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乡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进展情况总结汇报

工作总结2022-11-07 15:35:07未知

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汇报

一、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

全乡有五个行政村,全乡共有××户贫困户××人。××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年已经退出省级贫困村。

2020年,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示范引领”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持续推进全面脱贫工作做了许多工作,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截止目前,全乡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全乡xx户以上自然村都已通硬化水泥路;农户入户路硬化达到100%以上。全乡饮水点水质全部达标,实现100%农户住房安全。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100%以上农户有水冲式卫生厕所。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及村医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文化扶贫措施丰富,精神面貌向上向好。

二、乡村振兴工作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了许多工作。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为了乡村振兴工作上新台阶,汇聚各方力量,争资争项,在专项资金的引导下,确保本级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集中投向美丽乡村建设,为资金投入提供了保障,但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一是蔬菜产业发展方面。投入资金扶优做强蔬菜产业,率先建成了xxx亩××村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实现××大棚蔬菜从“无”到“有”到“优”的转变。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成为了农业产业扶贫基地。今年来投入xxx万元,用于蔬菜基地的日常建设。投入xx余万元征地补偿费,组成××蔬菜基地租地工作组进行租地,打造我乡的另一个基地。但产业发展的利益转化率不够高,产业链不够长,示范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接下来,我乡将着眼做大做强蔬菜、瓜果等产业,全面推进产业振兴计划、做优做大品牌,推动产业链的延伸,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二是农田水利项目方面。2019年特大洪灾,对我乡农业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财政下拨xx万元农业救灾款,用于补助灾后农业生产,结合我乡投入的灾后重建各项投入,帮助恢复了农业生产。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设施标准实施,虽然在实施实施过程中,因规划设计和实际情况不符合、资金缺口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进度,但我乡也已确保了资金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期完成,但农田设施建设的回报率不高,规划设计的成果改变了原来自然形成的合理布局,与相关农业产业结合程度不高,导致实施效果不明显,导致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投入资金另外建设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基础设施。如××水圳灌溉污水问题,没有合适的项目落地,导致生产用水紧张的问题仍然存在。三是建设新村示范点方面。我乡积极谋划,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集中连片新村,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完成xx村××新村、××新村,××村中徐、××村井头小组的整治规划,××村村委会大楼及××村桃树垅建设点正在建设中。其中××新村、××新村在全县“三看三比”流动现场会上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分别获全县第三、第一的好成绩。四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为了乡村面貌改观,投入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点多面广、工作反复性大,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卫生整治,但由于群众内生动力不强,村民不太关心,各级监管职责不清等问题,很难形成长效化监管机制。今年以来,财政共拨付了xxx万元,我乡共投入xxx万元,整体整治资金缺口很大。五是农业生产等方面。五是早稻、油菜生产种植方面。我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农业生产工作落实,圆满完成早稻种植任务,此项工作在全市排名名列前茅。但在种植过程中,包括持续推进油菜种植过程中,将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种粮效益,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保障作用,做好技术指导和提高产出回报。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脱贫后,需要积极与乡村振兴衔接,协调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较少。虽然各级财政支农收入有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历史欠账多,人多地广,导致投入总量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相对于工业投入则要少得多。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财政配套资金不足时,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也较多,成为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2、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低。由于对应项目的各部门只管与本部门有关的部分,导致同一个项目互不衔接,下达资金重复交叉,缺乏整合。相关支农投入重点不突出,有的按照资金总额平均分配到村级,雨露均沾,导致部分资金投入很分散,达不到预期效果,村民得不到实惠。

3、支农项目与农村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上级制定项目计划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比如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勘察、规划编制,都由设计单位完成,乡镇并不是实际业主单位,由于设计单位对乡镇的实际自然情况不了解,导致规划设计内容比较雷同,不符合实际,影响了农业产出效益。许多项目建设和支农资金使用,乡镇的自主权太少,导致有些项目建设水土不服,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

4、项目计划批复和资金治标不同步,资金到位环节多。在资金拨付上,资金到位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有时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付资金不符的现象,影响项目进度,常常出现跨年度实施,造成乡村财政压力大。

5、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指导实施不够。对支农资金缺乏同意管理,没有真正了解项目的进度、项目的管理决策以及项目真正的资金需求,因此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指导力度不够,造成管理和落实脱节,不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比如,如何指导乡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紫皮大蒜如何能够整合到财政支农资金去使用,项目要怎样才能投的准。环境卫生整治中缺口大,要怎么去寻找解决的措施。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子”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2、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心业链条。二是开展环境治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分担乡镇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整治经费支出。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年度计划,积极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3、整合资金,集中使用。在支农项目建设工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部门合力、资金合力。

