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 感言 感悟
感受 感言 感悟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祝福青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课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中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的第三框内容。本框内容包括“青春的幸福”和“寄语青春”两部分,在前面已经对青春的内涵全面把握的前提下,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验青春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珍惜青春、热爱青春之情,是对整课的升华。
【学情分析】现在的初中生尽管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富足,但往往因为年龄和学业的压力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没有深刻的认识,对青春缺乏一种渴望的热情。因此,有必要科学引导学生体味和感受青春的幸福,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抱青春、积极有为,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引领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自己拥有的青春幸福,热爱和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
能力目标: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知识目标:理解青春有苦也有乐,树立“青春当有为”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青春的绚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青春可以而且应该“有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初步具有乐观豁达、主动争取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活动探究法。学法:情感体验法、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组本校学生参加校运会、合唱比赛和远足的照片,并配以背景音乐《小小少年》突出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
学生:观看照片,体味青春的魅力、青春的欢乐、青春的激情。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环节二:合作学习,互动交流
活动1:青春感受之烦恼篇
教师提问:同学们身上有青春的激情和魅力,是否也有歌曲中小小少年的烦恼呢?接下来我就做你们的大朋友,听你们倾诉心中的烦恼。
学生活动:谈自己的烦恼体验。他们可能会回答到学习压力、青春期身体发育、父母管束太多等方面的烦恼。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我们会有很多苦恼,但这是一种甜蜜的烦恼,是人生的重要体验。
设计意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辩证地认识青春的烦恼,先抑后扬,为下文青春幸福奠定基础。
活动2:青春感悟之幸福篇
设问: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如果你因为爸妈关心而烦恼,因为自己外形不完美而苦恼,那么跟接下来的这两位主人公相比,你是不是幸福很多呢?
同时教师出示刘伟、孟佩杰的名言,播放相关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回答:
(1)孟佩杰、刘伟的青春幸福体现在哪里?
(2)与他们相比你觉得你的青春幸福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认识到青春的幸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青春的幸福是……
设计意图: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通过触动心灵的人物故事和问题设置,使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青春有烦恼,但更多的是幸福,进而体味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在榜样力量的感染下进一步体会青春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
活动3:青春感言之祝福篇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青春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取青春树上描绘青春的词语,写一句青春祝福语送给自己或同学,并邀请部分同学分享青春祝福。
学生活动:写青春祝福语,分享青春祝福,并说出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词语。
教师总结引导、升华主题――青春是梦想、是激情、是创造,激发学生热爱青春、珍惜青春,用青春写明天。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使学生明白他们撰写的青春寄语也许还不太成熟,却是他们可贵的人生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人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环节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以《放飞青春的心愿》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活动巩固教学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珍惜、热爱青春的情感;采用要点式板书,比较直观、系统,方便学生理解。
【总体设计思路】
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青春的幸福,再通过活动祝福青春,引导学生全面把握青春的内涵,深入思考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也是对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主人教育主题的贯彻。
第二篇:感受创新,阅读感悟
感受创新,阅读感悟
有一名初中女学生,在一次考试中不小心将铅笔芯弄断,耽误了测验时间,影响了成绩。于是,她就想制造一种不断芯、可装很多笔芯的铅笔。经过多次研究试验,她设计出“自动铅笔多芯器”,并且将图纸、模型和专利申请书寄送到国家专利局。经过审查验证,“自动铅笔多芯器”完全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的要求。于是,她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①该同学设计“自动铅笔多芯器”的构想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阅读材料,感悟到生活中需要创新,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要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师生总结: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明者、创新者,创新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我们都有创新的潜能。那么,我们应怎样搭起创新的桥梁,从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呢? (2)领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
①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将搜集到的反映创新的事例和故事进行交流,并尝试说出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初步领悟寻求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
②故事引导,共同探究
故事一:相传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扭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多次观察和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干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故事二: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问题。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诧,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决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边开发边学习新的知识,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 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故事三: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人们亲眼见到了长在“树”上的西瓜,这就是当地一些瓜农今年推广的“吊蔓西瓜”。吊蔓西瓜栽培技术是由邯邰镇小流村的老瓜农刘三锁首创发明的。在长期的种瓜实践中,刘三锁发现用传统地蔓方法种植的西瓜不仅瓜形不好,而且瓜的质量也差。于是,他设想如果西瓜长在空中肯定要好得多。他开始试验给西瓜搭架,让瓜蔓顺着木杆向上爬,使西瓜吊在空中生长,当地村民称之为“西瓜树”。结果令人喜出望外,西瓜上“树”后由于上下四面见光透气,产量提高了近3倍,成熟期提前了5至8天,而且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许多,深受欢迎。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故事,共同探究,进一步领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
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①孙膑是怎样使鬼谷子满意“木柴无烟,百担有余”的7 ②比尔•盖茨退学反而成功了,是不是说明知识对激发创新的潜能没有多大作用? ③“树上结西瓜”是怎样成为现实的? ④这些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注意事项: ①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每一个故事的作用。
②利用好第二个故事,针对学生的疑惑,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究知识积累对激发创新潜能的重大作用。
③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能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④师生总结:
①创新二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②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三篇:感受生活感悟数学
