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五篇]

企业文化2022-11-14 16:52:07网络

第一篇:企业文化:“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

企业文化:“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实践“人本管理”。然而,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人本管理理论中的人才概念,仅仅把有无较高的学历或职称,作为判断某个人是否为人才的标准。笔者在管理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能够把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的“能人”。事实上,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具体表现就是“人本管理”升华为“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升华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当时的管理学家认为,人是经济人(经济动物),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为享受物质生活而生存,只要满足了人对金钱和物质的需求,就能调动其积极性。这种管理理论的特点是重物轻人,把人当作工具,甚至当作机器的附属物来管理,要人去适应机器。泰勒管理模式就是“物本管理”的代表,它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显然,泰勒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第二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不同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文化对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企业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组织,人也不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人本管理理论强调,对物的管理需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确立了人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这一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但该理论未能充分研究如何挖掘和激发人的创造力,因而未能对员工能力的培养及其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趋淡,而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关注程度则日益加强。作为人的最高需要之“自我实现”(即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人类为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人性和文化价值观上思考人的发展问题,期望通过“人的革命”来推动人的“自我实现”,以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把人塑造成既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又能在自我实现中得以升华的“能力人”。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包括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在内的人力资本,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重要的创新,就是要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员工创造能力的环境,推进以能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能本管理”思想的深远意义在于,不仅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智商、情商和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为此,企业必须把科技与人才放到突出位置,并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再教育,营造能力至上的文化氛围。

能力与投入:能本管理的两大要素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戴夫·乌里尔克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对于期望用“能本管理”思想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企业来说,这一观点富有深刻的启示。

1、要素之一:能力水平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拥有高学历的员工,业绩并不理想;而学历不高的员工,其事业却非常成功。显然,把学历、资历和经验作为衡量员工能力的唯一标准,往往有失偏颇。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通过研究发现,采用“能力水平”(competence)指标测定一个人在工作上是否成功,比用其他指标更为准确、有效。所谓“能力水平”是指员工是否具备实现企业战略所需要的能力。它往往能把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身上深层的潜质区分开来。譬如,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客户服务意识、成就欲等往往比销售技巧、业务知识更能真实地代表他的能力,而笼统地采用知识、经验等指标来判断其能力,则可能导致能力考核的失真。

2、要素之二:投入程度

在企业人力管理过程中,投入程度是衡量员工是否充分发挥了潜能,是否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说来,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着员工的投入程度: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企业向员工提供的资源或支持。

任何企业都会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或下达工作任务),欲使下达的工作任务恰如其分,就必须根据战略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审查、调整以及重组,并借助职位分析手段和绩效管理系统,对员工每一阶段的工作提出合理的要求。

企业在对员工提出一定要求的同时,也应向员工提供一定的资源或支持,以帮助员工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企业提供给员工的资源或支持,不仅包括有形的工作设备和条件,还包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以及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等。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向员工提供的资源或支持,共同构成了员工工作的方程式。在理想状态下,这个方程式刚好相等,员工可以积极地完成合理的工作任务。但在现实中,这个方程式往往处于失衡状态:要么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低,而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或支持过于充足,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导致人浮于事或无事生非等内耗;要么是对员工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而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或支持却不够,这种情况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不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要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必须使下达的工作任务与提供的资源或支持两方面保持相对的均衡。

中国企业如何实践“能本管理”?