4、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得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项目计划与资金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规范支农资金指导监管。完善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X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汇报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x委、x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x委新决策新部署,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按照“一三三”工作思路,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稳步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必须做好两者的有效衔接,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乡村全面振兴,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推动政策机制有效衔接

充分用好国家脱贫后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主体稳定,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用好脱贫攻坚的经验政策。选择一批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实际予以推广;对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教育医疗保障形成的好政策、好制度要延续下来,将临时性的政策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在于防止返贫,需要构建防止新的贫困发生的“防护堤”,完善脱贫群众定期回访制度,特别是要持续对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做好扶贫资产、项目的移交及后续管护工作。对脱贫攻坚中培育发展的产业和资产,要持续用力、发展壮大,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发挥作用。按照扶贫资产功能性质,做好经营性、公益性和到户类扶贫资产的核查登记工作,建立起资产管理、产业发展常态化工作机制,防止扶贫资产因疏于管理而流失、扶贫项目因无人管护而废弃。

推动帮扶模式加快转变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脱贫产业虽有一定发展基础,但仍需通过乡村振兴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步伐。从政府引领转向市场主导。扶贫产业多数是在政府引领推动下开展的,具有很强行政推动性,市场导向性弱。要推动从简单的产业帮扶模式转变为产业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造血”发展能力。扶贫产业、项目要适应市场趋势,对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把扶贫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兴旺。补上品质、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对发展前景好,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产业,要从单纯增产增收转向更加注重品质提升,注重技术扶持,提升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打造质量好、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要为扶贫产业补上“市场营销课”,对接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立长期稳定产品销路。对于在脱贫攻坚中培育形成的市场销路好、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要支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调整扶贫产业结构,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促进“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动扶贫产业长效且高质量发展,让脱困农户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推动人才支撑更加牢固

发挥好原有帮扶的人才力量,“扶上马、送一程”,推动形成群众苦干,干部苦抓,产业带头人、返乡人才带动发展的合力支撑。激发群众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积极树立和宣传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激发奋斗创造幸福的精神动力。要适时调整现有扶贫政策,逐步弱化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政策,形成有劳力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提升“两委”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要逐步转变第一书记、帮扶干部与属地镇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实现“外力”主导向“内力”引领的转变,让村“两委”成长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排头兵”。加强对乡村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育。注重培养本土的“田秀才”“土专家”,让他们成为有技能、有干劲、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产业带头人,就近服务农村、带动农民。支持返乡人才创新创业。坚持“内育”与“外引”相结合,探索建立灵活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大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振兴队伍。

推动乡村建设改善基础

做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规划是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因地因村制定乡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注重保持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并衔接好各专项规划,形成城乡融合、体现特色、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制定相对统一的建设标准,注重提升农房建设质量。逐步扩大基础设施覆盖面。要在脱贫攻坚阶段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重点解决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聚焦最突出和紧迫的制约性问题,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逐步扩大公共服务、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改善升级原有设施功能功效,加大农田水利设施修缮、改造、升级力度,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转变乡村建设工作着力点。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转变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城乡资源要素良性互动、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上来,逐步实现生态宜居目标。

调研报告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乡村振兴战略思路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础,做好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根据《XX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工作有关做法的通知》要求,我市高度重视,结合实际,认真梳理总结,现将主要做法及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工作是前提和基础。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XX市聚焦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着眼“六个精准”,着力从基础设施改善、产业融合发展、住房保障、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等方面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经过几年的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绝对贫困及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一)合理规划城乡布局

XX市摘帽出列后,结合不同条件下对XX市城镇发展结构的要求,XX市未来城镇的建设应以中部坝区城镇的建设作为核心,按照围绕坝区,带状组团化发展的模式进行。

XX市市域城镇的发展将按照“优先保护、集中发展、突出特色、强化预留”的空间布局方式,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形成“一轴、两心、两带、三城、三区、七镇”的带状组团化用地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即沿中部坝区走向形成的XX一体化经济发展主轴。是集交通、城镇建设、XX市大河景观廊道于一体的综合化发展走廊,是XX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核心地区。

