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9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通用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一刻也离不开群众”,这是1943年毛主席为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的亲笔题词。马锡五担任庭长期间,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执法严正,刚直不阿,他的审判方式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
2021.6.4,57岁的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滕启刚积劳成疾去世,他的故事让人们想起了“红色法官”马锡五。
11月4日,滕启刚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追授“辽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个被称为“马锡五式好法官”的人的故事,像暖流温暖着初冬的辽沈大地。
“滕氏调解法”让百姓心服口服
滕启刚30年来从未离开过千山区人民法院,他是千山地区人民熟悉和爱戴的法官。2011年到千山法庭工作的王铋程,从滕启刚身上看到马锡五的身影。
“马锡五下乡了解情况遇到农民下地归来,会把农民手中的牛绳接过来帮他拴好,等他休息一会才开始谈;滕庭长经常带着我们把法庭搬到农民家炕头,盘腿坐在炕上从拉家常话开始。马锡五说,群众找上门来反映问题,是对你的信任,怎么可以拒之门外?滕庭长把自己的电话对外公开,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倾听他们的诉求。”
就像“马锡五审判方式”给边区人民带来公平正义一样,滕启刚的“滕氏调解法”让千山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2013年,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镇山印子村要建文化广场,需占用一个农户门前200多平方米土地,农户要求高价补偿,村里做了多次工作也没用,气得村书记找滕启刚要起诉农户。
滕启刚了解到这个农户刚做完心脏手术,脾气还很暴躁。他找到农户说:“我来不是因为村里告你,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你不用把我当法官,就当懂点法律的人,帮你出出主意。”一番话拉近了距离。几次登门交流后,问题得到解决。
有人概括“滕氏调解法”:办理家庭纠纷,运用“亲情融化法”;矛盾复杂,依托各类组织运用“外力协助法”;涉及利益分配,运用“换位思考法”;纠纷激烈,运用“背靠背法”。对滕启刚来说,所有调解法只有一个核心: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滕启刚整理归档的收案簿中,有一本封面上写着“史上最牛的一年收结案”。那是2009年,滕启刚收结案219件,其中210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2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为积极响应关于学习宣传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深入学习宣传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全体检察人员弘扬英雄精神,营造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浓厚氛围。4月19日,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检察院召开学习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专题会议,会议由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何芮彬主持。
会上,何芮彬检察长传达学习了滕启刚同志的先进事迹。会议指出,滕启刚同志扎根基层法院工作30年,以恒心践初心、以生命担使命,对党忠诚、爱岗敬业、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部分参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围绕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议要求,要把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持续巩固拓展党的历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的生动教材,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新动力,对标先进找差距,汲取力量创佳绩。始终保持赤胆忠心,坚持人民至上,坚守公平正义,做到作风过硬,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当前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在防疫、办案两不误中彰显平城检察担当。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同为基层政法工作者,要以滕启刚同志为榜样,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和担当,苦干实干拼命干,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为建设平安平城、法治平城贡献检察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3英雄是什么?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他可以是在生死面前敢于踏出第一步的人,也可以是在危难之际勇于发出第一声的人,是敢于牺牲的革命先辈,是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当然,也可以是默默于人群之中,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生命的人。滕启刚同志,正是这样一个躬耕于我们身边的英雄,他平凡而不渺小,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英雄”这个词汇做出了独特的诠释。
