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5篇)

述职报告2022-11-09 08:15:02网络

第一篇:关于2021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

关于2021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报告范文

近年来,XX县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直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全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生态XX建设,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资源资产基本情况

根据XX县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x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xx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68%;园地面积xx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林地面积xx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99%;草地面积xx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5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xx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4%;交通运输用地面积xx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xx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6%;其它土地面积xx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2%。XX县矿产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53种,矿床(矿点)400多处,探明储量并列入省储量表的主要矿种有煤炭、铁矿、锰矿、金矿、磷矿、硅灰石、高岭土、玻璃用石英岩、膨润土、珍珠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用石料(凝灰岩)、建筑用白云岩、砖瓦用粘土、玄武岩、萤石、花岗岩17种,产地350处。

二、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

(一)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一是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写入近年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县委全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采取有针对性举措予以推进。二是强化制度建设。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2017—2019年,共出台12个有关生态环境方面文件,对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全社会发动、全领域治理。三是突出工作重点。突出大气污染治理,围绕扬尘污染、工业污染、燃煤锅炉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大力开展攻坚战;突出水污染治理,实施牤牛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突出土壤污染治理,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突出林业生态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大力实施生态廊道、村镇绿化、防沙治沙等林业生态工程,打造天然环保屏障。四是强化责任落实。坚决履行主体责任,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亲自督办中央环保督察和省市反馈的环保方面问题,全力补齐生态环境建设短板,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二)依法行政,严格遵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是严格遵守土地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耕地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切实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开展土地批、供、用和矿业权审批等各环节工作,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依法依规开展,未出现违规征地、违规供地和违规批准设立矿业权等行为。二是严格遵守森林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森林法》,重点整顿非法侵占林地行为,对全县矿山企业、农业及畜牧业项目和毁林开荒等占地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建立翔实档案,随时对占地变化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发现违法占地行为及时查处。三是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积极开展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执行双随机抽查工作,对50家企业进行双随机抽查,责令存在问题企业限期整改。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小型屠宰场点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膨润土企业治理、危化品企业检查等工作,严格督促企业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生产。

(三)主动作为,全力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一是强化耕地保护责任。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严格用地准入和矿业权设置。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状》,确保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严格落实。二是认真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有效控制水资源用水总量,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编制完成《XX县河长制实施方案》和“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确定各级河(段)长489人,设立河长制公示牌275个,严格落实河长责任。三是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加强木材采伐和经营加工、运输监管。严格审批征占林业用地手续,对违法占用林业用地行为进行依法查处。完善集体林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林业综合服务窗口,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和经营活动。加强外来有害生物检疫防范和防治力度,有力减少检疫性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造成侵害。制定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建立森林防火机制,确保无森林火灾发生。四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重点污染源企业日常监管监测,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试点建设工作以及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

(四)强化落实,顺利完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一是扎实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目前全县耕地保有量为xx公顷,基本农田面积xx公顷。2016年以来,共治理生产矿山9座,面积xx公顷,圆满完成了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同时,扎实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目前正在实施XX公园第2地点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3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017年以来,治理证外废弃毛堆、采坑500余亩。二是严格水资源管理。近年来,全社会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意识大为增强,用水总量得到控制。2017年全县水资源用水量xx万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达到4%以上,2018年,全县用水量xx万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达4%以上。三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2017年以来,全县森林、林木采伐量控制在年采伐限额之内。2017年,共完成造林xx万亩,封山育林xx万亩。2018年,共完成造林xx万亩,封山育林xx万亩。2019年截至目前,共完成造林xx万亩,封山育林xx万亩。四是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力推动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17年,完成10吨以上燃煤供暖锅炉提标改造10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700台;环境空气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天数达320天,县域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均有下降,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要求。2018年,淘汰建成区10吨以下锅炉62台;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2015年分别下降467.6吨、23.14吨、432.69吨、539.91吨。2019年,确定8台特种设备目录范围内的承压燃煤锅炉为淘汰重点任务;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2015年分别下降8.1%、10%、12%、10%。

(五)主动担当,扎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一是严厉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巡查力度,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工作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国土资源协管员制度,对9个一级巡查区域进行重点巡查。扎实开展多次涉地涉矿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全县用地、采矿行为,有效地遏制了土地矿业违法违规行为发生。2017、2018、2019年分别立案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36件、39件、32件。二是严厉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重拳出击,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2017、2018、2019年,县林业局林政稽查大队分别查处各类行政案件37起、30起、19起,形成了有力震慑,有效遏制了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强化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规违法行为。2017年,全县共清理环保违规建设项目68个;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对12家企业下达责令整改决定。2018年,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53件;严格日常环境监管,下达责改通知45份,核发排污许可证11家,责令停建并拆除水源地违建1家。2019年,对全县“散乱污”企业进行全面排查,采取“先停后治”原则,对工业园区11家陶瓷企业进行重点整治。

(六)严格程序,切实加强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项目监管。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重大项目,工程开工前,均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对项目施工实行全过程监督,严把工程质量关和工程竣工验收关。对于占用耕地的,严格按照《XX省人民政府关于征收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耕地闲置费的通知》要求,收取耕地开垦费。对于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要求,收取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同时,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方案》规定标准,对到期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用地单位严格征收土地复垦费。此外,严格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和《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办法》规定标准,对矿山企业征收采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使用费。

三、今后工作目标

尽管我们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全县人民期盼还有一定差距,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监控体系不健全、林地管理难度增加、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资源管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妥善化解供需矛盾,扎实做好土地规划修编,严厉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取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水资源考核和监控体系,加强水资源日常监管。依法加强林地管理,加大乡土树种造林力度,杜绝超范围使用林地、未批先建等行为。

(二)强化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围绕扬尘污染、工业污染、燃煤锅炉、加油站、黄标车、老旧车等重点领域和行业,深化大气污染专项治理。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水污染治理。不断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切实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加强重点污染源企业日常监管监测,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

(三)强化生态保护。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要求,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着力补齐农村环保短板,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廊道、村镇绿化、农田林网、防沙治沙等林业生态工程,推广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零散土地资源,见空绿化,广栽林木,确保高质量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第二篇:县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审计述职报告

县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审计述职报告

尊敬的局长,审计组各位领导:

我于201*年*月任**县副县长、代理县长,提名为县长候选人;201*年*月至今,担任**县县长。任职以来,我始终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自觉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努力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按照审计工作要求,我从两方面作述职: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守生态底线

自然资源是**的宝贵财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任职以来,我始终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先”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认真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力点。牢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始终把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办法》、《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问题整改实施方案》、《县级河(湖)长考核问责办法》、《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述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把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责任务分解到**个县直部门和**个乡镇(街道),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构建起“党委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土地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城镇扩容、工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耕地,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还不够完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现象偶有发生;水资源利用开发空间有限,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推广普及还有较大差距;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压力大,林业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林业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还有待加强。

第二,思想重视、认识到位,切实增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xxx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作为县委书记,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坚决落实。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主动扛起领导责任,对事关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的重大问题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明确分管同志责任,不负责就问责,不尽责就挪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严格督查考核。认真落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将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全县综合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充分发挥了考核“指挥棒”作用。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成果,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每年发放各类生态环保宣传单xxx多份,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社会氛围。

(一)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

全市各级政府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定期听取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深入调查研究,协调解决环保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积极引导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恢复与重建

淮北市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被列为国家级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市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统筹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制定了《淮北市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对塌陷区治理实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截止至目前,全市已治理塌陷区面积

13.06万亩,治理率达到54%,创造出具有淮北特色的五类塌陷区复垦模式,烈山区洪庄村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一等奖,洪庄村被国家环保总局推荐参加联合国环境署“全球500佳”和“地球卫士奖”评选;濉溪县刘桥镇被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授予“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区”称号。

(三)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

通过创建生态村工作,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百佳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7个。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合理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从而预防和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建成了杨洼湖、和村和寇湾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29.8万亩,认证优质安全农产品21个;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有3家企业,生产面积达4万亩;我市连续十五年荣获全省菜篮子工程评比第一名。

三是开展农业物质循环利用工作。

通过加大农膜回收和秸杆综合利用工作力度,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资源,同时还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全市现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