如何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人本管理”走向“能本管理”?笔者从中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和自身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中感悟,中国企业实践“能本管理”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能本管理”并不排斥“人本管理”,恰恰相反,“能本管理”是对“人本管理”的升华和具体化。如果说“人本管理”思想主要是强调人力资本对于企业财富创造具有决定作用,那么“能本管理”思想则更强调人力资本创造财富所需要的能力要素,及其与其他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与方式。显然,后者比前者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且可将比较抽象的“人本”概念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能力指标去体现,对于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可操作性。从这种意义上说,“能本管理”就是在融合与发展“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等,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2、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那种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也善于解决问题;不仅善于独立创造,而且也善于与组织内外其他人员合作;不仅善于获取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善于对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局部或全面创新。管理者要抓住多种机会,利用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去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员工始终保持“创造性不满”的进取精神,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应该努力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把学习当作是工作的重要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新知;应该通过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来加强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合作,以便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创新热情,形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合力;应该通过岗前学习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送出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尽可能把每个员工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员工能力的强化培训,它们的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借鉴。日本丰田公司通过工作轮调的方式对员工强化培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丰田不仅将一线岗位的员工培训成多功能作业员,同时也使一些资深的技术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对于各级管理人员,丰田采取5年一次的轮岗进行重点培养(每次轮换的幅度在5%左右),把管理人员塑造成胜任全面管理的多面手。从短期看,从轮岗到工作进入正常状态会有一个磨合过程,此间有可能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但从长期看,却能成倍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经常而有序的轮岗制度,可对员工形成适当的压力,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其工作潜能和积极性,使整个企业保持生机勃勃的活力。在微软公司,新雇员一般是通过“试错法”来学习。在进公司的头几天,新员工被安排与经理们以及来自其他专业部门的高级人员见面,在听完有关开发周期的一个方向性简介后,开发经理即派给新员工一个单独的任务或者让新员工与专门小组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新员工犯错误,并由最好的专家来检查工作和纠正错误,鼓励和帮助新员工逐步通过“试错法”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对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特殊意义。企业管理层应探索将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进行有效的组合,促进员工积极提高和发挥其工作能力。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以下激励措施进行相机抉择或有效整合:

①目标激励。即通过建立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体系,激发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完成个人目标,从而体现个人价值及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目标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进取意识、奉献精神,并在目标体系运行中不断提出新的目标,推动员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②参与激励。即通过合理化建议、员工与各级管理层对话等民主管理方式,给员工某种参与制定计划和进行决策的机会,使其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使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员工对于组织的信任往往心存感激,因而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绩效,不负组织的厚望。

③关怀激励。即企业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员工的体贴与关怀,使其工作和生活困难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员工深感组织关怀的温暖,就会把企业当作大家庭,把企业当作自己为之奋斗的归属。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正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企业仅靠职位的升迁、薪资的增加来激发员工的潜能,其效能是微弱的。因此,为每位员工提供成才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是不可忽视的人性化激励机制。

④认同激励。大多数人在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后,需要得到同事、家庭和社会的承认,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场合,以祝贺、表彰、认可、示意等形式承认员工所获得的成就,从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积极性。

⑤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现代企业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它对有能力并取得业绩的员工给予可折算为一定价值量货币的物质回报。物质奖励可以是奖金(品),也可以是期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激励方式通常效果显著,但如果唯此独尊,也可能使激励机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营造适于人才潜能发挥的环境和企业文化

良好的成才环境是人才潜能发挥的润滑剂。企业要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理解、团结互助、和睦友爱、协调沟通、宽容谦让、取长补短的和谐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员工都能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成规积极创新。

要提高和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就要适度地授权,给每个员工一定的自由创造空间,让他们在不违背基本经营原则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工作,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犯错。这种宽松的环境不仅不会让员工放任自流,反而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自信心、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既然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本(或要素),自然就应该着力营造以“能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这种企业文化必须让全体员工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既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又能使自身在物质和精神上得以全面升华。

第二篇: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

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

*****

*****有限公司

[摘要]: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而反过来,人本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结合先进的、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而人本管理则是依赖并逐步改善这种理念的管理方法。两者的互相作用和渗透将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本管理标准员工人本文化

近年来,关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已经得到了管理界的普遍关注。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通过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的跟踪考察后,联合撰写了一份报告,报告中写到,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更有学者预言,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要求企业要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相互渗透和影响。

一、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的内涵

㈠、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与愿景、运营理念,以及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和企业对外形象的总和。它是员工们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形成的是一种心理认同和知识的共享,认同感是人们所以能聚在一起的前提条件。企业文化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来实现对员工态度、行为的控制,这种控制是潜意识的、微妙的,是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内化在员工身上后的自我管理。1

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有位学者曾经指出: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企业文化,不要向高管询问,不要在企业刊物或墙壁上寻找,甚至不要问员工能否背出来。你只需假装客户,去接触企业的一线员工,了解他们的具体言行、工作效率;或者假装应聘这家企业,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细节,以及企业部门基层间的协作。企业基层员工的行事风格、敬业状态、精神面貌、沟通协作、价值观念等,才是企业文化的基石。

企业文化必须回答这样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如何看待顾客;第二,如何看待员工;第三,如何思考和定义竞争;第四,如何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第五,如何考虑合作与竞争;第六,如何认识成本和利润等。