作为法院青年干警,我们将接过滕启刚同志传承给我们的火种,在平凡岗位铸就忠诚担当的品格,练就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高扬干事创业的奋斗精神,以青春无悔践行为民司法的初心使命,以矢志奋斗谱写法治事业的辉煌成就,以担当有为铸就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4通过学习滕启刚的先进事迹,我认识到他在完成职业所赋予的职责与使命中,肩负起了作为法官应有的担当。我深刻体会到向英模学习必须要落实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不管多忙,现场永远是滕启刚的冲锋阵地,接到案件,他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去调查,查清案件事实。我要学习他对案件的“较真”,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见贤思齐、奋发努力。我要向先进看齐,以先进为榜样,身处行政岗位,要以“螺丝钉”的精神,沉下心,耐得住寂寞,把忠诚担当镌刻进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将默默奉献书写在平凡岗位里,以扎实可靠的作风,以奋斗拼搏的姿态,主动投身到辽河法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滕启刚工作和生活中的大爱情怀打造了他独有的人格魅力,甚至影响着身边人的职业理想。一件件日常工作事迹,是审判一线的同志学习的榜样,一桩桩故事折射的精神也为我们行政岗位干警立下标杆。
我们要学习他“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总能满怀激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奉献精神,忠诚审判事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尽责尽心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学习他朴素的价值观,潜心扎根基层30年,牢记为民宗旨,认认真真坚守正义勤俭持家当好法庭和自己家庭的.大家长;学习他“心中装着百姓,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体现人民性”的百姓情怀,善于换位思考,踏踏实实沉下身子幽默智慧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5滕启刚是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先后获得全国法院“优秀直播法官”“辽宁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30余项荣誉。2021.6.4积劳成疾去世,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追授“辽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滕启刚的“滕氏调解法”让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他把法庭搬到农民家炕头,盘腿坐在炕上从拉家常话开始。他把自己的电话对外公开,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倾听他们的诉求。他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作为一个法律人,滕启刚尊重法律敬畏法律,公平已经刻进了他的生命。为了帮助受害人寻找证据,他买来8倍放大镜,头贴着屏幕一帧帧察看视频,最终用铁一样的证据维护了公正。他严格区分经济纠纷和刑事犯罪界限、敢于做出无罪判决,给予了当事人坚持到底的勇气与决心。
滕启刚对百姓有深厚感情,他以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把党的温暖传递给百姓。他对待群众像自己的女儿,哪怕妻子下岗成为小贩,也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滕启刚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他为千山群众送去了党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了司法温度,得到了公平正义。我们年轻的党员干部也要向他学习,深入基层,致力于乡村振兴,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62021.6.4,准备汇报普法宣传活动筹备进展情况的同事和等待开庭的当事人,没能等来滕启刚。当天早上6时,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滕启刚在家中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生命定格在57岁。
滕启刚,“全国优秀直播法官”“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办案标兵”“调解能手”“个人三等功”等30项荣誉获得者。扎根基层法院30年,他心里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生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法官忠诚信仰、甘于奉献、勤勉敬业、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9月8日,辽宁省委政法委下发通知,要求全省政法机关学习宣传滕启刚同志的先进事迹;11月4日,辽宁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追授滕启刚同志“辽宁时代楷模”称号。
1991年,滕启刚从教育行业考入法院工作,30年来,他始终扎根基层,先后从事刑事审判、民事审判、信息化管理、行政审判等工作。无论岗位如何轮转,滕启刚的初心始终不变,他以生命肩负使命,为公平正义不懈奋斗。正如26年前,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无论何时,集体利益高于我的个人利益,一切服从组织需要,党叫干啥就干啥。”。
30年来,滕启刚不停歇地奔走在法庭、行政单位、村屯之间,把对党和事业的忠诚融入每一份公正判决中。他主审过各类案件共计1958件,审结1932件,结案率98.67%。其中,民事案件886件,调解撤诉率近70%。