7000多口,年产沼气2200多万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气工作站4处。

(四)加强生态林业和城市绿化建设,全市绿化覆盖率逐步提高

一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促进非公林业的发展,大力实施绿色长廊、相山绿化、退耕还林、长防林建设和农田林网防护五大工程,建成了功能完备的生态林业网络体系。全市现有林地49.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7.6%,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5.5%。

二是加强新区绿化建设。

在相山新城区规划和建设中,决定实行先绿化后建设,努力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力争使城市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现在我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几项指标已超过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三是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投入巨资开发建设龙脊山森林公园、南湖湿地公园、引闸河水入化家湖等一批生态工程。今年化家湖的蓄水量达到了设计的1300多万立方米,水面达6000多亩,恢复和改善了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化家湖重现了青山碧水的生态景观。南湖湿地公园湿地面积约210公顷,初步形成了水生植物、鸟类、鱼类、两栖类、湿地兽类等完整生态系统,正式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同时还通过了国家矿山公园的评审。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假日休闲场所,凸显了城市文化个性和生态特色。

(五)建立完善领导工作机制,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

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李忠金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有关具体工作。开展生态市规划编制前期调研。对生态市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共列生态指标体系、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农业建设研究等20个专题,涉及18个部门和单位。目前,《淮北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完成待审批。完善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完成了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做好了迎接国家对淮北矿区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为生态市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建设生态淮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六)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固体废物得到较好综合利用

我市煤炭、电力行业每年产生固体废物约460万吨,全部被“吃干榨尽”。目前,全市建成煤矸石电厂6个,年利用煤矸石150万吨;建成煤矸石、粉煤灰砖厂4个,年利用粉煤灰、煤矸石56万吨;用于铺路年利用煤矸石、粉煤灰10万吨,不仅避免了固废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减少了生态破坏,还节约了大量的耕地,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七)严格依法管理环境,城市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由于《环境保护法》的宣传教育逐步深入,全社会的环境法制意识大为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查,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近年来,全市共否决重污染项目80多个,有效控制了新的重污染源的产生。

二是积极加快老污染源的治理。

“十五”期间,我市抢抓机遇,利用国家的一系列倾斜政策,积极实施环保“十五”计划,建成了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一批重大环保工程项目。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及中水回用项目全部完成后,每年可减少开采地下水2920万吨,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2197吨、氨氮1050吨。目前,我市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项目的开工率为100%,完工率为75%,完成投资率为54.8%,居于全省前列。

三是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我市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断规范工作程序,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提高环境保护投入的效率,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1.建立重点污染源巡查制度。对污染治理设施和关停企业加强督查,遏制了“十五小”抬头的趋势,保证了全市500多台(套)治污设施的高效运转。

2.加强对城区的环境监理。歌舞厅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饭店油烟污染是市民反映强烈的环境焦点、热点,我们对此组织进行了专项整治,消除了一批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协助各级人大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对违反环保法、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保证了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顺利实施。

4.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市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投诉十分重视,接到污染投诉,及时赶赴现场,妥善进行调解,消除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的隐患。年初以来,环保部门参加“行风热线”10次,接到来信、来电800余件次,接待群众来访150余起600余人次,受理污染纠纷案件45件。此外,市环保部门接到人大代表建议4件,政协提案9件,全部办结。

(八)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整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认真清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

对2000年以来新建的钢铁、水泥等项目进行了清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已投产的项目责令其立即停产整顿,完善环保设施。

二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清理。

1998~2004年期间,环保审批项目共136个,发现未执行环评或“三同时”制度的项目有5个,责令其限期补办了环保手续或完善“三同时”工程。

三是取缔关闭重污染小企业。

清理未按国家规定期限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共取缔关停小炼焦、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54家。

四是加大了对放射源、医疗危险废物的管理。

组织开展

“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检查涉源单位26家,共清查放射源221枚,其中在用的137枚,闲置废弃的84枚。年初,完成收贮闲置废弃放射源81枚,消除了发生放射性污染事故的隐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五是查处影响居民生活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

设立了24小时环境热线投诉电话,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加强联动,联合查处噪声扰民,有力地制止了各类噪音扰民现象。

六是对重点排污企业加强督查。

严查企业违法排污,对超标排污的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同时加倍征收超标排污费。

(九)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全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几年来,市政府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四五”普法规划,进行了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大力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后,全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掀起了一股环境宣传的热潮。期间,全市悬挂宣传横标256幅,出墙报、专栏、黑板报186期,张贴宣传画1200多张,印发各类宣传资料58500多份;38家单位的领导发表了闭路电视讲话;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竞赛34期次,参与人数超过7000人;22所中小学举行了主题班会活动,直接参与的学生达20000多人。我市的环境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市人民的环保意识大为提高,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型经济建设明显加快

目前,我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型经济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有2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活动,淮北热电厂通过清洁生产审计,2003年节约资金200多万元;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公司所属选煤厂的洗煤废水全部实现闭路循环,每年节约用水600多万吨,回收煤泥30多万吨,新增收益4000多万元;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每年节约地下水800多万吨,还减少了废水排放;淮北发电厂实施干式除尘、浓缩输灰,每年节约用水1000多万吨;长源(淮北)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清洁生产项目,计划投资7130万元;淮北市欣欣化工厂清洁生产项目,计划投资750万元。淮北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和淮北啤酒厂都在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努力提高原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为我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彻底改善环境质量状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防治的形势仍然严峻,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水环境问题突出。

我市境内无大型河流湖泊,地表水资源短缺,主要依靠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开采,已形成140多平方公里的漏斗;境外来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对我市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

(二)农村生态保护工作尚需加强。

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是规模化养殖业废物污染和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监察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缺口大。

煤矿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需要巨大的投入,伴随着我市煤炭业的快速发展,土地塌陷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塌陷区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等环保法律法规为手段,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环境质量这一主题,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

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态市建设。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以最小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的精神推进生态市建设。要创新工作思路,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要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调整和完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生态市建设。要尽快建立机构、制定规划,抓紧做好全面启动工作,确保生态建设各项工作有人管、有机构抓。

(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环保热点问题。

一是对城区浴池小锅炉烟尘污染进行集中整改,改为燃用无烟煤或型煤,待明年西气东输管道铺设到淮北后,全部改为燃气锅炉。二是加强对城区沿街商业铺面噪声污染的管理,减少商业噪声扰民。三是加大对饭店油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把安装油烟净化器工作向整个城区扩展。四是加强对夜间建筑施工噪声的巡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三)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结构,通过大力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努力把淮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和生态城市;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手段,逐步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严格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年底前,将关闭所有石灰法草类制浆生产线和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以及1万吨以下废纸制浆造纸企业。

(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

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努力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八大基地、一个中心”的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发展理念;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整合项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使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加大示范推广力度。选择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企业,选择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总结成熟经验和基本模式,积极进行推广,切实减少资源消耗,把污染物排放量消减下来。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重点组织生态设计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和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编制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举策略,切实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水污染物的产生;加快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对企业排污口的监管,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测装置,防止企业偷排、超标排污。

(六)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企业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污染治理;依托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投入,逐步提高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环保投入尽快达到环境污染防治的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确保环境保护投入稳步增长;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提高收费标准,确保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到位;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上,优先安排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自动监控中心和企业排污口在线监测等项目建设。

(七)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建立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

通过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解决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淮北市行政监察环境责任追究办法》,坚决追究环境案件中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加强环境监管,严格环保执法,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境外来水的监督监测,强化沱河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管理。再新建两座市界、省界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境外来水做到24小时无间断监督监测。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的关心支持,有上级环保部门的帮助指导和广大环保工作者的团结奋斗、扎实工作,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能够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县委办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汇报

县委办环境保护履职情况汇报

县整改办:

根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乐业县迎检工作方案》(乐办通〔2018〕34号)文件精神,我单位对照环境履职情况基本要求认真梳理并收集相关材料,现将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

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自2018年6月14日接到《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乐业县迎检工作方案》(乐办通〔2018〕34号)文件后,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召开了工作部署会议。成立了专项材料收集专项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负责统筹全面工作,小组成员从各个办公室抽调组成了2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收集2016年来县委常委会学习贯彻中央重要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情况的资料(如县党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工作的会议纪要、工作要点,以县委名义召开的全县性重要会议资料;第二小组负责收集2016年来县委层面出台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相关文件,县委领导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批示、听取环境保护专题汇报等材料。会上明确了各小组的工作职责,并要求按照材料收集清单,务必在相应时间节点完成工作。