两心:通过对XX市和XX坝区耕地的保护,形成展现XX市亚热带风光和田园景观的两大生态“绿心”。围绕绿心,建设山地城镇,形成XX市特色化的城镇建设模式。

两带:结合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沿边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依托XX市作为国家边境城市的时机,以边防、国防公路提升改造为基础,把XX海通道纳入全省重点边民通道建设,加强XX海与XX的联动,发展边民互市、生态养殖,探索XX开发的可能性,积极培育XX的沿边经济带,促进边疆繁荣稳定。以XX为重要节点,培育XX梁经济带。

三城:沿经济走廊形成XX市中心城区、XX、XX三个主要的发展城镇。是未来XX市城镇功能发挥,产业集中布局的主要城镇。

七镇:在XX市南部和北部山区,集中建设XX个乡镇,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服务广大的山区村寨。并强化XX海边境口岸城镇功能、XX山XX族民族旅游小镇以及XX区域性品牌旅游小镇的建设。

(二)要素配置不断完善

1.资金要素。围绕《XX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目标,为不断持续巩固XX市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巩固提升产业扶持,每年制定出台《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安排扶贫专项资金扶持全市所有有劳动能力及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得到农业产业扶持,实现全市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增收产业。

在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大背景下,对贫困村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投入的情况,针对XX市来说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太差,部分村组基本的人畜饮水、村内道路等近2年才得以解决,而部分村组由于原来投入资金有限或一次投入不足等原因影响建设质量的,也需要再投入;二是XX市地处边彊,交通及各方面信息相对闭塞,加之又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人才等原因,无法找到真正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突破口;三是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产业齐上阵;四是引进特殊人才或选优派强组队调查研究、出门学习求经,拿出一乡一规划,有重有轻,稳步推进。解决好产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贫困户,而产业发展急需的品质改良、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基础性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的问题。目前,XX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政策,上级确实给予了贫困县很大的自主权,但由于各级整合资金工作相关指导性意见、长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上级对整合工作的考评考核较多,市级因怕政策吃不透导致资金投向偏差,所以目前涉农整合资金基本上还未投入到品质改良、技术服务、市场体系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下一步希望中央、省级各部门多指导多培训,并进一步完善整合工作一系列配套措施,加大加强以上产业资金投入,并将其列入县级约束性目标任务。

2.人才要素。一是全面落实人才培引工程,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搭建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组织申报人才外引项目,鼓励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研发合作,储备XX市区域内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组织全市科技人员提交云南省科技特派员申报认定材料,全面做好“三区”人才引进及培训工作;二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农函大等一系列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充实基层科技工作力量;三是广泛开展科技知识宣传。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知识产权维权宣传活动,发放《乡村e站科普读本》、《趣味科普读本》、《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知识读本》、《农村科学养猪适用技术》、《咖啡高产栽培技术》、《反邪教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强化政策知识宣传,普及实用技术推广,积极营造科技服务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认真制定符合实际的科技扶贫方案,进一步明确科技扶贫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以技术指导、培训等方式支持XX市发展,为贫困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三)充分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减贫带贫作用

鼓励全市有发展条件、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脱贫增收产业和帮扶具体责任,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健全企业带贫益贫机制,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力争实现每个有劳动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大力推行“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模式,建立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稳定、紧密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与现有优势产业发展结合,采取“龙头企业给订单、农科部门教技术、合作社服务、大户帮带”的方法,把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入现有产业体系中;与运用金融扶贫政策相结合,政府推荐、贫困户申请、配风险金、银行授信,充分用足扶贫小额信贷和产业扶贫再贷款,既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又扶持龙头企业。确保需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贫困人口产业扶持全覆盖,使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为此,市人民政府专门印发了《2019年XX市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XX政办发﹝2019﹞XX号)和《脱贫攻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奖补办法(暂行)的通知》(XX政办发﹝2019﹞XX号)文件,预计到2020年底实现每个有劳动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X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

(四)基础设施更加夯实

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项目建设,坚持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的发展导向,全面统筹实施美丽宜居乡村项目XX个,总投资XXXX万元,建设完成村内道路硬化XX公里;实施“四位一体”美丽宜居乡村行动计划,着力改善农村道路、排水沟渠、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村庄美化亮化,建好管好“四好”农村路,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推进“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加快农村“厕所革命”,组织撰写了《XX市农业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XXXX-XXXX)(征求意见稿)有待上报市政府办和州农业农村局。厕所革命目标任务户厕XXXX座,目前完成户厕XXX座,公厕任务XX座,目前完成XX座。

