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校与他的猫》读后感

心得体会2022-11-12 14:18:04未知

第一篇:《少校与他的猫》读后感

我想,作为一个人,他都有一个两面性——善与恶。在平时,你展现出的可能是高尚的,善的一面,但在危难之际,你展现出的可能便是丑陋、恶的一面了。

《少校与他的猫》讲述了一个少校抛弃了他的战友,带着许多粮食和一只猫逃走,最后饿死在洞穴中的故事。少校在平时是一个有良好品质的人,因为他的战友相信了他的谎言,并且期待着援兵的到来,但在死亡面前,他却表现出了贪生怕死,背叛战友,临阵脱逃等一系列丑恶的一面,在死亡面前,他恐惧,所以他逃离。但有时命运就是这样,你想逃却逃不掉,

“少校不敢出去,因为他知道自己撒了一个很大的谎,不可能得到幸福了。

而且他也逃不出去,因为这个洞是被封死的。”

少校终究是饿死在了那个山洞里,尸体被他的猫吞咽,比他那些战死的战友更加凄惨地死去。

少校的做法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上来说是极为错误的,是可耻的。他抛弃了他的战友,给了他们一个虚构的希望,在他们的希冀中想要逃离死亡给予他的恐惧。丑恶的人性被瞬间暴露、并被不断放大。他的做法让人不齿。若我们假设少校成功地活了下去,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会受到怎样的待遇?是大家的爱戴还是人们的唾骂?留给他的只有人们的不屑和鄙视和他内心深处对战友的愧疚之情,就算他逃离了死亡,又能怎么样?他会活在人们的唾骂和自己与日俱增的愧疚中,残了余生,有时精神上的折磨比身体上的痛苦更为可怕。

但换个角度来思考,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一种动物,在危难之际选择留下自己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抛弃了作为了人的尊严。面对死亡,人们总是有着最根本的恐惧的,古代的皇帝们求不死药是,现代医学技术高速发展是都为了延续人类的生命,远离死亡,而害怕、逃离便是人们面对死亡的第一反应。少校这么做顺从了自己思想中的私欲和心底的恐惧,也许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家中有病弱等待赡养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也许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他想活的更长一点。现代社会中,毕竟没有人是绝对高尚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是有私心的,有多少人能像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国家坦然赴死?又有多少人能像陆游那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国家?少之又少!

我自知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没有那么高尚的品质,在危难关头也许无法做出太过伟大的举动,但政治历史课上,老师灌的“良心红茶”到底还是喝下一点的,人性的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我只愿若真有那么一天我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重蹈少校的覆辙。

《少校与他的猫》教会了我一堂课,感谢你。

第二篇:《兔与猫》读后感

《兔和猫》读后感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选集,颇有感触,也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大的人格魅力,曾经拯救了中国人的灵魂。选集一共分为九部分。其中有两部分为感受鲁迅,有六部分是阅读鲁迅,最后一部分是研究与言说鲁迅。

首先介绍一下这位伟人。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读了他的半本选集后,才发现鲁迅先生的话都很通俗易懂,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自己这么囫囵吞枣的读了半本书,能够真正给自己带来帮助的却寥寥无几。如果说,能够让我记忆深刻的文章,恐怕只有《兔和猫》这篇了。

这篇小说主要说的就是住在鲁迅先生家后进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兔子,随后这两只兔子便产下了子女,但是其中的两个幼崽却被一只黑猫给咬死了。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

五四时期,鲁迅接受了进化论的发展观,认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希望是在于未来。他站在受压迫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被侵略被欺侮的弱小民族一边,同情弱小,反抗强敌。《兔和猫》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写出的作品。鲁迅由可爱的小白兔死在大黑猫的爪下,联想到那膏于鹰吻的鸽子、在奔跑的马车下轧死的小狗、在蝇虎口中死于非命的苍蝇以及一切在生物史上不着痕迹,人不知鬼不觉地断送生命的弱小者,这些都触动着作者的感情,引起了作者深广的忧愤。这篇文章写的虽是动物,但含义深远,就像童话决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动、植物界虚幻式的生活一样,它们往往是现实社会生活的投影。在《兔和猫》里,鲁迅展示的仍然是强者与弱者、吃人者和被吃者的尖锐矛盾。