(二)团结协作,工作扎实推进。

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将我单位环境履职工作如期顺利完成。第一小组收集到2016年来县委组织召开有关环境保护一系列会议材料:2016年11月17日乐业县组织参加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西壮族自治区情况反馈会、2017年9月29日县委专题研究乐业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018年5月2日召开中共乐业县十二届委会员第74次常委会。研究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提交的《关于乐业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大利水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跟踪调研的情况报告》和县政协党组提交的《关于开展乐业县县城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情况调研的情况报告》、2018年5月25日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环保工作会议、2018年6月7日召开中共乐业县十二届委员会第78次常委会(专题研究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2018年6月12日召开县委专题研究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会议、2018年6月14日召开县委专题研究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群众举报问题整改工作会议等会议材料。第二小组收集到2016年来县委层面出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文件:乐办发〔2017〕42号关于印发《乐业县落实国家环境保护部2017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无人机抽查发现问题整改方案》的通知、乐办发〔2017〕79号关于成立乐业县“两年一争当”活动环境保护巩固提升专责小组的通知、乐办发〔2017〕90号关于印发《乐业县环境保护巩固提升年实施方案》的通知、乐办发〔2017〕111号关于印发乐业县环境巩固提升年雅长兰科植物保护区遥感监测实核查和问题查处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乐办发〔2017〕123号关于印发乐业县2018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乐办发〔2017〕124号关于成立乐业县2018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乐发〔2018〕13号关于印发百色市突出环境问题清单(乐业县部分)整改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乐办通〔2018〕25号关于成立乐业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乐办通〔2018〕34号关于印发《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乐业县迎检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乐业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大利水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跟踪调研的情况报告》和县政协党组提交的《关于开展乐业县县城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情况调研的情况报告》、乐委〔2016〕74号关于印发《中共乐业县委员会常委会2016年工作点要》的通知、乐发〔2017〕15号关于印发《中共乐业县委员会常委会2017年工作点要》的通知等材料。

二、下步打算

(一)

严格落实好每季度召开一次常委会研究环保工作的会议

制度,做好县委常委学习贯彻中央重要文件精神等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将会议材料收集归档工作。

(二)

县委办督查室做好督查工作,确保中央环境保护相关文

件和会议精神在全县各级各部门传达学习到位。

中共乐业县委办公室

2018年6月16日

第四篇: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依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将三峡库区分为库区、三峡库区影响区(简称影响区)、三峡库区上游地区(简称上游区)。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部分的库区区县(市)有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

巫山县、巫溪县等15个区县(市)和主城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等7区)。影响区有合川、永川、璧山、铜梁、潼南、大足、荣昌、綦江、万盛、南川、梁平、垫江、彭水、双桥、黔江等15个区县。上游区有酉阳、秀山、城口3个县。本报告研究的三峡库区范围包含重庆市辖区内的库区、影响区、上游区。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质地貌

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自北至南由大巴山—荆山、巫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组成。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三峡隆起与江汉坳陷高差悬殊,对照鲜明。库区最高峰云盘岭为2796.8米,向东南降到1000~800米,中部平行岭谷区1200~200米,形成以中低山为主的山丘地貌。受岩性的影响,库区有较大面积的发育在紫色土和石灰岩上的各类石灰土(钙质土)。库区内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三峡库区海拔1200米以下丘陵表层多为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红色砂页岩面积约占52%,其它为花岗岩或石灰岩,是容易风化易受侵蚀的类型。

2、气候

三峡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热条件良好。河谷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8℃左右,山区高海拔地区约17℃,无霜期220~340天;年降水量在东部、中部沿长江两岸广大地区为1000~1200mm,东南部、东北部为1200~1500mm;平均日照时数980~158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3、水资源

三峡库区重庆段流域水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量5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131.66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68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04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63.9%。

区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均属长江水系。除任河注入汉江、酉水注入北河汇入沅江(入洞庭湖)、濑溪河和大清流河注入沱江外,其余均在市境内汇入长江。总计有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374条。其中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167条,流域面积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2条,流域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9条,流域面积10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

4、土壤

三峡库区土壤共有7个土类16个亚类。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在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47.8%,富含磷、钾元素,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区重要柑橘产区;石灰土占34.1%,低山丘陵有大面积分布;黄壤、黄棕壤占16.3%,是库区基本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于高程6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区,土壤自然肥力较高。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5、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13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灌丛分布于淹没区至2200米之间的地带。目前,在库区已找不到能代表该区域的完整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

三峡库区的国家保护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陆生植物本底调查,三峡库区的维管束植物有6088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2%;三峡库区分布的中国特有属共有66属。目前,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有51种,其中濒危种8种,稀有种19种,渐危种24种,占全国总数(388种)的13.1%,这一区域是珍稀濒危植物的一个多度中心。

三峡库区范围内有哺乳类动物102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5种(金丝猴、云豹、豹、虎、金猫),国家ⅱ级保护物种有猕猴、藏酋猴、秃鹫、虎纹蛙、穿山甲、黑熊、豺、黄喉貂等42种,省级保护物种20种。在水位淹没线附近地区受水库蓄水影响的物种有:鸳鸯、猕猴、水獭、鬣羚(苏门羚)、红腹锦鸡(局部)共计5种,均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虎、金钱豹、云豹、金猫在库区可以认为已经处于野外灭绝或接近野外灭绝的境地。

(二)经济社会概况

重庆市总人口3130.1万人,其中库区1922.48万人,影响区1049.49万人,上游区157.80万人。重庆市全年实现gdp2250.56亿元,

一、

二、三产业之比为15.0:43.4:41.6。城市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5元。1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8个市定贫困县主要分布于库区和影响区的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元;其中,特困村有2800多个,绝对贫困人口有82万人,相对贫困人口211万,特别是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居民的生存条件相当困难。到底,库区共搬迁安置移民691034人,其中城镇居民447868人,农民移民243166人,其中省外安置93621人。

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国家和库区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移民外迁安置力度。自起,我市外迁12.16万农村移民,继续外迁2.34万人。外迁移民已占三峡库区全部农村移民的41%,减轻了库区的土地负荷和人口压力,有利于防止乱垦滥伐和水土流失。

二是结合移民搬迁安置治理水土流失。国发[1998]36号文件下发后,三峡库区停止了开垦荒地,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已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076万亩。直辖以来,三峡库区先后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国债水土保持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17km2。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天然林草原恢复和生态建设工程。引导就地后靠的移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结合退耕还林,发展柑橘种植和草食畜牧业。,三峡库区已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6.9万户、节柴灶3.6万户,减轻了居民生产生活对于植被破坏的压力。

三是加大了工业污染的防治力度。结合企业搬迁调整,取缔、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位于175米水位线以下的1397家工矿企业中,关闭了802家,通过结构调整、组合搬迁等方式迁建389家。近两年,投入近20亿元资金对工业污染进行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明显提高。纳入《规划》的65个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中,已有28个完成了治理或关停并转任务,其余37个项目将于全面实现治理达标排放。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否决了一批对库区水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申报登记及许可证制度。

四是结合移民搬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庆库区纳入地质灾害二期治理规划的崩滑体129处,已完成治理119处,正在治理8处;库岸防护52段,已完成35段,正在防护15段;完成20多个滑坡治理的前期工作,已经或正在治理的高切坡工程1265处。截止4月底,重庆市已完成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55个。三峡库区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立了108处专业监测点和962个群防群测点。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预警抢险工作,制定落实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灾排查、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以及应急处置机制。

五是加快了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解决三峡库区城市生活污染问题。“十五”期间,三峡库区重庆部分规划建设67座污水处理厂、55座垃圾处理场、4座危险废弃物处理场,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221万吨、生活垃圾8640吨、危险废弃物1480吨,规划总投资94.81亿元。目前,我市已有17座污水处理厂和13座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运行,其处理能力分别为现有污水产生量的60%和现有垃圾产生量的80%左右。13个区县正在抓紧建设未建成的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系统。底,可基本建成污水管网,污水收集处理率可达到实际产生量的80%以上;垃圾收运系统全部完工后,垃圾收集处理率可达到实际产生量的95%以上。