㈡、人本管理

人是管理的实施者,也是管理的对象。在企业中,人是竞争力之本。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对员工的尊重信任:尊重员工的人格,尊重个人的劳动,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平等竞争权、自主择业权、获得报酬权、利益共享权等等。

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人的管理第一

企业管理,从管理对象上看,分为人、物及信息,于是企业管理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特质。企业的赢利性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进而支配物质资源的配置来达到的。基于这种考虑,企业管理就必然是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

2、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的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为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

激励是一个领导行为的过程,它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

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引起动机,所以它是激励的起点。人的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外部诱因也应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诱因刺激人们相应的需要。激励的目的是激发起人们按照管理要求,按目标要求行事。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生产、生活,就必然要同其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它会影响到组织的凝聚力、工作效率、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实行人本管理,就是为了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达成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实现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形成目标期望的相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

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所以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5、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企业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它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措施,如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强化激励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全体员工参与管理等等。

二、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的区别

㈠、二者对象不同

1、企业文化的对象是“全体员工”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自身创造的、长期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理念,它是企业固有的,并不随员工的变化而变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把员工塑造成“企业人”①。要把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塑造成一个“企业人”,必须经历一番用优秀的同一文化内化员工思维模式的过程,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企业的文化力,营造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总之无论是在职员工,还是新进入公司的员工,都会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2、人本管理的对象是“标准员工”②

员工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有时候感觉企业很温暖,确实是“人本管理”;有时候又感到企业很冷酷,但所有的时候,老板都在宣传“人本管理”的理念,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就是“人本管理”中的“人”并不是指所有员工,而只是指“标准员工”。标准员工是老板心目中的理想员工和现实管理中的骨干员工,但是这个概念是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老板必然一方面引进更加专业的员工,另一方面希望老员工不断成长。所以企业中,标准员工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你是企业的标准员工,明天可能就不是了,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企业讲究“人本管理”,是以标准员工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或是以“核心层和骨干层”为企业的根本,并没有说要以某一个具体的员工为根本。所以企业在宏观上强调“人本管理”和某一个人觉得没有受到满意的照顾,这两者并不矛盾。

只有少数的标准员工是满意的。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总监不满意、经理不满意、基层员工也不满意,而正是这些不满意,才使得所有的人努力,向老板要求的标准员工看齐,才能促使企业发展。

因此在企业里,要有这样的心态。我们都是员工,但可能不是标准员工,所以你可能不是公司的本,更不要以为是“以你为本”。安

心工作,并努力成为标准员工,不要抱怨“人本管理”,因为对于标准员工来说它是对的。

㈡、二者存在方式不同

1、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的。企业文化意味着一个企业价值观的导向,这种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属于管理范畴,是企业管理层次全面、综合或核心的体现,也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种较高的境界,也表明好的企业文化只有在企业发展到较高的层次阶段时才会有所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因,是企业整体效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不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

2、人本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

从人性出发来分析、考察人类社会中任何有组织的活动,就会发现人类社会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进行管理,这就是所谓的“人本管理”。

三、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相互渗透和影响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本身的一种执行力和凝聚力的推动,是企业的一种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效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而不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要探询一个企业的文化,只要了解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握其精髓。企业管理从“制度管理”转向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依靠人、尊重人、激发人,实践人本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从而人本管理能够保证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相结合,即做到“刚柔相济”,这就实现了企业文化独有的魅力。

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要想发展,靠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一点上来讲,企业靠的这种文化,也就是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因为企业文化是隐性的企业管理体制。我们说,企业靠管理、靠机制,靠的就是管理的一种深层次的人本管理。这种管理也就是企

业文化对企业本身的一种执行力和凝聚力推动,如何建立高效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构建一支高效能团队,塑造更加完美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的融合。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人本文化要求企业要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

建设企业人本文化,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制定长期的发展愿景和战略规划,使企业与员工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树立“企荣我荣,企兴我兴”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了他们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同时要正确地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引导员工增强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员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用文化约束自己的言行,用优异成绩维护团队形象,实现公司的良性管理。提升管理的科学性,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它与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是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关键在于建设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企业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经十年对4000家企业跟踪研究后提出来的,是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确立团队学习、自我超越的理念,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营造勃勃向上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氛围,帮助企业实现具有人力资源挖掘和再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在企业内部表现为摒弃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宣传什么等等,其价值观念是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活动来表达、来发展的,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和表达企业文化,再好的企业文化规划也是空中楼阁。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说过,世间人是第一个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任何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宝洁公司前董事长Mr.Dupree曾说:“如果你拿走我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这充分说明人的巨大创造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就像西艾弗爵士指出的那样:“从