对待工作,滕启刚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他常说:“一个案子,对我们来说,是工作,可对当事人来说,也许就是他的人生。在守护司法公正的这条生命线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2020年3月,滕启刚受理了原告不服公安机关对第三人不予治安行政处罚的决定一案,原告与第三人有无肢体冲突是案件争议焦点。路上的监控视频距离现场太远难以分辨,为了还原真相,患有老花眼的滕启刚特意买来一柄8倍放大镜,把视频的播放速度调到最慢,用了3个多小时,一帧一帧地细致查看,最终找到了事实认定的关键证据,作出公正判决。
时至今日,一盒胖大海润喉药和一瓶速效救心丸依然放在滕启刚曾经的办公桌上,那是千山法院的同事为他备下的。
“为了真正案结事了,多年心脏不舒服的滕庭长经常坐在老百姓家炕头上,一直讲到当事人想通为止,嗓子哑了也不知道。”滕启刚一手带起来的徒弟、千山法院法官吕晋锋回忆,滕启刚对待当事人就像对待自家人一样,让百姓不光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还有暖人心的情理。滕启刚的调解功夫和智慧是从实践中历练出来的,他主张“小法庭要成大事”,常常提醒年轻法官要走出法庭,多到群众中去,把参与基层治理作为分内工作,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真正了解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张口闭口都是老百姓,都是别人的事儿,从来没有他自己……”千山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金峰说:“为了让农民知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己,老滕经常带领年轻同志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发放宣传手册、宣讲典型案例、提供法律咨询;坚持每月与司法助理、治保主任召开碰头会,通报涉农纠纷情况,提出司法建议,传授调解经验。”
自滕启刚担任千山法庭庭长以来,法庭收案数量逐年攀升,但结案率始终保持在100%。2018年,千山区法院被确定为全市行政案件集中管辖的法院之一。作为庭长也是庭里唯一的员额法官,2019年、2020年两年时间,滕启刚共办理行政案件316件,每年结案率都是100%。
2020年7月,“千山区行政争议调处中心”成立后,滕启刚在本就满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又担起了调处中心的筹划、启动和运行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实质性化解了大量行政争议,为官民纠纷多元化解探索了一条新路。
“百姓恳切的诉求和期待,就是激励我不断前进的初心动力,百姓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继续努力的深厚底气。”滕启刚生前总是这样说。他用为民、助民的情怀,潜移默化影响着身边的人。
推开滕启刚生前办公室的房门,他的那些“老物件”仍在:贴满索引标签的工作笔记、一个镜片已破碎的老花镜、扶手已磨掉皮的座椅......同事们依旧每天过来打扫卫生、给花浇水,仿佛滕启刚从未离开。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78月24日下午,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市司法局做专场报告。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谭家戎同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金悦同志,市中级人民法院专职审委会委员杜尔莉、赵毓同志,市司法局党组班子成员与100多名市司法局党员干警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保义同志主持。
报告会上,千山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金峰同志,千山区人民法院立案二庭负责人吕晋锋同志,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覃文博同志,滕启刚妻子李淑华同志,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深情讲述了滕启刚同志生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先进事迹,使现场党员干部深切感受到一位优秀人民法官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情怀。滕启刚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现场聆听报告后,广大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部深受教育和鼓舞,一致认为滕启刚同志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可亲、可近、可学,一致表示要认真按照市委和市委政法委关于开展向滕启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安排部署,自觉以滕启刚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党叫干啥就干啥、赤胆忠诚再出发”的政治本色,学习他“案件无大小、公正价最高”的履职情怀,学习他“清正传家远、廉洁润人心”的品行风范,把初心变恒心,视使命如生命,在实际工作中着力加强法治建设工作统筹,持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拓展守法普法工作质效,有效增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断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队伍,努力为全市“抓发展、促振兴”贡献更大的法治智慧和力量。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8今年64岁的李某是上世纪80年代从辽阳迁到当地的外来户,他性格孤僻倔强,妻子离开了他,大女儿也不与他来往。他心情不好时,村里人都绕着他走。
当初,滕启刚的父亲在务农时和李某相识,看他可怜,经常关怀和照顾他,处得就像爷俩儿。
滕启刚的父亲去世后,李某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滕启刚就主动找上门,一口一个大哥地叫。起初,李某觉得人家是法官,自己是个“土把式”,不好意思多接触,没想到,滕启刚经常撸胳膊挽袖子地帮他种菜,来时手提东西,走时满鞋的泥,让李某家的菜园规整了不少。