六是结合移民搬迁安置完成库底清理任务和清漂工作。对139米蓄水位淹没的库底区域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固体废物411万吨,清理一般污染源8.8万多处、传染性源1200余处、坟墓2.5万座,成片林4.5万亩,零星林木260余万株,建构筑物127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危险废物中转场6座,垃圾填埋处理场8座,一般工业废物填埋场3个。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地的饮用水源水质、大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等进行了监测,完成了相关的移民环保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三峡工程蓄水期间,加强了对水体江面漂浮物打捞和水质监测工作,共清捞漂浮物6万多吨。

七是积极推动次级河流和船舶污染治理。我市有21条次级河流列入整治规划,“十五”期间,对7条次级河流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其余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进入前期准备工作阶段。,我市完成了船舶污染分散治理示范工程。目前,已完成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和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的项目可研报告和船舶单船一体化治理方案。

八是加强了库区及影响区、上游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启动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和“青山绿水”两大战略工程。,全市森林资源管护3677万亩,完成造林531万亩,封山育林6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7%,较直辖前提高7个百分点。高度重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开展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建设范围涉及22个区县182个乡镇,总面积269.4万亩,工程区总人口152.9万人。造林绿化总规模为70.2万亩,基本农田建设面积62.2万亩。工程规划建设期为~,工程总投资为7.69亿元。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截止,全市自然保护区达到48个,总面积8290km2,占幅员面积10.07%。通过各种措施保护有典型意义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自然遗迹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得到了保证。已完成库区珍稀植物30种、主要优势植物73种的迁地保存,初步建成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包括水质、水文、泥沙、污染源、局地气候、农业生态、河口生态、土壤环境、陆生动植物、人群健康、鱼类与水生生物、山地灾害等11个子系统。

三、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对全国31个区域作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查,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排在第24位;其中,环境容量能力建设水平为50.7、排放程度指数为34.

56、大气污染指数为18.45;区域环境水平26.51排在第22位,环境支持系统排在29位。

有关数据表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成本指数为32.97,其中自然成本为40.11,经济成本为29.96,社会成本31.85。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我市的经济成本较低,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较高(经济成本排名20位、自然成本排名22位、社会成本排名24位)。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成本都高于自然和社会成本,这说明重庆市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一部分经济成本转化为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以自然和环境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一)水环境质量状况

,对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以下简称“三江”)27个断面进行了水质监测,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质标准统计:在监测的34个项目中有粪大肠菌群、总磷、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氮氨等5个项目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除粪大肠菌群指标普遍超标外(断面超标率为95.7%),其余4个超标项目在个别断面出现超标。全年“三江”水质属于ⅰ类、ⅱ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6个和18个,分别占监测断面的11.1%、22.2%和66.7%。

长江17个断面水质属于ⅱ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和14个,分别占17.6%和82.4%;嘉陵江4个断面ⅱ类和iii类的断面分别为1个和3个;乌江的6个断面中,有1个断面为iii类,其余断面水质为ⅰ~ⅱ类。与相比,“三江”水质保持稳定,断面水质满足iii类标准。主要城市江段的水质断面超过iii类,主城区、涪陵区、万州区等城市江段已形成岸边污染带。

,对71条次级河流178个断面进行了监测,有55条河流127个断面19个项目出现超标,主要超标项目有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氮氨、总磷、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178个断面中,水质属ⅰ类、ⅱ类、iii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的断面分别占监测断面总数的2.8%、14.6%、25.8%、19.7%、10.1%和7.0%,其中58.4%的断面不满足水域功能。与相比,次级河流水质有所下降,水质满足iii类的断面和满足水域功能的断面比例分别下降了4.8个百分点和3.4百分点。

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前、蓄水期间、蓄水后(5~9月)对长江、嘉陵江、乌江的6个重点断面进行的同步监测表明,粪大肠菌群超标普遍,石油类和总磷偶尔出现超标,重点断面的水质保持稳定;对长江干流14个断面、支流嘉陵江、乌江、大宁河、澎溪河6个断面水质进行的加密监测表明,20个断面中粪大肠菌群超标普遍,石油类、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氮氨4个指标在个别断面偶尔出现超标,20个断面的水质变化不大。

1至7月,在长江、嘉陵江、乌江27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为ⅰ类、ⅱ类、iii类的断面分别有3个、11个、13个,分别占11.1%、40.7%、48.1%;在70条次级河流的170个水质断面中,水质为ⅰ类、ⅱ类、iii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的断面分别为4.7%、18.2%、20.6%、21.2%、8.2%、27.1%,其中56.5%的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标准。

大中型水库的水质总体趋于恶化。~,对市域内库容量大于1000万m3的35座水库水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2座水库水质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占调查水库的62.8%,重度、中度、轻度富营养的水库分别为5座、10座、7座。部分区县水库的水质绝大多数不满足水域功能标准。据沙坪坝区23座水库的调查,水质达到iii类2座、ⅳ类2座、ⅴ类及劣ⅴ类共19座,仅有1座水库的水质能够达到水域功能要求,其余22座水库都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二)土壤侵蚀现状

根据重庆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资料,库区、影响区及上游区水土流失面积总计52130.27km2,占全市幅员面积63.26%。各种强度的水土流失(见表1),其中中度土壤侵蚀比重最大,占幅员面积30.68%和12.30%。

表1重庆市土壤侵蚀评价

采用《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评价方法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面积约占84%,见表2。

表2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各区县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如万州区、荣昌县约80%。水土流失主要在高程300~800米的丘陵、低山地区紫色土及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分布区域。强度侵蚀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潼南、合川、江津及三峡库区长寿、涪陵、丰都、万州、云阳、奉节等地的低山丘陵区;酉阳、彭水、黔江等区县黄壤、黄棕壤分布区强度侵蚀也十分明显。

从水土流失趋势看,水土流失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表3)。与1987年遥感调查比较,调查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3.8%,但在流失强度有所下降,平均土流失强度由46.2吨/km2/年下降为42.6吨/km2/年。

表3水土流失变化历史对比单位:km

2、%

另据最新调查显示,重庆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总计达25786km2,占库区幅员面积55.86%。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9710万吨。

(三)石漠化敏感性评价

按《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重庆市石漠化敏感性共分为5级,各级别分布面积见表4。重庆市石漠化敏感区分布范围与辖区石灰岩山地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其中中度以上石漠化敏感主要分布在渝东南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南川、巫山、巫溪、城口、奉节等县,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渝东北部的城口、巫溪、巫山和开县境内。这些区域地形起伏,坡度陡峻,植被覆盖度小,土层薄,有些地区已经存在大量的裸露石灰岩,因此,石漠化敏感性较高。渝西低山丘陵区和渝中平行岭谷区绝大部分地区为中性和酸性岩类,地面坡度相对较缓,石漠化敏感性较小,但平行岭谷区相对高差较大,坡度较陡的石灰岩地段,石漠化敏感程度仍较高。

表4重庆市石漠化敏感性分级

(四)土壤污染评价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重庆市土壤酸化现象不普遍,仅局部地区紫色土发生酸化。据—研究成果,与20年前相比,农用地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有所减少,而酸性和强酸性紫色土有所增加,特别是强酸性的紫色土由原来的15.4%上升至现在的25.4%,土壤ph值下降,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上升,土壤酸化面积和酸化程度呈日趋严重的趋势。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国家ⅱ级标准,对影响区万盛、綦江、大足、永川、忠县、武隆和库区145米水位淹没区的巫山、云阳、万州、忠县、开县及丰都等13个区县土壤进行评价,评价参数选定为铜、铅、锌、镉、镍、铬、汞、砷等八项,评价方法用单项污染指数和均值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表5),监测的13个区县土壤综合污染指数(p)都很小(p<0.5),土壤均为未受污染。

从各区县单项污染指数看,武隆县土壤中镉的单项污染指数(pi)大于1,表明武隆县土壤受到镉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忠县、万盛、永川、丰都个别测点的镉或汞(pi)值大于1。其余各区县土壤单项污染指数(pi)值均小于1,土壤未受到污染。