根本上讲,无论什么形式的经济活动,都是人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实质, 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 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

四、结论

总之,企业文化在不同的企业中各不相同,需要演变成用人标准,用这一标准去筛选与淘汰人才,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企业管理的成败在于文化的变革,需要管理系统和人的同步提升,而文化的落地生根和管理的成功都离不开用人,将人本管理加以提炼,之后不断地去优化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促使企业文化逐步形成,管理最终将稳步走向提升。

注释:

①又称“组织内公民”——他们对企业有着很高的忠诚度,把企业利益得失看得很重,很多时候甚至因此而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真正将企业的文化用来影响自己的工作甚至生活,将企业的价值观作为评判自己行为的主要标准。②摘自《人性管理》,曾仕强,东方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人性管理》,东方出版社,2006。

(2)郭梓林,《思想统治企业》,中国人民大学,2005。

(3)杲占强,《大道贵简--企业文化内圣外王之道》,2006。

第三篇:能本管理(精选)

能本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步走向对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管理,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西方经济学家与企业家提出“能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思想,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并广为运用。“能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以人的能力、智力为管理理念。其实质,就是建立一种“各尽其能”的运作机制。

21世纪已经来临,在新世纪的社会发展中,以信息、知识、智力为内容的新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以能为本的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管理领域而受到关注,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如美国摩托罗拉、福特等企业实施“能本管理”战略,每年拨款10多亿美元用于职工教育,加快提升企业员工技术与能力。在欧洲,许多大公司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出现“员工充电,老板出钱”的浪潮。西门子、拜耳等一些企业均加强了企业教育学院建设,实行员工带薪水上学并提供学杂费的鼓励措施。这些做法,使“能本管理”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大大推进了企业向新经济转变,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深入研究,深化改革、实行制度创新,以适应这一新的全球知识管理的挑战。

一、能本管理的涵义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传统的泰勒管理模式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具体零部件,把人当物来管理。而“能本管理”则认为企业不再单纯是一种经济组织,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能本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内容。这里的“能力”,其内在结构是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的。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对象)的能力。“能本管理”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企业“能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新动向,认识“能本管理”的新思想,对于企业提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与深远意义。我们不仅要确立“人本管理”思想,更为重要的是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升华。

二、“能本管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人才管理中的应用

以科技创新和集体创造力为核心的知识资源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中的另一种资本,有着原来资金资本无从替代的作用。科技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源于人的发明创造、传授推广和实际应用,没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知识资源也就不复存在,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管理好人才,使人才为企业所用,是企业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

首先,在招聘人才时,要把好入口关,组织选人用工应严格按照岗位的需求和人的才能进行,“任人唯贤”,努力杜绝根据人情关系随意安排人,拒绝“任人唯亲”和“因人设岗”,避免“近亲繁殖”“拉帮结派”,必须尽力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招聘者应当把眼光放到鉴别应聘人员的现实知识水平上,不论你是否有学历和职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学历不在高,有真才实学则灵。因此,企业招聘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就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对本企业各层次、各岗位、各工种的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创造能力、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考核测试方法,以此遴选出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人才进入企业后,就有施展其才华的“用武之地”,真正为本企业所用,为本企业服务。

其次,能本管理在用人机制上,要力戒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要根据德才兼备和政绩用人,把有能力有业绩的人推到重要的、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具体来说:

(一)要根据人的不同能力合理分工,对人力作巧妙安排和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二)应该敢于恰当合理使用“歪才”、“废才”和“犟才”,将其用到“地方”,用到“点上”;

(三)要大胆使用和提拔“新人”和年轻人。努力做到“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用”;

(四)给每个员工提供和创造合适的发挥其才能的舞台、机会和条件,敢于选拔选好出类拔萃、能独当一面的能人,以能人启动众人,以拔尖人才带动一切有才能的人;

(五)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

(六)企业可开放内部人才市场,让那些既有专长又雄心勃勃,不愿长期固守在一个岗位上富有创新精神、勇于自我拓展的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即企业内部的岗位,不论是管理层还是生产第一线,全部向员工开放,只要他们具有那个岗位技能、从业知识水平和上岗标准,就可以去竞争那个岗位,激励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开拓新业务,甚至可以创办子公司、新企业,获得成功后则给予不同凡响的重奖。