李某的邻居是个养蜂人,他家的蜂场就在李某家的菜园边上。他告诉记者,以往逢年过节,经常能看到滕启刚骑着电动车,把冒着热气的饺子送到李某面前,看着他吃上才走。后来他从李某口中得知,滕启刚是一名法官,但在他眼里,滕启刚一点也不像法官,每次路过蜂场都像来串门一样,很热情地和自己打招呼,像个地道的庄稼汉。
多年来,滕启刚经常和李某谈心聊天,李某把滕启刚当成了亲人。李某发脾气时非常暴躁,但只要滕启刚一到,几句话就能使他情绪平复。李某生活拮据,符合申请低保户的条件,滕启刚曾想帮他向村里申请低保,可李某死活不干,非要靠自己去大孤山市场卖菜谋生。在他家的仓库,记者看到一张塑封的A4纸,李某说这是滕启刚为他打印的,也是他永远的留念。上面的文字内容言辞诚恳,大意是向买主说明李某家的实际情况,靠卖菜生活不易,请求大家别糊弄他,他家的菜不打药。
邻居说,自滕启刚不在了,他感到李某整个人蔫了不少。如今,他家的菜园地也不如从前整洁了。
李某小声对记者说:“当初滕老爷子去世,我怕人笑话,没有流泪。现在启刚走了,家里一下子冷清了不少,有时一个人在菜地里,捂着脸偷偷地哭。”
30年来,滕启刚把骨子里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注入生命,他像一块永不生锈的磁铁,牢牢地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吸在心头,把人民当事业,更把人民刻在天平之上。
当我们要离开时,李某让大伙放心,他说,现在李淑华还像从前的滕启刚一样给自己送饺子,滕启刚家包的饺子,是他吃过最香的饭。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9滕启刚生前的千山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数量在辽宁并不算多,他30年共审结了1927件案件。然而,谁也算不清楚他在诉前还化解了多少矛盾,在生活中帮助他人解决了多少难题。
李梅(化名)和郭力德(化名)是二婚重组家庭,有一处共有财产被当地政府征收,签订补偿协议时只有郭力德一人,李梅并不知情,后下发补偿款时被李梅发现。2020年8月,法院调处中心受理了李梅要求确认综合执法局《关于对郭力德补偿的协议书》无效一案。
这是滕启刚去世前头痛了好几周的案件。
立案后,滕启刚第一时间作出财产保全裁定,冻结补偿款672万余元。紧接着,滕启刚找到综合执法局了解在签订征收补偿协议时是否尽到了审慎审查义务,是否存在委托授权签订等情况。
在调查之后,他发现综合执法局并未履行调查义务便签订协议。只要撤销该征收补偿协议,案件也就结了。然而,滕启刚认为,这起案件是因为家庭内部财产分配存在严重分歧引起的,简单一判,案子能了结,家庭矛盾不能解决。
于是,他将其家庭纠纷纳入案件的调解中,找到第三人郭力德与原告李梅儿子共同到法院调解此案,重新调整了补偿协议,原告与第三人也签订了调解协议。在解除冻结款时,滕启刚一并将征收补偿款为李梅和郭力德分配完毕,家庭多年恩怨就此化解。
不管多忙,现场永远是滕启刚的第一法台。2021年1月1日起,辽宁省环境资源案件实行集中管辖,鞍山地区的环境资源案件由千山区法院集中管辖。凡是遇到涉行政类的环境资源案件,滕启刚都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去调查,再次确认案件类型,确保案件管辖无误。
今年年初,在新任员额法官宣誓仪式上,滕启刚代表老法官向3位新任员额法官提出寄语:“你们要接受人民的重托,担当使命,铿锵前行,在案牍之劳形中独守高洁,在丝竹之乱耳中坚守内心,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潮中,在司法改革的全面深化中,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
滕启刚的法官助理傅兴正是那3名新任员额法官之一。“一个案子对于我们来说是工作,可对当事人来说或许就是他的人生。” 傅兴说,他们会永远记得滕启刚,记得他的叮嘱。
第二篇: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滕启刚同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两篇
篇一
“一刻也离不开群众”,这是1943年毛主席为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的亲笔题词。马锡五担任庭长期间,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执法严正,刚直不阿,他的审判方式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
2021.6.4,57岁的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滕启刚积劳成疾去世,他的故事让人们想起了“红色法官”马锡五。
11月4日,滕启刚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追授“辽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这个被称为“马锡五式好法官”的人的故事,像暖流温暖着初冬的辽沈大地。
“滕氏调解法”让百姓心服口服
滕启刚30年来从未离开过千山区人民法院,他是千山地区人民熟悉和爱戴的法官。2011年到千山法庭工作的王铋程,从滕启刚身上看到马锡五的身影。
“马锡五下乡了解情况遇到农民下地归来,会把农民手中的牛绳接过来帮他拴好,等他休息一会才开始谈;滕庭长经常带着我们把法庭搬到农民家炕头,盘腿坐在炕上从拉家常话开始。马锡五说,群众找上门来反映问题,是对你的信任,怎么可以拒之门外?滕庭长把自己的电话对外公开,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倾听他们的诉求。”
就像“马锡五审判方式”给边区人民带来公平正义一样,滕启刚的“滕氏调解法”让千山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2013年,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镇山印子村要建文化广场,需占用一个农户门前200多平方米土地,农户要求高价补偿,村里做了多次工作也没用,气得村书记找滕启刚要起诉农户。
滕启刚了解到这个农户刚做完心脏手术,脾气还很暴躁。他找到农户说:“我来不是因为村里告你,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你不用把我当法官,就当懂点法律的人,帮你出出主意。”一番话拉近了距离。几次登门交流后,问题得到解决。
有人概括“滕氏调解法”:办理家庭纠纷,运用“亲情融化法”;矛盾复杂,依托各类组织运用“外力协助法”;涉及利益分配,运用“换位思考法”;纠纷激烈,运用“背靠背法”。对滕启刚来说,所有调解法只有一个核心: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滕启刚整理归档的收案簿中,有一本封面上写着“史上最牛的一年收结案”。那是2009年,滕启刚收结案219件,其中210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