表5重庆市土壤质量监测结果评价

(五)植被类型及演变趋势

重庆市主要自然植被类型丰富,分布着从亚热带到温带各种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等五个。在浅丘谷地和丘坡还分布着多种竹林,从丘陵到中山广泛分布着各类灌丛。在海拔1800米以下较干旱的一些地带分布着亚热带草坡,在1800米以上的地段还分布着草甸。这些植被类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密集程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是本市境内最珍贵的地带性植被。但这一植被类型以及其它植被类型,经过几千年来人为活动的强烈和反复影响,原始植被破坏十分严重,低海拔区,已很难找到完整的自然植被类型,仅残存面积极小的,且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植物群落片断,原始自然植被类型只有在中山山地才能见到。目前该区域内大片分布的是人工种植的马尾松、柏木等纯林以及各类灌丛或草丛,农业植被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争夺空间,森林、草地植被遭到破坏,不少物种的栖息地萎缩,加之临近农田长期大量施用农药以及大量污染物向环境中排放,导致更多物种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如华南虎、林麝、豹猫等已难见踪迹,一些经济价值很高的物种如黄檗、厚朴、杜仲、天麻等也逐渐枯竭。

,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发电,库区将被淹没以及受移民迁建活动影响较大的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库区特有植物中受三峡工程影响最大的有两种:疏花水柏枝(全淹)和荷叶铁线蕨(部分淹没)。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位变化必将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温度、湿度条件的改变使库区特有的珍稀物种将受到威胁,甚至相当部分陆生植物物种被淹没。

四、三峡库区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依据长江三峡工程论证生态与环境专家组的结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其有利影响一是防洪,可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免受毁灭性洪水灾害的威胁,保护2300万亩良田和1500万人民群众;二是发电,三峡工程发电机组全部运行后,每年可替代4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根据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水库蓄水后将淹没约40万亩耕地,库区的人地矛盾会进一步加剧。二是影响严重或较大,但采取措施后可以减轻的影响:水库淹没、城镇迁建、移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白暨豚等珍稀物种资源的影响;对上游库尾洪涝灾害的影响,滑坡及诱发的地质灾害等。三是影响较小,采取措施可减少危害的影响:对局部气候和一些水文因素的影响;对陆生动物和植物的影响;对水污染的影响等,如果不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将是三峡水库乃至长江的潜在危害。

(一)主要问题

1、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三峡工程139米水位蓄水以后,由于水文、河道等发生变化,水流速度减缓,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降低,库区水环境质量压力增大,部分支流水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次级河流不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监测断面比上升了3.4个百分点,巫山县大宁河、神女溪、奉节县梅溪河等回水段出现富营养化迹象。流动船舶、危险废物污染以及中小城镇、乡镇企业等问题日渐突出,库区江面漂浮物清捞工作任务繁重。农村面源污染和畜禽、水产养殖加重了次级河流污染,已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的饮水安金。

,在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与比较,全市废水排放总量增长6.06%,废水中cod排放总量增长4.07%,氨氮排放总量增长3.54%。

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到三峡库区水质基本达到ⅱ类水域标准。“十五”期拟建的库区沿江重点小城镇29个污水处理项目、25个垃圾处理项目,7条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工程,4个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和2项船舶污染治理项目尚未动工建设;“十一五”期拟新建的81个污水处理项目、80个垃圾处理项目、14条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拟扩建的15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处理场项目还需要做大量项目前期工作。目前,规划项目中,除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项目进展较好以外,次级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船舶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项目普遍进展缓慢。

2、区域环境形势严峻

重庆市的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产业和能源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城市污染向乡村蔓延。三峡库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土地垦殖强度大,沿岸“大字报”田和裸荒现象突出;岩溶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石漠化现象日趋突出;三峡水库周边森林覆盖率较低,沿江景观视觉效果差。

三峡库区属于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占幅员面积比例高达62.3%。遥感数据显示,水土流失占幅员面积≥50%的区县主要分布于库区,如开县67.32%、忠县67.13%、奉节县62.68%、武隆县62.01%、丰都县61.1%、涪陵区60.27%、石柱县59.75%、渝北区57.33%、九龙坡区55.98%、巴南区55.97%、万州区53.15%、大渡口区52.16%、江北区51.76%、巫溪县50.78%、云阳县50.44%、巫山县50%等16个。目前,库区和全市每年进入长江的泥沙分别约5340万吨和1.4亿吨,考虑长江上游区年输沙量约4亿吨,直接对三峡工程构成严重威胁。而且,随之带入的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库区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

3、地质灾害量大面广,防治形势紧迫

三峡库区有的地段是峡谷型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常发地区。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崩塌滑坡体,二类是塌岸,三类是高边坡。在三峡库区的长江河谷两岸,50~5000万m3的崩塌、滑坡共计有214个,滑坡、崩塌总体积为13.5亿m3。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灾害发生时,带来大量的泥沙石,这是三峡库区产沙的主要来源。1999年,长江三峡及周围地区共发生76次各种地质灾害,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忠县、石柱、丰都、涪陵、长寿、武隆等14个县区(市)内,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20处,造成严重损失的60处。地质灾害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其中重庆辖区致死10人,重伤500余人。全库区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

三峡库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给主要城镇、交通干线、三峡库坝稳定和三峡移民迁建工程造成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139米水位蓄水和

三、四期移民任务展开,防治任务更加繁重。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庆库区三期需治理的崩滑体255处、搬迁避让263处、监测预警1629处;需采取工程措施防护的库岸341段143km、搬迁避让29段20.2km、监测预警76段34.9km;已形成的高切坡2296处、坡面积515.08万m2。

4、库区船舶污染治理亟待加强

三峡库区船舶平均流量10万艘/年,在重庆市境内航行和停泊的各类船舶约3万艘,这些船舶每年产生固体垃圾4.9万吨,生活污水约1800万吨,含油废水约100多万吨,对三峡水库水质影响较大。目前,国家和地方都未颁布具有可操作性的船舶污染治理规定,船舶污水治理标准还是执行1983年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仅限于“含有粪、尿及船舶医务室排出的污水”。船舶污染防治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尤其对过境的外地船舶污染的控制缺乏有效手段;对船舶污染治理缺乏经济政策的支持,国家规划已明确的船舶污染整治工程资金还未落实,规划项目难以全面启动。

5、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大,三四期库底清理任务繁重

,全市环境统计工业企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36万吨,产生量较大的废物有煤矸石、其他废物、炉渣、粉煤灰等。全市工业企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42万吨,占产生量的10.6%;处置量为74吨,占产生量的5.5%;贮存量为232万吨,占产生量的17.4%。重庆市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特别是沿江企业的固体废物,总体上仍处于随意堆存状态,经雨水冲刷污染水资源。重庆市主城区现有四个垃圾填埋场,由于填埋容量所剩不多,环境状况严重不符合卫生填埋要求。目前现有的垃圾场几乎均为超负荷运行,库容量小。

我市组织专门技术力量,对需要开展

三、四期库底固体清理工作的21个区县(自治县、市)属于库底清理范围的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废放射源的增加、减少、遗漏部分进行的核查表明,需清理生活垃圾339.64万吨,需清运165.8万吨,就地处置173.96万吨;一般工业固废332.72万吨,需清运19.26万吨,就地处置313.46万吨;危险废物53.08万吨(不包括民丰农化的含铬废物),需全部安全处置;废放射源1枚。

三、四期库底固废清理量远远大于二期的清理量,危险废物清理量是二期清理量的34倍,初步测算需清理资金约4.63亿元。由于

三、四期固废清理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所需资金远远超出原规划预留数。

6、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现

根据重庆市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结果,在现有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1个优秀、1个合格、1个基本合格;在现有的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3个基本合格、5个不合格。近年来,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我市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迅速,但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新建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开发力度较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受到威胁。,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大量濒危物种、渐危物种仍处于易遭受人类活动干预的状态。