鲁迅先生在文中写道:“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钱理群先生对小说中的这一段文字可谓刻骨铭心,他说:“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总要受到一种灵魂的冲击,以至于流泪。”我又何尝不是呢?看了鲁迅的这个作品,就像是看到了当时旧社会残酷的一面,封建的一面。

文中的事情天天都会发生,但又有谁真正的去在意过呢?对于弱小者,我们应做的是帮助他们,使其强大,而不是落井下石,害人性命。因为未来的中国要靠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联手去创造,要想使中华在世界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前辈的经验教训就是我们最好的方针。

第三篇:《他的国》读后感

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韩寒《他的国》读后感

本人是韩寒的书迷,开始喜欢韩寒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因为自己比较叛逆,而韩寒写的东西里有那种叛逆因子在其中,因此觉得那是自己的写照。当我渐渐长大,重新去看韩寒的书,其实里面那并不是叛逆,而是透露青年一代小人物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挣扎和呐喊,表现我们青年一代渴望改变,渴望自由,渴望突破如今社会现实功利的牢笼,实现自己最纯粹的理想。而《他的国》我认为是韩寒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

《他的国》讲述的了主人公左小龙在一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工业小镇里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的故事。故事很简单,镇中为了发展经济,引进污染严重的印刷厂,镇里的正常动物喝了被废液污染的河水后,发生基因变异,体型变大,蚊子变成瘦版苍蝇,黄牛变成短鼻子的大象,老鼠都变成了“龙猫”,连老鼠洞都爬不进了。在这种情况下,镇民们纷纷捕捞变种生物卖钱,镇政府则利用生物特异搞特色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呈现一片虚假的繁荣,最后全镇的变异动物全部被吃光。镇子的高层领导在一次庆功宴中齐齐下河畅游庆祝丰功伟绩,结果一届领导阶层被电鱼的黑商给集体电死,此后一片萧条。村民也没落个好下场,凡是吃了变异生物的都瞎了眼睛。

在这些过程中,左小龙都渴望成为改变局势的英雄,但他始终是一个旁观者,在庞大的社会集体势力面前,他成了一个不明真相的人、一个很傻很纯粹的人,成 了和谐社会内的不和谐因素。好不容易,他决心创一番事业,去看看外面的小世界之后以英雄的姿态凯旋。小龙的第一个宏图大计便是骑摩托车穿越318国道,怎 料却被交警以机车排量超标而扣押,在游荡之际才发现早有人骑自行车穿越了318国道了,失望无奈的他唯有回到镇子。在高楼俯视时却被人误当做轻生之徒,最后在大家误解与恶意的起哄声中只能被逼着纵身跃下。在小说中,韩寒只设计了两个清醒的人,主人公左小龙和盲人刘必芒。刘必芒眼盲心亮,他是唯一一个可以与左小龙冷静分析看待这个怪诞小镇所发生的种种,但刘必芒最后因为不愿意宰杀售卖变异动物,导致餐馆倒闭,这也象征着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的落败。

在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闪耀的字眼,没有灿烂诱人的情节,韩寒以其幽默,犀利的语言去刻画这样一个看似怪诞,不可思议的小镇,领导,百姓。这本书给人感觉很平凡,就像在和你很平常的聊着,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投入,读到书中某些地方让人情不自禁地勾起嘴角,我不明白韩寒如何将这种平凡展现得如此精彩,有一种淡然,沧桑的感觉。