篇二
英雄是什么?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他可以是在生死面前敢于踏出第一步的人,也可以是在危难之际勇于发出第一声的人,是敢于牺牲的革命先辈,是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当然,也可以是默默于人群之中,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生命的人。滕启刚同志,正是这样一个躬耕于我们身边的英雄,他平凡而不渺小,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英雄”这个词汇做出了独特的诠释。
作为法院青年干警,我们将接过滕启刚同志传承给我们的火种,在平凡岗位铸就忠诚担当的品格,练就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高扬干事创业的奋斗精神,以青春无悔践行为民司法的初心使命,以矢志奋斗谱写法治事业的辉煌成就,以担当有为铸就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通过学习滕启刚的先进事迹,我认识到他在完成职业所赋予的职责与使命中,肩负起了作为法官应有的担当。我深刻体会到向英模学习必须要落实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不管多忙,现场永远是滕启刚的冲锋阵地,接到案件,他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去调查,查清案件事实。我要学习他对案件的“较真”,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见贤思齐、奋发努力。我要向先进看齐,以先进为榜样,身处行政岗位,要以“螺丝钉”的精神,沉下心,耐得住寂寞,把忠诚担当镌刻进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将默默奉献书写在平凡岗位里,以扎实可靠的作风,以奋斗拼搏的姿态,主动投身到辽河法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滕启刚工作和生活中的大爱情怀打造了他独有的人格魅力,甚至影响着身边人的职业理想。一件件日常工作事迹,是审判一线的同志学习的榜样,一桩桩故事折射的精神也为我们行政岗位干警立下标杆。
我们要学习他“一切听从组织安排,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总能满怀激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奉献精神,忠诚审判事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尽责尽心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学习他朴素的价值观,潜心扎根基层30年,牢记为民宗旨,认认真真坚守正义勤俭持家当好法庭和自己家庭的.大家长;学习他“心中装着百姓,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体现人民性”的百姓情怀,善于换位思考,踏踏实实沉下身子幽默智慧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第三篇:方永刚同志简要事迹
方永刚同志简要事迹
方永刚,男,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7级。20多年来,方永刚一直从事政
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他的事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方永刚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并及时把学习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家和军队核心期刊上发表4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1997年5月8日,一场车祸造成他的颈椎严重骨折。在做牵引治疗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看书学习。住院108天,他一连看了43 本书,并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亚大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步,他的学习就跟进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2003年7月,胡主席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他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后,连夜调整了第二天的讲课稿,让这一新思想第一时间进入了课堂,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去年暑假,他放弃休息,编写了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初步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为党的创新理论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员思想作出了贡献。去年10月份,他参加国防大学全军首届政治理论骨干研修班,正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期间,他带病连熬3个通宵撰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结业时,所做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政治理论人才建设》的发言,就军队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二、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方永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党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有机会上大学,参军入伍,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已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解决面临的发展问题,才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人民过上和谐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真理。