为次。他的“虎气”表现在吞吐天地、气壮山河的豪气,不怕鬼、不信邪、敢作敢为的勇气,倔强刚毅、百折不挠的犟气(其实湖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这样的性格,这一点邓皓和极光在《湖南人是天下的胆》一书中有阐释)。他的“猴气”表现在机警过人、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能屈能伸、进退自如的灵活性,洒脱机趣、诙谐乐观的幽默感。“虎气”与“猴气”的互补,使毛泽东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开创出一代伟业。

我认为,毛泽东的双重性格决定了他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不安的人。因为他过于自信,所以有时候显得与周围的人、身边的人格格不入、很难相处,当然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他确实很难与身边的人坦诚相待、开诚布公,这其实与他的经历有关,在早期他受到过党内很多人的排挤,长期处于权力的边缘或者说权力被架空了。他的这些经历导致他后来显得有些“孤僻”,成为了“孤家寡人”。到了晚年,他更是害怕有人像之前一样对待他,所以由于种种原因,他发动了一场浩劫。而正是这场浩劫让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打了折扣。 不过,我想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他晚年会犯这样的错。原因很简单,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百姓。早期他与农民走在一起,亲自考察过农民运动,所以最后提出“枪杆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并不奇怪。后来,他长期“被限制”在菊香书屋里,他和他最亲近的农民们失去了联系。最终被林彪、江青等利用发动“文化大革命”也并不稀奇。倒是提醒我们要结合实际,“实践出真知”。

我崇拜毛泽东还因为他拥有惊人的毅力。在《蒋总统秘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乘坐蒋介石派去的专机,在张治中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飞抵重庆。当天,毛泽东一行下榻于林森公馆,蒋介石下午5点领着张治中、邵力子专程到林森公馆拜访毛泽东。毛泽东习惯性的一根一根地抽着烟,但当他吐烟时望着蒋介石摆手,立刻意识到:蒋介石是个烟酒不沾的人。于是毛泽东默默地把手中燃着的香烟掐灭。以后,毛泽东在重庆的40多天里,在与蒋介石的多次交谈中,一直克制着没有抽烟。蒋介石也注意到这个细节。事后,蒋介石对人感慨地说:“毛泽东的克制力真强,无怪乎他能成为我最强的对手。”毛泽东就是有着这样惊人的毅力,因而他才成为了最后的胜者。 我不知道自己的毅力能不能像毛泽东这样强大、坚定,至少他给我提供了一个榜样。而要成就大事,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我还欣赏毛泽东的博学。胡长明在《大智周恩来》中写道:“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有不少人通晓中国传统文化,而周恩来和毛泽东又最为突出”。斯诺也说:“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我印象中看过电视里他和寺院的僧人谈论佛学,一个共产主义者竟然对佛学也那般了解。这样的人焉能不成功? 在紫云轩毛泽东的起居室,他老人家睡的硬木板双人床不仅十分宽大而且十分简朴,大床的一半放满了整整一尺高的书籍。毛泽东有躺在床上看书、看报、办公的习惯,床的一半是用来放书的。平时,毛泽东床上的书堆得足有一尺多高。此外,我知道毛泽东不喜欢经书,但却熟读了它们。他既喜欢读自己喜欢读的、感兴趣的书,也能认真阅读和识记自己不喜欢但是又需要读的书。这大概能解释为什么对佛学也那么了解吧!也正是这种爱看书的精神是毛泽东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使得他说话、写文章富于感染力和“煽动性”。

有人说,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说话是非常幽默风趣的,毫无官腔、多是口语,非常形象。

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

工会学院 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非常善于使用比喻,他能发动农民起义和这一点息息相关。 至于毛泽东的过错,有很多人都做过评价,我就不多赘述了。不管怎样,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威尔逊的《毛泽东传》固然客观,暴露了毛泽东性格中的许多弱点,反映了他犯的许多错误,但是同样显示了他性格中的许多优点和他所做过的功绩。而我要做的只是“取长补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伟人毛泽东也不是,但他的光辉形象依然熠熠生辉。在我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学习他的优秀的一面,尤其是学习他惊人的毅力,学习他敢为天下先和领导群伦的魄力,学习他博学的精神。

一言以蔽之,我需要像毛泽东学习的东西很多!