其实韩寒《他的国》中是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社会现实的刻画以及每个人年轻时的英雄梦在现实社会面前的慢慢磨灭,让你感觉是那么的亲近并感同身受。首先,小说中首当其冲地讲到就是为了小镇的经济增长,乡政府不惜引入各种黑工厂,导致环境严重污染问题,外来务工人口增多挤压本地人生存空间,而本地人都往大城市跑了。这是第一个问题,也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最忽略的问题——环境的问题。韩寒这本书是2008年写的,2008年,不像现在的中国社会上已经唤起大家对环境的各方面关注和治理,在这之前,中国全社会上至上层建筑下至平民百姓,眼里只有经济!钱!在大家还没意识到中国大地上朦朦胧胧地一片是雾霾之前,我们的社会真的有关注环境保护这个话题吗?为什么?当韩寒见这个问题与其小说中反映的另外一个问题联系起来,你就会看到了原因。小说中的镇长和书记,错误地歪曲国家各种方针政策的理解,一个劲儿扶助奸商黑商,当河水污染导致所有的动物发生变异之后利用生物特异搞特色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文化衰竭,利用黑商的资助举办让百姓只想着钱的歌唱比赛(一个政绩形式工程),而镇长和书记下面的各级人员就一个劲儿地吹捧附和镇长和书记无知的错误决策。这就是中国官场的真实写照,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官僚主义,也是第一个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恶性发展的原因。联系到当今中国社会,总书记上台后为什么第一件事就是反腐,反官僚主义,因为这是当今中国社会一切恶习的源头。发展经济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发展经济中掺入官僚主义那就是恶性发展的开始。因此无论是治理环境,发展依法治国,还是建成小康社会等等,都必须从反腐,反官僚主义开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进行整风运动,这是在治中国社会的根,根的病除了,长出来的茎叶才能是好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我们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关注问题——“香港问题”。小说中因为乡政府无节制地引进黑工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进驻挤压本地人的空间,导致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挤和驱赶。在河水污染导致动物变异后,政府发布了只允许本地人捕捉变异动物的不可思议的行政许可,以此安抚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愤懑。那我们联系到近年香港发生的种种事件,比如“屯门光复运动事件”、“占中”等。抛开据说有海外组织支持港独分子煽动闹事这个原因不说,香港本地居民对内地游客做出的种种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的不友善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个人认为无疑就是内地游客(更多的是水客)去香港购买大量商品,挤压了他们的生活空间。换位思考一下,当生活空间是一定的,生活所需的商品总量是一定的时候,内地游客去香港大量购买生活用品,奢饰品等商品时,是不是占用了一部分本来应是香港本地居民的生活资源;再退一步来说,即使香港有着充足的商品资源,但是当内地游客大量购买行为会导致某些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需求量的增加会多多少少会导致价格的上升,而物价的上涨对于香港本地居民来说生活压力就会增大,特别是中低阶层的人员,生活压力更大了,因此矛盾的激发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就比如你家里每天都有一大群外来人进出,时间长了,你的心情会不好一样的道理。因此个人建议政府可以出台一些限购措施,在保证香港居民基本的生活商品需要以外,有限度地开放供内地游客购买商品的市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与抚平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个度把握需要很准,也很难。《他的国》中反映出来这个无疑是当下中国还面临的重大问题,不仅仅是香港,内地很多大城市都面临这样的危机,只是激化程度没有那么激烈而已。

讲了那么多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写照,再谈谈小说的主人公左小龙吧。主人公左小龙是镇中一个荒废的雕塑园的看守员,整日无所事事,骑着摩托车到处乱晃,他没什么文化,甚至把孔 子的雕像看成是放下刀剑的关羽,把项羽的霸王别姬当成是关羽的故事,让人啼笑皆非。然而,相比镇中一些唯利是图的官员及百姓,他有着不明真相的正义感,秉持着自己的一套道德是非标准,正如书名所示,左小龙活在“他的国”里。左小龙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理想主义者的写照,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有正义感,有原则,秉持着一套原始的道德是非标准,与当下中国现实主义的社会格格不入。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当下中国社会的理想主义者都活得那么不堪,只是韩寒夸大地写到最坏的情况而已。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左小龙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自己的国,想成为特别的英雄或主宰者,那里有最原始的是非道德标准,有着没被污染过的梦想。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被同化,因为大家都不想成为异类,这有好也有不好,我不可轻易绝对化,可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则令人不齿,明明是明白真相的人,却总是做些不明真相的事,就像中国官场上那些看起来无知地附和上级领导的那些人,后来这些人当上了领导就变无知了,不如说这些人慢慢地变无知后才当上了领导。

很多人说韩寒是个愤青,韩寒很反动,年轻人不要读韩寒的书。那我退一万步来说吧,韩寒没做过任何煽动群众反党反政府反国家的行为,他说中国社会的“坏”,但他从来没有出国的想法,他从来没有离开他祖国土地的想法。引用他书中的一副对联:“生是中国的小屁民,死是中国的小精灵。”他只是用他的笔,用他的言语来指出他的祖国有哪里不足的地方,病症在哪,病根在哪。就像旧中国的鲁迅,用笔在治祖国的病,治社会的病,只是他的文字比鲁迅的更加激进,更加浅显。