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看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他都及时学习研究,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20多年来,他遇有理论困惑不动摇,碰到现实困难不回避,面对错误思潮敢斗争,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坚决捍卫中,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他始终认为,如果他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
三、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方永刚认真履行一名思想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近6年来累计完成1000多课时的教学任务,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院教职员工和学员举办了200多场学术讲座。
1998年以来,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1998年10月,他去长山要塞函授辅导,给部队讲课,从晚上9点一直讲到11点,掌声不断,许多家属都抱着孩子站在走廊里听他的报告。一次,方永刚到北海舰队搞专题调研,潜艇某基地请他去讲军人使命与战斗精神。由于讲得好,驻青岛地区的部队接二连三地请他讲,不到一周连续讲了15场。为了把老百姓关心的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讲透彻,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深入到群众当中,与大家拉家常,把生活当课堂,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有一次,他到旅顺口区铁山镇给党员干部讲
课,三个多小时的讲课结束后,一位8O多岁的老党员拉着他的手说:“你讲的都是咱老百姓想知道的,听你讲半天,我这辈子都没白活。”还有一次,一个镇请他围绕农村问题讲讲致富之策。他利用五一长假,跑了许多村镇,咨询了许多专家,围绕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等问题给大家上了一堂课,并提议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农民上项。报告结束后,一位大嫂激动地说:“你把党的好政策讲到咱的心坎上,你把党的温暖送到咱这偏僻小山村。”
四、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早在去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当时学院正承担着海军基层政工班4 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的第一课《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海军基层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讲课时,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
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表示:“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术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1月22日,他带病给大连市地税局作了《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1月23目,他又躺在病床上完成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同志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
第四篇:方永刚同志事迹
方永刚 男,生前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1963年4月出生,1992年12月入党。曾任教研室教员、讲师、教授,2008年3月病逝,年仅44岁。
方永刚同志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对党充满深厚感情,对党的创新理论具有坚定信仰,20多年孜孜以求、刻苦钻研,注重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先后出版《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等16部专著,完成10多项政治理论研究课题,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
一、二等奖等28个。他在学院率先提出让科学发展观进入课堂,编写出科学发展观教学读本等教材,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他为部队和地方讲课辅导1000多场次,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被群众誉为“大众学者”、“平民教授”。2006年11月,他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利用化疗间隙从医院返回学院,为学员上完该学期最后课程。
方永刚同志200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宣部、教育部、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社会向方永刚同志学习。
第五篇:祝刚同志优秀事迹