(七)企业应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量不断扩大,知识更新相当迅速,要保持本企业人才知识优势,就必须有计划地对本企业各类人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计划,明确方向,采取培训、挂职、轮岗等形式,进行职业培训,不断增加他们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总体素质。对那些在培训中积极接受新知识,并在工作中有创新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乃至职务的提升。此举既可使得益者看到自己在企业中有光明发展的空间,增强报效企业的主动性、责任感,又可带动和激励更多人自觉注重自身智力开发,发扬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企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由此而得以不断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由此而得以不断加固,企业的成功就大有希望了。总之,在用人制度上应做到选才不拘格,用人不求全,求才不嫌多,育才不惜金。要让有潜力的人能有所作为,有才能的人能各尽其才。

再次,如何从分配机制上激发人的才能是当今许多企业家思考的问题,能本管理在分配机制上,就是要建立以业绩能力考核为主的人才激励机制,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收入,拉开一定档次;在岗位安排上,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安排给那些最具实战能力的人;在奖惩上,实行各尽所能、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贡献大小实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奖励。

最后,能本管理在领导制度上,企业的最高决策层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和留住人才。这里所说的“企业最高决策层”是指现代企业中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们。在实际管理中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是有能绩且是重能绩、凭能绩进入的人;领导班子的结构组成要注重能力互补,年龄互补,知识互补和专业互补;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备统筹兼顾的筹划能力.多谋善断的决断能力.调兵遣将的组织能力.循循善诱的能力和正确交流的表述能力;领导班子成员作为管理主体,还应当必须具有管理的能力,其中包括对组织中的人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对事物和问题的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决策和解决;对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政策、发展措施的分析、选择、决策和实施,对组织内部人、财、物、信息等复杂要素的综合应对和把握能力;作为管理的组织领导核心,要有能力建立一种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正确发挥的机制,从而使班子领导成员能尽心尽责发挥其能力,使下属能各尽其能,凭能力在组织中立足。他们居于企业这座金字塔的顶端,为企业全体员工所瞩目,他们的行为举足轻重,都将给员工带来影响。因此,除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之外,还要加强自我修养、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自身形象、提高人格魅力。

第四篇:人本管理到能本管理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实践“人本管理”。然而,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人本管理理论中的人才概念,仅仅把有无较高的学历或职称,作为判断某个人是否为人才的标准。笔者在管理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能够把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的“能人”。事实上,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具体表现就是“人本管理”升华为“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升华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当时的管理学家认为,人是经济人(经济动物),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为享受物质生活而生存,只要满足了人对金钱和物质的需求,就能调动其积极性。这种管理理论的特点是重物轻人,把人当作工具,甚至当作机器的附属物来管理,要人去适应机器。泰勒管理模式就是“物本管理”的代表,它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而企业的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显然,泰勒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第二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不同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文化对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企业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组织,人也不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人本管理理论强调,对物的管理需要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确立了人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这一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的资本化。但该理论未能充分研究如何挖掘和激发人的创造力,因而未能对员工能力的培养及其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趋淡,而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关注程度则日益加强。作为人的最高需要之“自我实现”(即按照自身的兴趣、能力从工作中取得成就),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面对人类为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许多西方学者开始从人性和文化价值观上思考人的发展问题,期望通过“人的革命”来推动人的“自我实现”,以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把人塑造成既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又能在自我实现中得以升华的“能力人”。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包括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在内的人力资本,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重要的创新,就是要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员工创造能力的环境,推进以能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能本管理”思想的深远意义在于,不仅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财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智商、情商和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为此,企业必须把科技与人才放到突出位置,并重视人才的培训与再教育,营造能力至上的文化氛围。能力与投入:能本管理的两大要素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戴夫·乌里尔克认为“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对于期望用“能本管理”思想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企业来说,这一观点富有深刻的启示。

1、要素之一:能力水平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拥有高学历的员工,业绩并不理想;而学历不高的员工,其事业却非常成功。显然,把学历、资历和经验作为衡量员工能力的唯一标准,往往有失偏颇。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通过研究发现,采用“能力水平”(Competence)指标测定一个人在工作上是否成功,比用其他指标更为准确、有效。所谓“能力水平”是指员工是否具备实现企业战略所需要的能力。它往往能把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身上深层的潜质区分开来。譬如,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客户服务意识、成就欲等往往比销售技巧、业务知识更能真实地代表他的能力,而笼统地采用知识、经验等指标来判断其能力,则可能导致能力考核的失真。