(五)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制定发布了《XX市畜禽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规划》、完成《XX河一河一策》、《XX市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方案(XXXX-XXXX年)》《XX市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XX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等材料;通过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样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辐射带动全市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工作。从源头上控制了农残污染,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减少了农药带来的危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二是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好水、土、气污染治理“三大战役”。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和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根据市政府制定的《XX市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XX年XX市地区农业废弃物产业化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由农业农村局牵头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大焚烧秸秆违法行为执法力度,XXXX年上半年,由市督查室、市农业农村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及重点乡镇工作人员,对仍然露天焚烧秸秆、杂草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立案查处XX余起,极大地震慑了焚烧秸秆的行为。截止X月XX日,畜禽养殖户已拆除XX户,水产养殖户已放干XXX.X亩鱼塘。完成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XX.XX%,完成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XX.X%。同时要求各乡镇按时上报自然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单。制定了《XX市农药肥料包装废物及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上报市政府办,并将此征求意见稿下发至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进行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正式组织实施。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经过细致调研发现,经过几年脱贫攻坚,XX市已基本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改革问题。

一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操作细则、相关配套政策需进一步研究细化,“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还未充分发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

二是易地搬迁群众搬迁后,如何在搬迁地发展产业,原有土地、林地如何处置,如何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处于摸索探寻阶段;

三是农村产业建设用地受限明显,如XX镇XX村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已初具规模,当地群众想要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但因用地问题项目无法落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积极性。

(二)农业技术及人才和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近年来,XX市大力推进人才储备和高新技术引进,但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缺口仍较大。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大力推进,使现农村常住人口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历史原因造成的当地农村群众文化程度低让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十分困难,成为制约农业产业优质高效提升的一大因素。

(三)农业产业链断层问题。

在脱贫攻坚期,XX市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肉牛、生猪养殖,坚果、百香果、砂糖橘、土豆、甜脆玉米种植等已发展为大产业,但在农业产品深加工、农业物流等配套设施的发展、农业品牌打造等方面较为邂逅。同时,农产品检测没有统一标准,对外部主体依赖性过强,带来可持续性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以机制体制并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几年的合力攻坚,充分证明以群众为主体,以社会各界力量为依托,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以驻村工作队充实力量,上级党委政府高位推进,行业部门统一协调调度的脱贫攻坚机制体制,适应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能够积极推进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盘棋、一体化”式推进,将积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二)以农村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脱贫攻坚工作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群众“动起来”是关键,农村群众的整体性“动起来”,也将是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用好用活农村农村党员活动室及农村书屋、高质量开展农村技术培训、对村规民约进行适时修订、持续开展“五用宣讲”、树立农村致富先进等具体措施,激发农村群众内生动力,突出农村群众的主体地位,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三)因势利导,“精准”规划实施新一批整乡整村推进工程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乡村在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特色、自然生态景观等方面特色更加突出,表现出新的发展活力,如:XX镇在蚕桑、肉牛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壮大,以“桃花节”等为代表产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以XX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初现效益;城乡结合区农家乐愈加兴盛等等。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成果,结合地区发展新优势精准规划实施一批整乡整村工程,将有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四)以产业为根本实施地理标志品牌战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农村的发展追根究底离不开产业,产业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铁抓手”,同样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铁抓手”。经过脱贫攻坚期的发展壮大,XX市新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以四步走打造绿色、生态、健康的地理标志品牌战略为轴线发展农业产业,将大力促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一是充分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热点。通过政策鼓励、资金项目支持、技术帮扶等措施,深度激活、壮大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等农村发展热点,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从这些热点中产生一批优质的乡村企业。同时,以这些热点为着力点,优化产业劳力,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回流农村,引入新型农业科技技术,打破技术和人才壁垒,完成产业基础的升级调整和农村产业发展中单家独户的个体经营向合作经营目标的转变。二是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新型农村经济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生产标准,围绕支柱型农业产业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建立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打牢品牌基础。三是点线成面,逐步建立农业全产业链。在新型农村经济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精准实施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引导和促进农产品从生产到初加工,从初级加工到精加工,从精加工到形成品牌的升级,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逐步完成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四是以优质品牌为突破口,逐步树立地理标志品牌形象。优选X到X个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业产品品牌进行持续包装打造,同时确定为区域公用品牌。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依托上海市等大平台,积极寻找与盒马生鲜、拼多多等电商合作的机会,利用电商销售模式,打造出知名品牌形象,以点带面,带动区域产业的品牌价值提升,形成地理标志品牌,深植XX市绿色、生态、健康的地理标志品牌形象。