祝刚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祝刚同志是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主任,共产党员,医学硕士,广东医学院兼职教授。1995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2005年取得中山大学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惠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曾于2004年任广东省第20批援藏医疗队队长,赴西藏林芝地区援藏一年。祝刚同志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他严于律己,对工作尽职尽责。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十七年来,在工作上勤勉积极,技术上锐意创新,不懈地刻苦学习钻研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成为我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这一高精尖技术领域的权威。祝刚同志不仅业务精、技术好,善于和患者沟通,更重要的是他淡薄名利,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不仅令年轻医生钦佩崇敬,也令广大患者满意、感动。由于出色的表现,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惠州市十佳医生‛等光荣称号。
面对生命‚修复工程‛技术,精益求精
医疗界不允许差错,救治病人要快更要好。在他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专攻显微手术及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学成回院工作后,祝刚同志立即显示出其技术专项优势,除了对工作严格规范,对学术更是精益求精,力求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并关注患者全方位的身心康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一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其自然状态下死亡率高达到60%到75%,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祝刚同志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极探索临床实践并付诸行动,在原有颅内动脉瘤开颅显微外科夹闭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进修学习后,大胆地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新技术加以应用,使得原本需要开颅手 1
术的动脉瘤患者只需在大腿股动脉穿刺一个针眼就可以成功完成手术。这种新技术的的应用,使得患者损伤明显减少,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日较开颅手术缩短6-7日,术中动脉瘤破裂率和死亡率明显减小(小于2-3%),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一技术的成熟应用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在神经介入治疗这一领域跨入了广东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自此,神经外科仿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鼓舞了各级医师的工作士气,也形成了‚学术争先‛的局面。
虽然在神经外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祝刚同志并没有止步不前。他深知,学无止境,技术无止境,只有加倍努力,锲而不舍,开拓创新,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要。为了提高重症患者医疗护理质量,他主持筹建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同时主持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日常工作,规范了重症病房各种专科疾病患者救治指南,制定了入住重症病房标准、查房、交班、抢救、探视等各项规章制度。他经常提醒自己并要求下级医师要耐心、细致、规范诊疗并大胆提升新技术,而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孜孜不倦,每周参与专科重症病房查房5次以上,参与各类重症患者诊断、会诊、抢救治疗每月超过14名。重症病房成立以来,专科危重患者及重大手术术后患者得到专业的监护和治疗,大大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取得良好效果。
面对生命垂危者,一视同仁,有医无类
祝刚同志从医十五年来,经他手救治过的病人成千上万,不管是声名显赫的领导者,还是浑身散发恶臭的‚流浪汉‛,他都始终一视同仁,视病人如亲人,赢得了广大病人及其亲属的交口称赞。祝刚同志总是这样要求自己: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2
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医德。‚时间就是生命‛这是祝刚主任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医生,面对生命,他不允许自己有半点的耽搁。
有一次,一名脑出血的‚流浪汉‛危重患者从下级医院转来,神志不清,肢体一侧偏瘫,情况危急。而此时适逢晚上九点,他刚做完两台抢救手术,刚回到家门口,一接到科室的电话,先前的疲倦一扫而光,没有一丝犹豫,一边迅速拔腿向医院飞奔,一边向同事交代检查及手术相关事宜。诊断清楚后,祝刚主任立即连夜手术。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考虑到这种病偏瘫甚至死亡率极高,祝主任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他亲自做起特护,手术后整整七个小时守在重症监护室,几乎寸步不离地密切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第二天下午两点多,病人终于得救了,并很快清醒。欠费的他深感不安,生怕不能继续受到治疗。祝刚主任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拿给病人,并安慰他:‚你先安心住院,好好配合治疗,我来帮你想办法‛。科室的其他同事在他的带动下,纷纷解囊相助。面对这么一个爱护病人如亲人的医生,这位流浪汉握住祝刚主任的手,久久不肯松开,热泪盈眶。