目前,我市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市自然生态系统趋于萎缩,海拔1000m以下天然植被的大多消失,结构与功能衰退;河流径流量减少,季节性加剧,水环境质量下降,各种水利设施导致河流减脱水,使水生环境衰退,河流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污染,耕地地力与调节能力下降;城镇生态系统环境质量下降,污染加剧。二是物种濒危。大型兽类个体数量减少,生存能力退化;鸟类和鱼类种类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低海拔稀有植物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三是遗传资源丧失。种植结构的单一化导致乡土农业遗传资源大量损失。四是对生物资源的非理性索取。过渡采集(野生观赏植物、野生中药材)、渔猎(江河鱼类过渡捕捞、偷猎)导致对对生物资源的非理性索取,使得大量生物物种丧失。四是保护工作存在误区。重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轻河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可见的地表生物多样性保护,轻视不可见的处于黑暗界面的地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在实际工作中,对土壤的破坏和在河流整治中的清除沉积物(全面清淤)及河岸硬化等不良措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水体沉积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重视自然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轻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当前,重庆市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已日益凸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公布的首批危害严重的16种外来入侵生物中,我市已经出现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毒麦、凤眼莲、假高梁、非洲大蜗牛、牛蛙、福寿螺等8种。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2种林业有害植物中,我市已经出现藜、黄香草木樨、白花草木樨、冬葵、车前草、苍耳、黄花蒿、狗尾草、松寄生、桑寄生等10种。另外,还出现了虽不在名单上却有可能产生危害的36种外来生物。如果不加强监督管理,外来物种入侵可能成为影响库区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

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4月的报告《碧水蓝天—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对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评估结论:“保守估计,用支付意愿法估算中国大气和水污染损失的值约占gdp的8%”,这差不多与我国年均gdp增长值相当。据此估算重庆市环境污染的损失,按gdp值约为亿计,重庆市环境污染的损失达160亿元/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尚未计算在内。如采石场对环境的破坏:主城区范围内567家采(碎)石场、矿山占地约10平方公里,按3000亩采石矿山进行排危整平需要资金3亿元人民币计算,对市内所有矿山进行生态恢复需要4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的2.29%;还有三峡工程蓄水淹没湿地造成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所带来的损失等,这些损失加起来超过了财政收入。

(三)原因分析

目前,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酸雨危害范围还在扩展,空气质量尚未根本好转,江河湖库水质不同程度下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我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除特殊自然条件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主要因素如下:

1、对环境问题缺乏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对可持续发展缺乏科学认识,在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往往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一些地区出现将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恢复建设等支出费用计算在gdp内的虚假现象,因此出现环境越恶化,gdp增长率越高的不正常现象。

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尤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之间往往失去平衡。如有关部门在编制三峡库区水产养殖发展规划中,重点关注的是渔业产量,而对于在三峡水库开展投饵性网箱养殖和非投饵性网箱养殖各1200亩带来的水污染问题考虑不够。库区扶贫开发目标与生态环境目标缺乏有机衔接,贫困区大多也是生态脆弱区,在一些地方扶贫开发的同时又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资料表明,库区及影响区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的贫困人口近36万人(),如果忽视扶贫工程带来负面效应,必将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和破坏。

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简单化,如将生态保护等同于植树,强调森林覆盖率达到45%,就能削减80%的泥沙进入三峡水库,建成三峡工程的生态屏障,忽略了生态系统的及其功能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切实际地提出库区生态建设5年初见成效、大见成效的目标,低估了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对生物多样性价值、对短期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认识的不够,是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重要因素。对外来物种危害的认识仍然局限于病虫害和杂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没有认识到或者不重视外来物种对改变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及对本地生态安全的影响。一是在许多自然植被的恢复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大规模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本地丰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而且很难恢复;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在不适宜的地区种植经济树种;在控制水土流失和退耕还草工作中,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草种,却对本地有关草种十分缺少培育、研究和利用。二是在城市周围植被恢复或绿化中,大量使用外来物种,缺乏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常常造成彻底改变本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状况,这包括大量绿化树种、观赏花卉以及草坪业。三是盲目引进物种,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在引种前几乎没有或缺乏对引进物种潜在危害(特别是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估,缺乏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和长期监测。

2、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环境问题涉及到很多行业和领域,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目前的资源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难以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例一,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存在“九龙治水”现象,它涉及环保、水利、市政、建设、林业、移民、农业、国土、港监、计划及相关工业部门,这种局面是我国行政纵向分割管理的缩影。例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立法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不健全。例三,目前仍未对外来物种在我市的分布及危害展开大面积普查。部分区县农业局虽然已经计划展开调查,但由于耗资太大,迟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据研究,后发国家(地区)与先发国家(地区)在制度、组织方面存在异质性,使后发国家(地区)的制度、法律、规范、指令、条例等都成了一种软约束,转轨国家特有的权利观、人情观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权利制约观和契约观,这往往使一些制度软化,环境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政府不仅通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宏观调控手段,保障可持续发展,还负责环境法规的管理和执行。重庆市作为西部重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制度基础十分薄弱,不仅不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赶不上东部省区。制度上的缺失和机制上的不协调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割,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分散到各相关部门。如环保部门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国土部门在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发改委负责编制生态建设规划,林业部门负责编制三峡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并分别组织实施,各规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对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缺乏统筹规划。

其次,环保工作趋向于政绩化,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作祟。解决环境问题一般是多方面配合的结果,在行政分割管理的背景下,环保的责任目标往往是各部门偏重于突出自身的贡献,出现较为普遍的工作取向,即重工程措施,轻管理监督;重外观形象,轻渐变隐患;重自身的“贡献”,轻各方的协作,形成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都有可观的进展,而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明显。当区域经济发展、“维持生计”、部门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后者为代价,追求狭隘的经济效益和部门利益,奉行地方保护主义。

再次,偏重技术手段的作用,忽视自然规律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对库区的水热条件缺乏充分考虑,导致一些地方因大规模植树造林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破坏,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并影响生物多样性。又如,在次级河流治理工程中,往往着重整修河道堤岸,其固化措施影响污染物的自然降解作用。

3、环保能力建设和投入机制不适应生态环保和建设的需要

虽然,环境保护、水利、卫生等部门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监测体系,但是各自为政,缺乏对三峡库区水、土、生物、疫病等的全方位监测预警系统,对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难以全面监测。目前,三峡库区的环境监测能力不足,采样手段、仪器装备、实验室建设、数据传输等十分落后,这种现状已不适应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三峡工程蓄水至139米后,对库区干流和入江支流水文水力学特征及水体自净能力、水环境容量变化情况的调查研究还相当薄弱,缺乏相应的对策措施。

由于地方财政性配套资金、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国外资金投入量较少,没有建立起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效益检测机制、生态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因此,不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

4、面临人口基数大和密度高的压力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重庆市总人口3051.28万。目前,三峡库区重庆市的人口密度为391人/km2,处于西部地区首位,而人均土地面积为0.447hm2,比全国人均水平少46.1%;人均占有地0.063hm2,比全国人均水平低21.1%。这种状况引起居住用地、粮食、燃料、用材等生活必需品的紧张,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强烈的现代化需求,人们展开了密集的开发活动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状态。特别是随着三峡工程淹没耕地和城镇、企业搬迁占用耕地以及生态退耕,人地矛盾更加尖锐,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使我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两难困境。

由于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三峡库区必然出现坡耕地多、垦殖率高的情况。在库区128.93万公顷耕地面积中,15度以上坡耕地约占60%。其中,万州区、丰都县十分突出,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分别达到40.96%、35.4%。从总体上看,在该区域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随着海拔的上升而显著增加。农村居民一方面在现有耕地上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另一方面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使垦殖率达到43.7%。库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如顺坡种植、重用轻养、耕作粗放等,造成库区“一年种、二年荒、三年土壤全冲光”的局面,并导致人口增加—环境恶化—经济贫穷的恶性循环。

5、三峡工程及新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建成后,坝前正常蓄水位达175米时,重庆库区淹没线下有耕园地33.28万亩,其中耕地22.98万亩,这些都是宝贵的耕地资源。被淹没的耕地一般都是有机质含量高、生产力高的一级耕地,库区每年将直接减少粮食10万吨。每年随泥沙带入16万吨氮、磷、钾物质,对库区水质构成富营养化隐患。此外,还有大量柑桔园被淹没,随着粮食和柑桔种植线的上移,必然加大种植坡度,使坡耕地更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