笑的灿烂,是因为我足够自信。 11级企事业文化班 朱贤良

工会学院

第四篇:读《放飞心灵:达芬奇传》有感

读《放飞的心灵:达·芬奇传》有感

要:本文介绍了达芬奇及其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绩,着重分析了他博学多才的原因,并联想到现代是否会产生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关 键 字:达芬奇 成就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达芬奇一直是一位被神秘环绕的艺术家,恩格斯称其为“巨人中的巨人”。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英国作家尼科尔的《放飞的心灵:达·芬奇传》(长江文艺出版社)这本书。这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时间顺序的手法,从达芬奇的出生开始,介绍了他父亲母亲,他的家族,他的个人生活,他学习、研究、创作的生涯。将达芬奇还原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生动的再现了他的音容笑貌与日常生活琐事:有理想但也为日常琐事所烦恼,吃饭穿衣,玩笑谜语,以及他的笔记。读这本书,就仿佛在与达芬奇同行。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海滨小镇——芬奇镇的一个名为安奇亚诺的小村庄里,他的全名是列昂纳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意思是来自芬奇镇的迪·塞尔·皮耶罗之子——列昂纳多。他的父亲来自富有的公正人家庭,母亲则是一名叫做卡泰丽娜贫穷的农家女。达芬奇是私生子,这样的出生背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达芬奇年少时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安德烈亚·德尔·韦罗基奥,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系统的绘画训练,也在这里结识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这为他日后广泛的兴趣和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我们通常以“艺术家”来定位达芬奇是极为片面的,“艺术家”只是他被世人最熟知的一面,其实,达芬奇还是非常成功的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虽然他以去世500余年,但人们对他的研究依然不断。

在艺术方面,达芬奇达到了欧洲绘画的顶峰,他的绘画不仅仅是像镜子一样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达芬奇还爱好音乐,创作过诗歌,练习过乐器。

在天文方面,达芬奇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绕太阳运动,他的这些观点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 在医学方面,达芬奇被认为是解剖学的始祖,他解剖过各个年龄段的人的尸体,对比他们的不同。对血管系统也很有研究,他怀疑老人停止呼吸是因为“动脉缺乏滋养心脏及其下层组织的血液,从而引起身体虚弱所致”。

在建筑方面,他设计过桥梁、教堂,甚至整个城市。他第一次将当时的道路分为马车道与人行道。

在物理学方面,他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原因,认识到原子能巨大的威力,发现液体也具有压强。

在军事和机械方面,他设计了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扑翼飞机、直升飞机、人形机器人、汽车、水下呼吸装置等。

达芬奇也留下了一些笔记,这些笔记对现代人来说依然很有启示。比如“优秀的人生性好学”,“抱负不凡的人既不满足于生活的欢乐,也不满足于世间的美好,他来到人世间,生活只是赎罪的苦行,他们既不占有幸福,也不占有人世间的美。正如日子在甜睡中飞逝,生命总在死亡中度过”。

以上所罗列的只是达芬奇的发明和理论当中的一部分,他的各种设想和发明都记录在他的手稿当中,这些手稿至今影响着科学研究,他是一位现代社会的预言家,他的手稿被称为15世纪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科学史家丹皮尔曾说“如果他当初发表了他的著作的话,科学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猜测这种情况对人类的学术与社会的进步,当然是毫无用处的,但是我们可以万无一失地说,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发生的话,人类的学术和社会的演变一定都会大不相同”。不过,也许正是由于达芬奇涉猎过于广泛,使得他在各个领域都没有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就,即使是《蒙娜丽莎》,在他晚年时期,还在遗憾着此画的尚未完成。达芬奇试图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怀有神一般的理想,但他的这种追求似乎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在读到《放飞的心灵》这本书中介绍了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故事时我不禁发笑。创作了《大卫》的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居然脾气暴躁,是个曾把朋友的鼻子打的稀烂的人。达芬奇一句毫无恶意的玩笑被米开朗基罗误解,而这位伟大的雕塑家不假思索的诋毁和嘲笑达芬奇的作品,令达芬奇极为不满。在《大卫》完成后,达芬奇报复性的建议将这个雕塑放置在不会碍事的角落里并还要“加以装饰”。读到这里我感觉到了两位文艺复兴巨匠的可爱之处,他们之间的恩怨也像普通人一般。

达芬奇生活在一个动荡、各种思想此起彼伏的年代。那时政教一体的欧洲已经走到垂死的边缘,政治上的腐败和勾心斗角,上帝成为统治者愚弄和镇压民众的借口。不过,正式经过了这样昏暗的中世纪,才会出现文艺复兴的曙光,才有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达芬奇不迷信权威,不关心王朝的交替,疏远政治,甚至没有自己的立场。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把观察和实验相结合,作为科学的独一无二的正确方法。他和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尊重人,赞扬人在世界中的勇敢行为,赞美人生,赞美自然,提倡文化,追求科学和理性,投身于对自然的研究当中。他同样重视数学和理论的作用,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服从客观的自然规律,他认为:“人类的任何探讨,如果不是通过数学的证明进行的,就不能说是真正的科学”。达芬奇自诩为基督的虔信奉者。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意识到大自然的奇妙,生物构造的完美,这一切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能是全能的上帝。