还有一次,正值春节放假,祝刚主任已经连续做了两台手术,将近凌晨一点的时候,病房收到了一个颅内出血怀疑动脉瘤破裂、神智昏迷的危重患者,因为手术难度较大,值班医生当即请示祝刚主任,他立即又赶回病房,组织抢救,并为病人实施开颅探查,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经过细致严谨的手术,终于在将近早上7点钟时把患者抢救回来,送重症病房继续观察抢救。祝刚主任松了一口气,发现自己累得不行,直接在办公室沙发倒头就睡,连早餐也没有吃。‚起床后‛,他便又匆忙赶去病房巡视患者病情,开医嘱,和家属沟通,当他忙完这些,已经中午午饭 3
时间到了,他才脱下工作服,回家吃饭……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基本上每天都在重复着,这些事对祝刚主任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十余年来,此类患者多不胜数。
和他搭档的同事说:‚每次遇上急危重症患者,祝刚主任必到一线进行抢救、协调,他一再叮嘱我们:‘不管我在干什么,只要我在惠州,就一定要告诉我,我要回来抢救患者’‛;护士长更是心疼地说:‚祝主任工作十几年来,从来没有休过公休假,更不要说节假日,几乎天天都在上班。平时半夜,不管几点,只要病人需要他,他总是随叫随到。‛
曾有人问祝刚主任,为何对陌生的病人都能这么好?他说:‚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尊重生命,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作为科主任,他经常对同事说‚我们永远要记住,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不要管病人的职业,财富,地位,哪怕他是一个无名氏,你首先想到的就是治病救人,先尽量把病人救回来再说,其他的问题放在后面考虑。‛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话!他就是这样,从来都不惜金、不惜时、不惜力,用自己对生命最虔诚的爱温暖着每位患者的心。
为患者省钱、拒收‚红包‛
在祝刚主任眼里,只有尊重了患者,尊重了生命,才是尊重了自己。因此,祝刚主任严格自律,还时刻要求下级医师要洁身自好,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收受病人的钱财。此外,他还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患者的钱都来之不易,从来是能用便宜的药,他就不用贵的药;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高价药。不管患者是贫是富,他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以求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
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手术方式,但需要术者在X射线下操作,对身体有损害。同时这种手术费用较高,需要使用一些昂贵的手术材料。祝刚主任作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经常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减少材料 4
使用,为患者节约费用。但是这样可能会延长在X射线下的操作时间,对手术者身体损害增加。同事有时候会劝他说,多花的钱又不是你的,身体可是你自己的,何苦这样为患者‚斤斤计较‛。但祝刚主任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说现在老百姓看病花那么多钱真不容易,如果是我自己得了这个病,我也会感到经济压力很大的,能省就省点吧。结果有一次有一个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在祝刚主任的精心医治下,身体康复了。出院当天,其家属拿了‚红包‛一定祝刚主任收下,她说,自己之前去过多家医院了解过,知道这种病要花很多钱,所以准备了二十多万元来救治丈夫,没想到,只用了不到十万元就治好了…,祝刚主任拒绝了她的好意,跟她解释说,谁也不敢保证不用二十万,但要看手术的实际情况,我们医生都会争取用最少的费用达到最好的疗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有一位淳朴的农村大爷,听说城里医院‚流行‛收‚红包‛,在慕名前来找祝主任看病时,硬是要把‚红包‛塞给祝主任,祝主任当即拒绝,并说:‚大爷,看病是我的工作,是我应该而且必须的做的。这些钱您留着,买点营养品,好好养身子。‛这位大爷还是不敢把钱收回去。祝主任为了打消病人的顾虑,让其安心配合治疗,便收下了钱,吩咐护长将钱交到住院处充抵大爷的住院费,并把收据交还大爷,说:‚大爷,您就放一百个心吧,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您把病治好!‛大爷顿时老泪纵横。老人家在康复出院的时候,其家属为了感谢祝刚主任,从家里带来了土特产要送给他,祝刚主任几番推辞都无济于事,他明白老人家的心意,只好把东西收下,然后硬塞给对方300元钱作酬谢……
是的,祝刚主任从医十余年,一直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一直以自己的行动向家属和患者传递一种信息:我们医生和患者以及家属是一起和疾病斗争的战友,我们永远站在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十余年来,他经常拒绝‚红包‛和吃请,他总是跟同事 5
们说:‚病人给我们送‘红包’、请吃饭,是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作为医生,无条件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务,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才能抵制这么一种不正常的风气。‛
祝刚主任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平凡而又受人尊敬的人,一个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又忽视自己的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这样的好医生,不禁让人感慨:医者精诚,一心为民!虽然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没有感人肺腑的事迹,但正是这平凡细微的每一件小事,体现着他勤劳务实的工作精神和热爱医疗事业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