对于库区大量新开发的建设工程项目,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一些地区陡坡开荒、滥伐林木现象未能得到有效制止。在山区建设和移民迁建工程的开采、基建的作业过程中,如交通、城建、矿业、工业建设、水电等工程项目建设中,往往忽视生态保护措施,随意弃置废土、废石矿渣和尾沙,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来,因开发建设项目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每年达100km2左右。一些局部地区还有破坏大于治理的趋势,致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岩溶地区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日趋突出。

6、产业和能源结构不合理对资源环境造成生态压力

(1)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长期以来,我市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相对过大,轻工业所占比重较低。重工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这就意味着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对环境的生态压力持续增加。

(2)没有形成有机工业生态链,社会生产系统呈开环型。目前,我市大多数企业不能将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和产品使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造成资源耗费过快,环境负担加重。资源税费如水资源费偏低,影响了水资源回收利用。据1998年对全市115家企业的一项调查,多数企业尤其是沿江有自备水厂的企业都未实行废水清污分流,水重复利用率在50%以下,水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大多数在0.5%以下,回用或处理废水的成本比直接抽水成本高,导致我市万元产值取水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7.88m3,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

(3)环保产业发展滞后。我市有环保相关企业上千家,其中通过iso9000认证的只有25家。环保产业研发力量弱,创新能力低,应用于生产的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生产企业只占有极少份额,环保研发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挖掘。

(4)经济效率低下。我市的万元gdp能耗高,,平均每万元gdp消耗能源1.69吨标准煤,而同期全国万元gdp能耗仅为1.375吨标煤。多消耗的能源变成了废物,加重了环境污染。产值的高能耗造成对资源的过量需求和对环境的生态压力。据估算,我市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300万吨标准煤的消耗,这将使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极大地改善;我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多万吨废弃物的排放。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煤炭消费比重占65%左右,天然气、电力等清洁优质能源消费比例偏低。一次能源的加工转换率较低,电力用煤在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中只占26.7%,煤炭直接用于终端消费比例过高,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7、资金和技术的制约

环境友好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载体,资金投入的增长及其在区际间流动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区位条件的影响,海外大量资金流入东部地区,国家投资重点向东部倾斜,西部地区自我积累能力差,我市所在的西部地区资金投入增长率远不如京、津、沪和东部沿海地区。仅据1991~1997年统计,西部资金投入增长比东部地区低15%。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的投资有所增长,但西部地区仍然没有摆脱被动局面。

此外,由于r&d经费投入少,人才流失严重,我市科技发展落后,对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政策、财政、税收等支持力度不够,使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利用和推广。

五、三峡库区环境变化趋势预测

随着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三峡库区的人口和产业将由相对分散状态逐步向城镇聚集,这有利于实施生态移民,可以缓解生态脆弱区域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污染物集中处置,降低污染物治理成本;城镇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大而增加,人口和产业的格局将发生变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对库区生态环境带来持续的更大的压力。

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5%,城镇人口将达到2338万人,比增加约1100万人。按照全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人口大量聚集将直接导致生活污染物集中排放的快速增长。据测算(见表6),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生活污水年产生量、cod、总磷较分别增加385%、423%、380%,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将增加356%。

表6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染物产生量预测

随着经济总量增大,污染物的排放量呈增大趋势。依据全市亿元gdp污染物平均排放量估算(见表7),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将伴随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到2020年各项主要污染物较将增加4倍左右。如果不加强城市环境整治,城镇化可能加剧环境质量恶化。

表7到2020年污染物排放趋势估计(单位:万吨/亿元gdp)

注:每亿元gdp排放so

2、粉尘、烟尘、工业废水、工业cod、工业固体废物分别为325.41吨、325.41吨、62.92吨、464141吨、63.15吨、961.44吨。

按照上述分析,未来影响重庆市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保持水环境质量的潜在压力大

全面实施《重庆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后,到2020年,全市小城镇将达到730个,将有629个小城镇的生活污染难以实现集中处理。考虑到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当地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如果不妥善处理好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费问题,一旦这些环保设施运转不正常,三峡库区影响区及汇水区城镇的生活污染可能加剧,尤其是位于影响区的渝西地区,次级河流污染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带来的水文条件变化,三峡水库将出现许多滞水区域和河湾,部分城镇人口聚集所排放的生活污染物将通过次级河流进入库区滞水区和河湾,这些滞水区和河湾有产生富营养化的危险。此外,由于库区和影响区的渝西地区将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这对三峡水库和次级河流的水质也将构成威胁。

(二)面源污染加重

到2020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km2,较新增1300km2,而且城市面积的扩大将占用大量良田,导致耕地数量减少,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在保障粮食供应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农业复种指数将居高不下,单位面积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可能增大,农业面源污染会加重。

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围绕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和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将形成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在养殖业产业带建设中,如山羊、生猪、长毛兔等基地建设,如果缺乏科学引导,将会因饲料需求问题,加大对植被的破坏。随着农产品价格波动,尤其是肉类产品的价格上扬,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区(场)将会迅速发展,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其污染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三)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体自净能力、水环境容量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将发生很大变化。当蓄水至175米以后,水库两岸将在145~175米之间形成高程差为30米、以半年为周期的约290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受滞流缓流、表面沉积污染以及水库水位涨落掏蚀等影响,其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破坏,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繁。消落区生态环境的演变将诱导生物物种的变异交替,出现有害物种、物种变种、变异或病原体沿消落带迁移,将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和水生生物生长。在三峡库区的消落区将出现病原体生物繁殖、泥沙淤积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生态破坏压力增大

三峡库区除都市圈外的工业化水平总体规模小、基础薄弱,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的产业将依然存在,甚至有加速发展之势。市域内蕴藏的煤、镁、锰、铅、锌、汞、重晶石、石灰石、硫铁矿、铝土矿、碳酸锶矿等矿产资源多分布在影响区的彭水、南川、万盛及上游区的城口、酉阳、秀山等经济欠发展地区。除煤炭资源以外,大部分有色金属资源尚未大规模开采。一旦大规模开采这些矿产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将不可避免。由于我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建材、冶金、医药、化工、食品等工业将成为库区的支柱产业,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将成为我市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面临极大威胁

跨区域的大气污染和三峡水库蓄水后所引起的对气候、流域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将使全市生物多样性遭受极大的损害。河流是区域生态的基础元素,各种水利工程(包括三峡工程)对河流的干扰很大,生物多样性会发生哪些变化,尚不清楚,急需研究。城市化(生活垃圾、污水)、工业化(废气、工业污水和废料)、开矿与农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农药与化肥施用(土壤和水体污染)、无序的旅游开发(破坏和减少动物栖息地,垃圾、废水)、大型工程的负面影响(如河流水利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等)等,都将导致局部地区环境破坏,从而危及全市生物多样性。

外来生物入侵给重庆市生态安全带来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一是外来入侵物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难以控制其生长,将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二是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三是生物入侵导致生态害灾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

六、加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库区环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峡库区幅员面积大、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城乡之间、区县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百万移民、百万扶贫和生态环境三大难题交织在一起,统筹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三峡库区面临保护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由于历史、人口、资源、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库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因此,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1、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规划上。在规划理念上,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目标上,充分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要求;在规划内容上,从环境现状、环境容量、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明确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城镇规划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区域的生态环境关系,切实体现“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型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2、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指导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抓产业发展,把确保库区水质不受污染放在第一位置,将库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杜绝在加快产业发展中产生新的污染源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在加快库区产业发展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既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防止出现过度开发,又要做到物尽其用,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努力把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运行质量、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统一起来。

3、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政策措施上。财政、税收、投资、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向有利于移民迁建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库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倾斜,切实解决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从库区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和督查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客观判断环境污染现状,对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进行超前性预测评价。切实用严格过硬的制度和机制确保科学发展观在完成库区移民迁建、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庆环境保护这三项历史性任务过程中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二)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关系

首先,处理好环境安全与粮食安全关系。在确定退耕还林规模时,粮食安全保障是主要的限制因素,不考虑粮食外调的前提下,人口密度可作为基本衡量指标。有关研究表明,若退耕区人口密度低于150人/km2,满足生存水平(400kg粮/人)、温饱水平(500kg粮/人)和小康水平(600kg粮/人)的粮食最低需求分别为60t/km

2、75t/km

2、90t/km2,保障其粮食安全的单位土地面积(每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面积(产量按7500kg/hm2计)仅为

8、

10、12公顷,耕地比例应基本达到8%、10%、12%,退耕规模应有较大的弹性,退耕后林草地面积可达70~80%,对于人口稀少的边远山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环境建设十分有利;若退耕区人口密度为300人/km2,满足上述三级生活标准所需的粮食最低保障分别为120t/km

2、150t/km

2、180t/km2,其基本农田面积应维持在

16、20、24公顷,相应耕地所占比例为16%、20%、24%,除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居民点、工矿城镇用地、交通占地等)约占15~20%,退耕规模有限,退耕林草地所占面积不应超过50%;若退耕区人口密度为500人/km2,满足上述三级生活标准所需的粮食最低保障分别为200t/km

2、250t/km

2、300t/km2,其基本农田面积应维持在26.7、33.