感受生活感悟数学
【摘 要】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就更离不开实践生活。数学学习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要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活;感知;质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学的内容仅限于教材,教学目标最终指向于考试,导致许多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儿童的心理需求、认知特点置若罔闻,与儿童生活相却甚远。所以,很多儿童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信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让数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在此,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认识数学,从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如在“元、角、分的认识”教学中,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用具的价格,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模拟购物,并相互交流购物过程。在练习时,我还创设出“一个小熊8元,一个洋娃娃5元,一架飞机11元,一个变形金刚9元,一辆小汽车7元,如果你有20元钱,你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钱?”的情境,引导儿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算的?要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很快算出。这样儿童不仅获得了准确、清晰的“元、角、分”概念,而且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也得到了巩固。又如让学生感悟基数、序数时,选择喜欢的足球运动,看队员身上的衣服标号;教学“0的认识”时,引入学生喜欢的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出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0”来表示;教学“轻重”时,把学生带入活动场地,让学生亲自坐上跷跷板,感受轻、重在生活中的体现等。儿童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质疑――数学问题产生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把一个概念、规律的产生,一个问题的提出,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建立在儿童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他们才会感到亲切、易懂、自然。我们要立足于教学大纲,却不拘泥于教材,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如,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些食品(有水果、蔬菜、饮料等),请你帮妈妈分一分,并放在相应的地方。于是学生要先调查,看看自己家冰箱里放什么物品,食品柜放什么物品……再尝试分一分,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分类”知识,而且达到了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再如,在“10的加减法”教学中,我事先准备了10个小球和一个纸箱,并在离纸箱处一米远的地方划了一条投球线,在课堂上进行了“看谁投得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兴趣盎然,都想试一试。我每请一个学生上台投球后,便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他说说纸箱内有几个小球,纸箱外有几个小球,几和几组成10……这样,儿童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10的加减法,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并得到交流,由此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数学回归于生活
数学起源于生活,学生学好数学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我们应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应用能力,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如学习“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将家里的家禽或餐具等进行统计,并制出简单的统计图表;如学习“认识图形”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如学习“分类”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房或卧室进行整理等等。这样,由于把学生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学习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用于实践,学生就会兴趣倍增。
第四篇:感受亲情,感悟母爱
课题:感受亲情,感悟母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回忆往事,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能力目标:熟练运用“用一件小事表达人物特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学会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体现人
物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练运用“用一件小事表达人物特点”的写法。
2.难点:学会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准备:文章片段,视频,歌曲。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 1.讲述关于母爱的故事:
2.过渡:从动物的爱过渡到人类的爱。 3.出示课题:感受亲情,感悟母爱 4.出示关于母亲和孩子的照片,引起共鸣。
(二)提供情景,打开思路 1.播放视频,
思考问题:视频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环节或哪个画面? 2.交流归纳:
3.师总结:母亲为我们做的也许都是平凡的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相信天底下的母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母亲也和视频中的母亲一样无私地深爱着我们。
4.说一说: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和妈妈之间的小事。 (让学生小组交流,保证大多数学生有一个可以写出作文的事例。先让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事例,教师不急于指导,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事。) 5出示爱的小事:
(1)我发现,我喜欢吃的东西,妈妈都说不喜欢,后来才知道她是为了让给我吃。
(2)每次妈妈骂我或打我之后,很快就心软,来安慰我。 (3)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带我去打针,给我买药,煲汤„„ (4)妈妈默默地帮我收拾房间。
(5)妈妈给我买新衣服和鞋子,却舍不得给自己也买一件。 5过渡:母亲为我们做的也许都是平凡的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中包含着浓浓的母爱。如果要把生活里的小事描写出来,又该如何落笔呢?
(三)范文引路,体会写法。 1回忆课文《秋天的怀念》第二段 2出示范文,学生齐读。 3发现并学习范文里的表现手法。 4师总结:我们从范文可以看到,作者在文中所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从一件件的日常小事来表现母爱,但并不是所有的日常小事都可以拿来写,那要怎么选取材料呢?
(1) 挑选有意义的事情进行描写,切合主题。 (2) 交代清楚当时的情况,写出真实感受。 (3) 注重细节描写,突出表现母爱。
(四)描写细节,表现亲情。
1小练笔:选择一两件最能表现母爱的具体事例,当堂写作(10分钟) 2学生自评或互评。
3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基本学会了对于细节的描写,记住,细节是最容易传达情感、最容易打动读者的,一个精彩的细节会使文章满篇生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样的细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总结。
(五)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希望同学们从感受母爱开始,去感受生活里方方面面的爱;从感恩母亲开始,去感恩我们身边的人,感恩生活。 2作业:
(1)在生活中多理解母亲,关心母亲,热爱母亲。 (2)用心观察,用心感受母亲对你爱。 (3)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3播放歌曲《妈妈的吻》结束课程。
第五篇:青春感悟人生感言
成长的过程,也许是一种破茧成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着来自各方面的历练。它会让你筋疲力尽,它会折磨你的心智与情感,让你的情绪大起大落,甚至有时痛彻心扉,达到近乎绝望的地步。
当你经过极大的努力后,不能改变外界的时候,你去改变你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最后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坦荡,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当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后,外界就很难改变你什么。
自强不息身放健,一定要有这种精神。学会忠于自己的人生,忠于自己的信仰。错纵浮躁的社会生活环境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一切。容易接受,又容易放弃。接受的快,放弃的也快。难以接受时间的洗礼与考验。我们难以抵挡潮流的冲击,难以抵挡种种的诱惑。在这当中,使得我们容易放弃自己所信奉的,更不会去深思,去努力珍惜值得珍惜的。自强不息,保持自我,努力去坚持自己应该坚持的和值得坚持的。没有一个人愿意苦一辈子,包括我,但总要苦一阵子。谁不想坐在星巴克喝咖啡,谁不想来着凯迪拉克周游世界,谁不想让自己爱的人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谁不想……相信未来,去执着的相信未来,成长这一过程,虽然充满痛苦,但痛苦的同时,我们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