达芬奇晚年被法兰西国王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国,这位国王非常欣赏达芬奇的作品,经常与他交谈,而且给与达芬奇至高的接待,将其安置于克鲁克斯庄园中。1519年5月2日,达芬奇病逝。他的葬礼并没有如期举行,尸体至今不知在何处。在1863年,诗人兼达芬奇研究专家阿尔塞纳·乌赛挖掘了圣佛罗伦萨教堂的现场,发现了一块写有DUS VINC的墓碑和一具完整的头骨,这具头骨的尺寸异乎寻常,阿尔塞纳·乌赛认为这就是达芬奇的头骨,他说:“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设计得这么好的一个头骨,几个世纪后,死亡没有减少这壮丽头骨的自豪。”这具头骨现在埋藏于圣胡伯特礼拜堂,这是现在唯一可能的达芬奇遗骨。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达芬奇研究领域的广泛程度,并且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例如他利用解剖学学习人体结构,帮助了自己的绘画水平,他又利用自己的绘画绘制机械结构图,又将自己的机械应用于水利工程„„。他在自己的笔记中曾经写道“多才多艺是件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啊”。如果这句话出自常人之口,我们可能会嘲笑他的狂妄自大,但这句话出自达芬奇之口,嘲笑却被瞻仰所代替。

那么为什么达芬奇会涉猎如此多的研究领域呢?我认为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君主的喜好变成了某个领域发展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喜爱艺术的君主使画家成为宠儿,爱好战争的君主又对战争学家推崇备至。所以在那样的时代,一个人不可能靠单一的特长就获得生存的机会,只有多才多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普遍多才,但能做到达芬奇这种程度的并不多。

其次是达芬奇本身的原因。达芬奇是一个善于对比和类比的人,似乎一切单一的事物都没办法令他着迷。他的兴趣在于对比和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他的笔记中不止一次的将类比和联系作为自己了解事物的手段,例如,他将河流比作人体的血管,将空气与水做对比等等。达芬奇还善于接受矛盾,他并不会盲目和武断的确定矛盾的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而把矛盾看做清晨的迷雾一般的朦胧,他在这种朦胧中寻找方向,发现矛盾的平衡点,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因此,矛盾被解放,接着就变成动力。

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会诞生达芬奇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呢?这样的概率应该很小。并不是说我们现代人的智慧不及达芬奇,而是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已经不具备那样的条件。现代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划分越来越细致,所获得的知识量突飞猛进,这就意味着在某个领域中,如果没有长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只凭自己的观察和天赋的灵感,是无法取的很高的成就的。所以即使我们拥有达芬奇的头脑,也不可能像他那样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人类所有的知识比作一个圆,圆内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圆外是人们未知的知识。那么达芬奇时代的圆半径较小,他在这个圆上各个方向有所突破已经实属不易,而我们现在的这个圆要比达芬奇时代大成百上千倍。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在自身专业外从事其他的兴趣爱好,对于当代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而言,反而应该多一点各方面的知识储备,达芬奇将各个学科融合并相互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许正像不少科学家和艺术家坚信的一样:艺术与科学的出发点不同,选择的路径各异,但是在光辉的顶点他们奇迹般的汇合了。

附录: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关于达芬奇的发明的图片:

巨弩手稿

战车手稿

直升机手稿

坦克模型

机枪模型

第五篇: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

古今之成大事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

——题记

听着《命运交响曲》,我读完了《名人传——贝多芬传》。合上书,闭了眼,贝多芬那不屈于命运的面庞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贝多芬——上帝造人的失误。当他一步步向上攀登,挥洒汗水而成功近在眼前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双耳失聪。可想而知,对于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人,这是一个何等大的打击!一瞬间,世间万物一切美妙的音律都离他而去了,他每天都活在绝望、痛苦与无奈之中。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开始抗争,开始重新攀登。就在这时,《第三交响曲》、《悲伤交响曲》在世人面前诞生了,伴随着贝多芬不屈的信念诞生了。

贝多芬就是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去磨练出来的。他的童年可谓悲惨,他的命运可谓坎坷。内心的孤独,生命的苦楚,这些都成为创作的来源,不是吗?在生命中挣扎,在痛苦中创作,谱写着他那非同凡人的命运。贝多芬这一生有多少人能牢记着,让人铭记于心的是那流传于世的乐章。或许当世人听到这宏伟的乐章,会记起做曲人坎坷的一生。

是啊,没有风雨雷电的彩虹,不是美丽的彩虹;没有挫折的人生,不是精彩、美好的人生。

初二:魏琪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