2、要素之二:投入程度

在企业人力管理过程中,投入程度是衡量员工是否充分发挥了潜能,是否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说来,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着员工的投入程度: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企业向员工提供的资源或支持。

任何企业都会对员工有一定的要求(或下达工作任务),欲使下达的工作任务恰如其分,就必须根据战略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审查、调整以及重组,并借助职位分析手段和绩效管理系统,对员工每一阶段的工作提出合理的要求。

企业在对员工提出一定要求的同时,也应向员工提供一定的资源或支持,以帮助员工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企业提供给员工的资源或支持,不仅包括有形的工作设备和条件,还包括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以及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等。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向员工提供的资源或支持,共同构成了员工工作的方程式。在理想状态下,这个方程式刚好相等,员工可以积极地完成合理的工作任务。但在现实中,这个方程式往往处于失衡状态:要么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低,而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或支持过于充足,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导致人浮于事或无事生非等内耗;要么是对员工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而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或支持却不够,这种情况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不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要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必须使下达的工作任务与提供的资源或支持两方面保持相对的均衡。中国企业如何实践“能本管理”?

如何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人本管理”走向“能本管理”?笔者从中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和自身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中感悟,中国企业实践“能本管理”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能本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能本管理”并不排斥“人本管理”,恰恰相反,“能本管理”是对“人本管理”的升华和具体化。如果说“人本管理”思想主要是强调人力资本对于企业财富创造具有决定作用,那么“能本管理”思想则更强调人力资本创造财富所需要的能力要素,及其与其他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与方式。显然,后者比前者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且可将比较抽象的“人本”概念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能力指标去体现,对于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可操作性。从这种意义上说,“能本管理”就是在融合与发展“人本管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等,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2、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那种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也善于解决问题;不仅善于独立创造,而且也善于与组织内外其他人员合作;不仅善于获取和运用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善于对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局部或全面创新。管理者要抓住多种机会,利用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去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员工始终保持“创造性不满”的进取精神,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应该努力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把学习当作是工作的重要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新知;应该通过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来加强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合作,以便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创新热情,形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合力;应该通过岗前学习与在岗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送出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尽可能把每个员工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注重对员工能力的强化培训,它们的经验值得国内企业借鉴。日本丰田公司通过工作轮调的方式对员工强化培训。通过这种方式的培训,丰田不仅将一线岗位的员工培训成多功能作业员,同时也使一些资深的技术骨干把自己的所有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员工。对于各级管理人员,丰田采取5年一次的轮岗进行重点培养(每次轮换的幅度在5%左右),把管理人员塑造成胜任全面管理的多面手。从短期看,从轮岗到工作进入正常状态会有一个磨合过程,此间有可能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但从长期看,却能成倍提高劳动生产力。同时,经常而有序的轮岗制度,可对员工形成适当的压力,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其工作潜能和积极性,使整个企业保持生机勃勃的活力。在微软公司,新雇员一般是通过“试错法”来学习。在进公司的头几天,新员工被安排与经理们以及来自其他专业部门的高级人员见面,在听完有关开发周期的一个方向性简介后,开发经理即派给新员工一个单独的任务或者让新员工与专门小组一起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允许新员工犯错误,并由最好的专家来检查工作和纠正错误,鼓励和帮助新员工逐步通过“试错法”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对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特殊意义。企业管理层应探索将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进行有效的组合,促进员工积极提高和发挥其工作能力。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以下激励措施进行相机抉择或有效整合:

①目标激励。即通过建立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体系,激发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完成个人目标,从而体现个人价值及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目标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进取意识、奉献精神,并在目标体系运行中不断提出新的目标,推动员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②参与激励。即通过合理化建议、员工与各级管理层对话等民主管理方式,给员工某种参与制定计划和进行决策的机会,使其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使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员工对于组织的信任往往心存感激,因而会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绩效,不负组织的厚望。

③关怀激励。即企业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员工的体贴与关怀,使其工作和生活困难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员工深感组织关怀的温暖,就会把企业当作大家庭,把企业当作自己为之奋斗的归属。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正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企业仅靠职位的升迁、薪资的增加来激发员工的潜能,其效能是微弱的。因此,为每位员工提供成才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是不可忽视的人性化激励机制。

