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申请专利”激发创新意识

语言教育2005-12-20 11:50:45未知

何为“申请专利”?即数学课堂中那些规律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放手让学生总结规律,哪位同学总结出一条规律,些规律便命名为“某某同学的专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增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在归纳计算方法时“申请专利”。例:一台饲料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这是一道教学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例题。教师先通过幻灯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推算,当推算出1/2*3/4=1*3/2*4=3/8吨时,让学生观察分析后“申请专利”——归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便有学生提出,分数乘分数=分子*分子/分母*分母,此方法由学生自己的语言得出,比书中的文字叙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与他子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更形象,更直观,更具有操作性,也更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文字叙述的理解和记忆。

2、在归纳运算规律时;申请专利“。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教师出示一组数让学生计算后得出”

186+314=314+186

30+50=50+30

124+235=235+124

然后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些具体材料的基础上“申请专利”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分数、比、比例等的基本性质都可以给创造‘申请专利“的机会。

3、在归纳基本数量时“申请专利“。在教学常用百分率的含义时,经常碰到有学生弄不清谁和谁比,如缺勤率理解为缺勤为人数和出勤人数的比。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环节,先出示同种常见百分率含义:

成活率=成活棵数/植树总棵数*100%

出勤率=出勤人数/总人数*100%

出米率=米的重量/稻谷总重量*100%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基础上探寻规律,来“申请专利”。一学生得出:什么率=什么数/总数*100%这一规律性的数量关系,简洁明了,帮助其他学生理解了百分率的含义。

4、在归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时“申请专利”。例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发之几”这类应用题时先示一级材料:六年级有男生20人,女生25人,(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3)的百分之几?(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然后提出:这四个问题分别谁是单位“1”?谁和谁比?数量关系怎么列?根据回答板书成:

(1)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2)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3)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比=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4)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比=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接着让学生观察板书“申请专利”——归纳“求一个数量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此时,一位中小等学生居然得出“就是谁÷谁,后面一个谁是单位“1”。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便将此解方法命名为这位同学的“专利”,使这位同学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5、在归纳概念时“申请专利”。以教学“互位数”为例,先提供感性材料,建立正确的表象。出示四组数:

(1)    3和5

(2)    5和8

(3)    8和9

(4)    1和12

要求写出每人数的约数,再写出每组数的公约数。然后引导学生对上述实例进行认真观察、分析、比较和综合,认识到第一组两个都是质数,第二组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第三组两个都是合数,第四组是1和其它一个自然数,但它们却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组的两个数公约数只有1,此时启发学生根据四组数的共同特征,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申请专利”——概括“互位数”的意义,一个同学说不全面,其他同学补充全完整,此专利便为两个或几个的共享“专利”

6、在求异中“申请专利”。在义教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把2/11的分子加上4,分母就加上多少才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解题 时,本人引导学生样想:分子2+4=6是原数2的3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原分母11也应乘3得33,所以分母应加上33-11=22板书成:此时,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分子加上4,4是2的2倍,分母也应加上11的2倍得22,板书成:这位同学的求异思维立即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其他同学纷纷举例来验证这位同学想法的合理性,想探个明白。

最后教师引导抽象得出:b/a=(b+b*n)/(a+a*n)至此,全班同学都心悦诚服地批准此规律为这位同学的“专利”,并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

通过实践,本人体会到让学生在课堂中“申请专利”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其一,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人事学习和思考”,兴趣是培养会像磁铁哪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驱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探究、创新。显然,举是增减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通过“申请”专利以学生的学习命名,能极度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养成喜欢寻找规律,探究规律,以找出规律的乐趣的习惯,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魁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其二,让学生“申请专利”,坚持了启发性教学,将学生推向课堂教堂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并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三,让学生“申请专利”前,教师总要展示一些典型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实,这展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再现。现在,让学生沿着前人的足迹,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求知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