《他的国》中的左小龙,其实就是韩寒自己,他目睹着自己家乡亭林镇的变化然后用文笔来述说自己的故事。可终究只是“他的国”,我们的国相比复杂多了。韩寒在《他的国》中说了真话,还有多少个韩寒在我们的国说真话?僵化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说真话能力是呈负增长的。从小学学写作文说的第一句谎话开始,到后来写情书,写论文,我们已经没有几句真话可言了。到最后的 最后,一个人完全丧失了说真话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反正它只需要你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安排,说不说真话,与教育何干?但年轻人的魅力所在,是其说真话的本领。这个社会还得有人站出来,说点真话。而在我看来,我们法学生应该是最应该说真话的人,因为我们在一个充满理性,充满思想自由并与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的专业的角度去看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我们更应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病,并且通过我们的每个人做的一点点去推动法治去治病。

《他的国》中主人公左小龙最后没死,韩寒没舍得让他死,而且最后还给了左小龙一盏指路明灯——一个变异的萤火虫,他是他的国的希望,希望总有光芒将他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摘抄: 序言:“就算你在大雾里开着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结尾:“萤火虫的光芒熄灭又亮起。左小龙伏在它的光芒边上,轻轻地说:“你能发光,你应该飞在我的前面。”

第四篇:读后感《他的国》

读韩寒《他的国》有感

在你年少时是否曾梦想成为国王?

长大后的你是否还会继续这个英雄梦?

有些人的心里没有很多东西,哪怕是穿过内心的深处挖到肝里也没有。

有没有比兄弟和女人更加重要的情谊?

有没有比飙车时凛冽的风更加刺激的逃亡?

纵身跳下,恍惚里终于看见一双惊讶和肯定的眼神。

画面在人们面前晃过,你的青春是否也只是果园里一块不和谐的石头?

这是一个关于他的国的故事。

野草冲出土壤,他们一百三十五度仰望的天空在哪里。。。

韩寒仍是以他一贯的风格,风轻云淡地嘲讽着这个世界,但又是跟他之前的文章有所不同,但这部作品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小说主人公左小龙对于世界有一种愤怒和热情的力量,他不满于现实,但却积极地进行着挣扎,就像他宁愿将自己的摩托车毁坏,也要去制止那不健康的激情音乐;还有他宁愿去打工挣钱修理摩托车,也不愿意享受情人泥巴的慷慨付出。

在《他的国》中,左小龙不再是以往小说里的校园学生,而是对于那些青春偶像作家充满讥讽的社会青年,这很容易让我想到如今的作家韩寒,他已经早不是那个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中学生,也不再是处于水深火热的传统教育体制中的青少年,而是一个可以凭借自己的本领进行谋生并获得成功的畅销书作家和赛车手,可以通过博客随时对于他所身处的世界进行批判和嘲讽。

在书的最后,左小龙与变异的萤火虫一起飞驰,在大雾连天的318国道里飞奔,在他下定决心要找回泥巴,帮萤火虫找回龙猫时,韩寒用一句话结束并令全书本已陷入绝望的局面突然回转,反而闪现此全书任何一章节都要闪光之处。韩寒安排给左小龙的最后一句台词是:“你能发光,你应该飞到我的前面。”画龙点睛地为全书画上句点。

在题记中韩寒写到:我本不想写得那么完整,几欲吧主人公变得很悲惨,有无数个可以结尾,可以让他一无所有,失去生命,但是到了最后,我没有那样做。如同这书的情节,就算你在大雾里开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领到清澈的地方。

虽说依旧厌恶郭敬明笔底的无病呻吟,但是,却可以别样地接受韩寒的励志。

韩寒揭露了我们的迷惘,更多的则是激励,只是,我们谁看到了?就像雪小禅曾经说过的一样:“我曾想过放弃,想过遗忘,却从未想过离去。因为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向前;遗忘是为了减缓所有的无奈;而离去却意味着放弃一整片天空!”