④认同激励。大多数人在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后,需要得到同事、家庭和社会的承认,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场合,以祝贺、表彰、认可、示意等形式承认员工所获得的成就,从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积极性。⑤ 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现代企业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它对有能力并取得业绩的员工给予可折算为一定价值量货币的物质回报。物质奖励可以是奖金(品),也可以是期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激励方式通常效果显著,但如果唯此独尊,也可能使激励机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4、营造适于人才潜能发挥的环境和企业文化

良好的成才环境是人才潜能发挥的润滑剂。企业要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理解、团结互助、和睦友爱、协调沟通、宽容谦让、取长补短的和谐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员工都能心情舒畅、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成规积极创新。

要提高和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就要适度地授权,给每个员工一定的自由创造空间,让他们在不违背基本经营原则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工作,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犯错。这种宽松的环境不仅不会让员工放任自流,反而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自信心、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灵魂,既然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本(或要素),自然就应该着力营造以“能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这种企业文化必须让全体员工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既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又能使自身在物质和精神上得以全面升华。

第五篇:人本企业文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人本管理是指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以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以合理满足企业全体人员正当需要为出发点,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并进而实现组织内全体人员全面的发展,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本文就对人本管理的认识、实现途径和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人本管理的认识

(一)人本管理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 从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门管理科学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对应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从表面看似乎是科学发展的逻辑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客观社会历史对管理科学与实践的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广泛运用且产生积极的效果,是由现代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由主要领先自然物质资源转移到主要领先人力资源,即由物本型经济转变成人本型经济;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使平等、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人的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平等地对待员工不仅是管理者的一种人道行为,而且还是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种必要条件,一种内在要求,并且这些这些要求已部分转为社会意志,有些已成为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合理地满足企业全体人员的正当人性需求是人本管理的本质要求 这一本质要求不仅指公司要尊重普通员工,满足他们的生存、安全、社交、自我实现等需求,同时也要求普通员工尊重领导层(或高阶层员工),尊重投资者和公司的各种需求。当然,不能无条件地满足那些不正当的需求或企业无法予以满足的要求。

(三)人本管理不能只注重行政职能而忽视战略职能 从行政职能的角度上看,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工作。如,招聘和培训员工、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考勤管理、文体活动组织、人事档案管理等;从战略职能的角度上看,人本管理的理念之一是将企业中的员工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人本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职权,使之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常规工作包括进行改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参与提供业务信息、制订人才保留计划等。

(四)人本管理与人事管理相比存在不少创新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传统人事管理发展而来的,但它突破了人事管理的界限,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人本管理观念更新。它对员工的假设由原来的“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文化人”,由原来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转变为有价值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部门也由原来的行政事务部门转变为生产效益部门。二是人本管理目标更明确。人事管理主要考虑组织的实现,而人本管理既要考虑组织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人本管理内容更丰富。它从原来单纯的“进、管、出”职能上升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保持、利用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的管理”。四是人本管理方法更科学。它由原来被动型的管理转变为主动型的开发,由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二、加强人本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意义。一个企业,衡量它的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企业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营造人才竞争向上的氛围和环境,树立公开竞争、优胜劣汰、无功就是过的新观念,激励大家比才能、比贡献,人人为企业出力献策。加强人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性的管理工作,也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举措。

(二)努力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的素质 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企业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承担着创造决策的职责,承担着经济创新的角色,承担着科学管理的职能,承担着资源配置的责任。实践证明,企业的好环和企业领导者素质的优劣有关。西方经济理论更是强调企业家才能在四在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坚持人本管理观念,首要的是解决企业领导者素质提高的问题。作为企业领导者,首先要能在众多的信息中梳理出重要的部分进行科学决策;必须要善于与人交往,传递信息;必须有很好的运营机制和长远打算;必须非常重视人才,要从实际出发,要把人本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经营过程的始终,带领广大员工积极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也将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建立有利于用好现有人才的动力机制 企业要发展,就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就要新生人才、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此,1、要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从经营角度来说,“物质动力”即物质的刺激力,包括工资、福利待遇等,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物质需求的动力作用。同时,“精神动力”也是一种激励因素,包括个人对工作的兴趣、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受到他人的尊重等。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物质动力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片面强调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最终也会失去基础。

