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难”今析

环境人口学2005-12-19 16:29:32未知

党中央、国务院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本质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为什么这一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却长期以来成为“天下第一难”呢?多年来,我们一直分析、强调的就是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群众中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较深,部分农民的生育意愿同国家的生育政策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等等。从客观上讲,这确实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符合我们的国情。但从“执政为民”这一角度分析,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考虑,笔者认为,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执政”与“为民”有机统一的问题,没有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问题。

    在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初期,为了把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降下来,不少地方在具体工作中考虑群众的情绪、需求、利益少一些,而对于如何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计划则考虑得较多。面对一些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一时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不接受、有抵触的情况,往往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推行的方法,甚至发生了与群众冲突的过激行为,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了伤害,使“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明显脱节。尽管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总结创造了“三为主”经验,但迫于长达十年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来势过猛的压力,为了完成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三为主”所反映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深入的贯彻,致使计划生育一直被视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低生育水平的逐步实现,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三为主”方针,重视了宣传教育,加强了技术服务,管理工作逐渐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一些改善。但总体上看,计划生育工作还是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行,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领导层面分析,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由于没有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受多年来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思路影响,无论是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还是在具体工作的部署上,那种重“显绩”、轻“潜绩”,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他们“工作的出发点不是更多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而往往是考虑个人的得失,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容易看得见的“短、平、快”政绩,而对涉及长远利益的艰苦工作、对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体现在计划生育工作上,他们最看重的就是如何才能完成年度责任目标“对上负责”,怎样才能在考核时获一等奖“让上级领导满意”;而对于如何满足广大育龄群众在计划生育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通过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则考虑很少,没有多少实招。有的地方甚至连法定的群众应享受的免费服务和应得到的奖励政策都不能兑现。从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实际状况分析,由于受长期形成的“计划生育必须依靠强有力行政手段管理”的思维定势影响较深,他们平时考虑最多的还是怎样管住、管严育龄群众,怎样不出计划外,怎样才能在考核时不出问题,“为领导负责”,“让领导满意”;而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尊重群众的计划生育主人地位,如何搞好服务,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既“对上负责”,又“为民谋利”、“让民满意”则考虑很少。所以,“国家长远利益”与“群众现实利益”、“执政”与“为民”上下“两层皮”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在不少地方计划生育还是“天下第一难”。

    进入新世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新阶段。特别是经过多年全面推进优质服务的实践而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收集信息→科学决策→组织实施→考核评估”这一新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为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执政”与“为民”、“国家长远利益”与“群众现实利益”、“对上级负责”与“让群众满意”的有机结合搭建了一个最佳平台。这个机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以群众需求为主导,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综合服务为主线,以党政保障为条件,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把不断满足广大育龄群众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要我们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与指导,牢牢把握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严格按照这个运行机制开展工作,努力把“执政”与“为民”、“国家长远利益”与“群众现实利益”、“对上级负责”与“让群众满意”紧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天下第一难”的问题,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人民的伟大事业。

““天下第一难”今析”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