抓好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主要抓贫困户收入提高、生活小康的同时,还要认真谋划、实施“产业、生态、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工作,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朝着乡村振兴目标不断前进。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为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重要遵循。要正确处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落实,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一、深化一个共识:充分认识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有效衔接是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防线的内在要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仍会有部分易返贫户存在返贫风险,部分易致贫户存在发生贫困的可能。对于易返贫致贫人口来说,受身体素质、职业技能、家庭负担、发展环境、意外事件等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仍然较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是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返贫。有效衔接是做好低收入人口帮扶的迫切需要。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离富裕还有很长的距离,特别是农村低收入人口受到身体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制约,他们的收入增长和生活改善难以跟上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经济增长承压增大、区域发展走势分化的挑战,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加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是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增收和民生困难问题,把这项工作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切实帮扶低收入人口缩小同其他群体发展差距。有效衔接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贫困地区脱贫摘帽以后,许多地方仍然存在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特别是西部一些刚脱贫摘帽地区的发展水平滞后。同时,脱贫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时期以来将资源要素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重点用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许多其他想办、该办的事顾不过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是要推动脱贫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转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在乡村振兴中赶上来、不掉队,实现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

二、兜住一个底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要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一旦出现返贫和新致贫,及时纳入建档立卡,享受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实施精准帮扶。一是明确监测对象和范围。监测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主要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监测范围主要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

1.5

倍左右的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家庭。二是优化监测程序和方法。以县级为单位组织开展通过农户申报、乡村干部走访排查、相关行业部门筛查预警等途径,由县级扶贫部门确定监测对象,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三是落实帮扶措施。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其转移就业。统筹利用公益岗位,多渠道积极安置监测对象,鼓励监测对象参与农村项目建设。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鼓励各地创新帮扶手段,多渠道筹措社会帮扶资金,为监测对象购买保险,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强化产业支持、就业帮扶,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三、健全一套政策:切实抓好政策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有效衔接是重中之重。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一是落实好‚四不摘‛政策。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置

5

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要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结合财力实际,合理安排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二是抓好现有政策的衔接。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抓紧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适应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形势转变,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扶贫政策,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继续加强贫困户医疗保健、做好扶贫保障性政策与低保、五保政策的衔接,更大程度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三是完善常态化支持政策。抓好脱贫攻坚相关举措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衔接,把临时性帮扶政策转成常态化支持政策,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同时,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

四、壮大一批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提高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村服务业。积极开发农村多功能,挖掘农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价值功能,努力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农业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餐饮住宿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延长脱贫地区的产业链条,使农林牧渔等行业跨越‚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现‚接二连三‛,把依托脱贫地区资源禀赋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县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抓好产销衔接,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短板,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促进相关行业企业巩固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依托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以产业强实现农民富。三是抓好改革措施的衔接。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农村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农村改革,有效破除制度弊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通过以奖代补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提高脱贫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构建一个支撑: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一是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把提升脱贫人口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凡事不能大包大揽、代替包办,甚至替农户做决策,要充分尊重脱贫群众的主体地位。要做好脱贫群众的思想引领工作,让其真正自觉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来,真正成为有自觉有自信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二是建好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外引专业技术人才,内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为主渠道落实,通过权力下放、资源下沉、力量下行,让‚人才下得去‛‚基层接得住‛,赋予乡镇更多人事自主权。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探索将乡村不同群体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路径,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合作培训模式,整地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推动农村人才评价机制变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才能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四面八方的下乡人才留得安心,发展更有信心。推动资源、服务向乡镇下沉,优化人才创业就业环境,引导更多‚能人‛返乡干事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用就业带动人才。

六、完善一个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过程中要继续坚持和提高脱贫攻坚时的工作力度,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确保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一是建立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把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机制办法借鉴应用到乡村振兴上来。特别是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等政策衔接,推进领导体制、工作力量、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和考核督导的有效衔接,建立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二要构建‚大振兴‛格局。严格落实好联系单位带头扶贫转变为带头振兴的责任机制,发挥部门优势,组织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不断拓展社会参与乡村振兴领域,切实整合扶贫、民政、农业等对口资源,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衔接。坚持完善好东西部协作机制,调整优化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和干部人才选派交流力度,加强劳务协作、产业协作、消费协作。三是统筹帮扶力量。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好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落实各部门职责,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确保各项衔接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扎实推进机构队伍衔接,保持机构队伍总体稳定,调整优化机构职能,更好发挥一线帮扶队伍作用。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在乡村振兴初期应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