梦想,会有无数次的断点,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会刻骨铭心地记录下我们曾跌倒过多少次。但,只有这样拾起残留的坚持继续下去,才会彼岸花开。

万瑶瑶

2011.12.21

第五篇:《他的国》读后感

就算你在大雾里开车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他的国》读后感

很久没有认认真真的去看一本书了,很久没写一些东西了,我想:现在也写不出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我的偶像,韩寒。第一次看他的书是高一时。一口气把那本书看完,才发现,书还可以这样写。那些幽默诙谐的句子,一直吸引着我。于是,我看他的所有的书,他的作品,他的博文。看《三重门》,看《杯中窥人》,看《长安乱》,看《青春》,看《他的国》。开始想写《青春》的读后感,又考虑了一下,普通人看《青春》可能感觉太偏激,讽刺意味太过明显。我就写《他的国》的读后感。

不论之前韩寒给我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他的国》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对我们的时代有所反思的韩寒形象。《他的国》男主人公左小龙近似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他默默关注着他所居住的亭林镇日益被现代文明侵蚀、糟蹋,人性沦丧,但与“局外人”略微不同的是,他曾试图改变局面,尽管徒然,但他依然在努力着,在他看来,希望始终在前方。小说中,爱情只是一条副线,主线仍是亭林镇经济飞速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文化衰竭等问题。因为招商引资,外来廉价劳动力愈来愈多,本地人生存受到压力,但由于外来人口激增,又促动本地消费,本地人依靠房租、饭馆等第三产业获得不菲收入。由于目光短浅,乡镇领导对工业污染、房产商圈地等事情置若罔闻,变本加厉地扶助奸商,损害民众利益。韩寒运用想像力,采取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营造了一个变异的亭林镇,充满怪诞风格。比较机巧的是,韩寒在书中设置的两个一直保持清醒的人,除了左小龙,还有盲人刘必芒。刘必芒眼盲心亮,是全镇惟一与左小龙能够畅谈亭林镇时事并做出冷静分析的人。刘必芒不愿意宰杀变异动物,导致餐馆倒闭,这也象征着理想主义者在现世的落败。遗憾的是,刘必芒这一人物形象目前不够丰满,很多语言非常概念化、说教化,显然,这需要韩寒进一步再塑造。在书中,韩寒以幽默、犀利的语言,自信而张扬地调侃浮躁的社会现实,对官僚主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计划生育、拆迁、教育、现代派诗歌、“走进科学”等一系列热点问题,毫不留情地进行后现代式的反讽、嘲弄,包括他的同行、青春文学写手郭敬明以及他自身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笔端讽刺的对象。《他的国》里,文化全盘崩溃,大家成了无根的人,成了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的人。

这段书评是从网上摘来的,这段评论写的很好,作者是从很学术的角度来分析这本书 但我想恐怕韩寒自己看到会笑出来。看他的书这么多年,我想即使韩寒在写书的时候有那个抨击世事的意思。他也定不会很清晰明了地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架出要如何揭露如何批判。如果韩寒真的是用了心来讽刺那他就变成鲁迅了,不再是个青春作家了 ,但我觉得他依旧是个大男孩儿 ,至少写作上是。以前别人抨击他,他总是处在风头浪尖,社会舆论的最前端。

说起青春,我觉得自己被这本书感动还是因为它触及到了那个永恒的话题。关于青春、 关于成长的话题。从9年前《三重门》里的林雨翔,到如今《他的国》里的左小龙。 小说里的主人公长大了,韩寒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 。是啊!如果不是看到《他的国》 又想起《三重门》 。我都快忘了韩寒也是个抒情高手呢 。他用自己独特的手法来写成长过程中的失落和忧伤。林雨翔,在校学生,“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左小龙,无业游民(算是吧) “你能发光,你应该飞在我的前面” 。。。

无论是林雨翔还是左小龙 ,他们都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青春的岁月里或是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太阳。

就算你在大雾里开车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青春的尾巴上寻找着生活的方向。生活这个东西真的很玄乎,他可以让不管是韩寒还是我们都变得很迷茫。上面评论中作者认为左小龙是试图改变现实社会的清醒的“局外人” 。在我眼里 左小龙则是一个想实现自己存在意义 默默寻找着生活方向的人。不知道韩寒的生活是怎样的,但是现在的我们被考试 工作 赚钱等等等等的东西充斥着。

已经很久没有像过去看小说,电影和里的主人公产生共鸣了~~

当然无论是哪种理解都是对的人们常说的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解读文学就是再创作”不过能引发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证明韩寒的文字更有魅力了

~好吧

原谅我已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可他的讽刺文字早已在我脑海烙下深深的印痕。

回到韩寒为《他的国》写的那段序言

“就算你在大雾里开车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我们都在寻找着生活的方向,纵然现实有多么不如意,纵然有多少惆怅多少迷惘,总有光明将我们引导到清澈的地方……

希望最后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太阳。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太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