2、确实建立“按贡献大小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企业必须认真改变现有的一些不科学的分配制度,使用权个人的经济收入与其贡献挂钩,特别是对那些作用突出、岗位重要、贡献大的人才应该加大其收分配的力度。

3、推选积极成功的企业文化,激发人才的向心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的健康生存和长足发展,最终也会提高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员工的收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4、要建立人才脱颖而出并根据不同人才特点采用不同使用方法的制度。“人无完人”,对待人才也要用“宽容”二字来看待。要学会使用人才,用人不能拘泥于“自己人”,同时,要克服“马太效应”。不能只局限于目前现成的人才状况,还要发现使用潜在人才。

(四)重视人本管理的创新

1、树立“知识管理”思想,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创新。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产生、传递以及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任何组织要想通过占有人力资源来占有知识,从而获取知识创新成果已不可能。相比之下,对知识的创新、获取与经营,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关键。这样,人力资源中的一部份——知识型员工就成了企业关注的重心,对国际上已有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对企业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企业人本管理就应树立“知识管理”的思想,突出人本管理的知识意识、共享意识和效益意识。

2、建立权变型组织,体现人本管理组织的创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组织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建立何种形式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利润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能获得更多创新利润的组织应该是那种对知识创新、传递速度很快而成本与风险又低的组织。然而,由于企业产品类型、生产特征以及规模不同,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组织形式也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都应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自身成为一个有利于全体员工不断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确切地说,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组织应该是一个权变型组织。

3、实施个性化管理,体现人本管理方法的创新。虽然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本管理的重心,但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创新成果的占有,还需要全体员工密切配合,即需要团队精神来实现。如何才能达到既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又发挥团队整体作用呢?现行的团他同一管理模式,可能激励部分普通员工,但同时还会打击另一部分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因而最终难以发挥团队整体作用。而建立共同愿望,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求的各类员工依据他们在企业内的不同作用进行个性化管理(比如对不同员工实行不同的招聘方式,不同的薪酬激励制度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从而促进员工对知创新成果占有的需求。

4、选择契约化的雇用方式,体现人本管理手段的创新。契约化雇用方式是一种依据法律来管理的方式,不同于现在的行政雇用方式,它通过契约来界定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界定双方所拥有的知识范围,解决知识型员工难以监督的弊端,使知识资本的归属问题合法化。

三、加强人本管理对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在一百多年前,那时马克思就远见卓识提出科学也是生产力。今天,当代工业经济向知识信息经济转变,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为主导转变。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营管理作为复杂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其创造的价值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个兴企,一人亡企”的例子,这些都说明人才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有了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就能创造微软这样一个全球性企业的知名品牌。肋了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家,就有了“海尔”这艘航空母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人微言轻知识的载体,其作用日益显著。在烟草行业,在造就各类专门人才的基础上,要把造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当作当务之急。只有企业家人才库存丰沛了,才能有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做好劳动力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必须按照劳动力市场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考核和就业制度。人才的社会评价,包括录用、待遇、升迁等的依据、标准和方法,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导向功能。烟草行业已初步制定岗位分类,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岗位需要来选聘人员,有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行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双证制”作为求职、上岗的凭证。录取员工需要经过上岗前培训和一定时期的试用期,升迁应建立在良好的人员测评、考核制度基础之上。一个公正、客观的人员升迁安排和计划,是微观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人员升迁,应充分体现贡献、能力、道德优先的原则。

(三)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必须要用制度来保证。这要求我们在干部使用上必须“选贤任能”。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作为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坚持用好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贤任能,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要继续完善民主推荐、评议、公示制度,走群众路线。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各个方面在内的评价标准。三是要建立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变“相马”为“赛马”,创造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五是要建立教育和监督机制,克服重选拔任用、轻监督管理的倾向。

(四)深化收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马克思提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的原理,“价值财富”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的凝结,一切生产劳动(包括科技工作、管理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脑力劳动是倍加的体力劳动,智力、知识在创造价值中比例越来越大。我们在深化收分配制度改革时,也要与时俱进,研究制定科学技术和管理劳动参与分配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总之,在烟草行业人本管理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前提,狠抓落实、建立机制是保证,进一步深化收分配机制改革则为人力资本的有效管理提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回报最好的投资,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在开发和管理上下工夫、作文章,更好地为烟草经济建设服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