4、40.1公顷,相应耕地所占比列为26.7%、33.4%、40.1%,除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居民点、工矿城镇用地、交通占地等)约占15~20%,退耕规模受到严重限制,退耕林草地所占面积不应超过40%。

三峡库区坡耕地面积大、土壤侵蚀敏感,水土保持既重要又迫切,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需要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但三峡库区人口密度大,平均390人/km2,部分地区如万州、长寿、垫江等地达500人/km2,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后耕地淹没和移民迁建占地,三峡库区退耕还林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的两难,其退耕还林规模不应盲目扩大,而全市现在制定的退耕还林规模,即退耕后森林覆盖率达45%是值得商榷的。若未来退耕还林、还草要达到45%的森林覆盖率,对于保障三峡工程的安全是有利的,但必须加大库区移民外迁的力度。同时,鉴于各地政府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压缩种植业比重,争取更多的国家补贴,可能申请更多的退耕面积,盲目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不仅无法保障粮食基本供给,而且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退耕还林的规模应根据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定位并考虑粮食安全保障来确定。

其次,正确处理当地居民利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的主体植物—乔木苗期生长缓慢,而且栽种较稀(多为46m的株距),坡地覆盖较差,退耕地反而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据观测,15°的坡耕地退耕初期土壤侵蚀强度比常规种植高30~50%,每年新增泥沙500t/km2。退耕后农民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突出。坡耕地尤其是缓坡耕地(20°以下)退耕后,农民除每年得到政府退耕补贴(每亩50元,100kg粮)外,尚未形成脱离土地经营的稳定的经济来源,个别地区政府补偿款发到农户手中,已打折扣,甚至拿不到任何补偿。农民退耕后的经济状况未得到改善甚至恶化,同时退耕后土地资源减少,而未来经济发展或农业结构调整缺乏足够的土地资源,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小康的道路任重道远,而且农村毁林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正确处理工程措施与遵循自然规律的关系。所有的工程措施必须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目前,环境保护工程普遍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如大部分地区退耕还林地树种单

一、结构简单,马尾松林、纯柏林所占比重较大,虫害严重,林下植被稀疏,水土保持作用受到限制,生态功能脆弱,未来可能演替成为绿色沙漠。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库区良好的水热条件,一般荒坡宜加强管理,主要依靠自然更新恢复植被,在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大重的区域,采用人工恢复。在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过程中,在确定移民迁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方案时,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方案与城市污水处理集中处理的方式相似,土地处理、湿地处理、其他生物技术等运行成本较低的技术被忽略,可能引起建设投资和处理成本超过城镇政府和居民的经济承受水平,影响到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建议各地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处理技术,降低设施建设及运行成本。

(三)打破部门分割管理的格局,科学规划全面实施

“十一五”期间,三峡工程建设将全面竣工,水库上升至175米,将出现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环境安全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库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将十分繁重。市级有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国家已经批准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确定的目标任务。鉴于三峡库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求,建立覆盖库区及影响区的国家级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进一步从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规划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涉及的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多样性保护、扶贫开发、农村能源建设、渔业发展、旅游开发、移民安置、迁建城镇建设、库周绿化带建设等问题,建立市级环境问题联系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环境问题,建议由发改委牵头,进行全面、科学规划,理清思路,统筹协调,积极争取国家对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的投入,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分别组织实施。

(四)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完善环保实绩考核评估制度

“十五”期间,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仅《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中重庆项目的投资就达213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80%。一些项目建设的“形象工程”特色十分明显,弱化了环境效益,因此建议加强国家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监控。一是从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方案、招投标、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二是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后评估制度,尤其要全面评价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完成的实际情况及其带来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评估结果纳入区县党委、政府及市级部门一把手的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内容。在重视gdp增长指标的同时,加强对于经济效率以及单位gdp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污染排放量等指标的考核,将循环经济发展指标纳入经济发展的考核体系,认真研究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综合评价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三是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的审计,杜绝挪用环保资金的行为,一旦查出违规违纪现象应从严查处,并追究项目审批、建设、评估等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建立应急预警体系

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加强监测装备、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设备、数据传输网络等投入。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特别要加大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的变化规律及对策研究、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流域环境管理体制创新等研究的支持力度,为今后的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尤其要针对保障三峡库区的环境安全,整合资源,尽快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针对污染事故、洪水、地质灾害、泥沙等预警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行。

(六)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工作,但是受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重、难度大,一些困难和问题仅靠重庆市自身努力已经无法解决,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继续将我市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区域。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库区生态建设项目按照同等优先原则,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利用外资、信贷、政策措施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优先安排。

1、加大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力度

一是加快《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进度,加大对库区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治理、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尽快启动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保护整治专项工程,确保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长江流域生态安全。

二是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补助的同时,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产业化改革。按保本微利的原则,按照标准全面足额开征污水、垃圾处理费,强化征收措施,实现建设和运营的良性循环。对贫困区县垃圾处理场运行费用缺口问题,要研究政府补贴方式,解决资金来源。

三是加强库区船舶污染治理。建议国家尽快完成船舶污染防治的立法,修订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过境船舶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方案。明确各省市、相关部门船舶污染防治的职责和任务,明确治理标准和时限,对长江流域尤其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船舶污染进行统一规划和控制。加大船舶污染防治投资力度,实行经济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从国债资金中,落实船舶生活污水单船治理工程、船舶废弃物接收工程、船舶生活污水集污治理工程和化学危险品船舶洗舱基地工程的资金,确保完成治理任务。

四是科学引导农业养殖业的污染治理。鉴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特殊性,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对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污染治理进行适当补贴,引导畜禽规模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专业化养殖乡镇或村,在发展养殖专业户的同时应当建设粪便集中处理设施,并实行污染治理市场化,其建设费用由政府财政进行补贴,运行费用按照“谁污染谁负费”的原则,由养殖户承担;水产养殖专业户,应当缴纳排污费,统一用于水库污染治理。

五是考虑到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化的实际情况,发展库区特色工业及相关产业对于解决就业以及维护三峡库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国家对库区关迁并转的工业企业、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生态经济项目给予适当补贴。

六是加快推进

三、四期库底清理工作。对我市

三、四期库底清理的实物量进行复核,落实相关清理资金。从开始,分步实施库底清理工作,提前拨付部分资金用于

三、四期库底固废的鉴别和清理工作。从国家掌握的移民预备费中拨付资金,对二期清库贮存在6个中转场的1.55万吨危险废物进行最终处置,以确保三峡库区水体安全。

2、尽快落实三峡水库管理经费

由于水库管理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三峡库区经济落后,自行解决水库管理所需经费确有困难。根据国办发[]32号文和财政部、电力工业部[1981]电财字56号文的精神,建议将库区整个维护资金(每度电1厘钱)按淹没实物指标比例,切块分配给湖北省及重庆市,专项用于水库管理以及因水库运行而造成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困难补助、水库防护工程维护、库区移民人畜饮水、提水灌溉工程、交通设施维护及相应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

3、完善城镇化战略及生态移民政策

通过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力度,可以明显缓解人地矛盾,可以在空间上调整人口布局,减轻生态脆弱区域的环境压力。近年来,三峡库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了大量劳动力。例如统计资料表明,忠县向省外转移劳动力人数达20.15万人,但同时撂荒耕地就达7.9万亩。建议在实施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强农民工就业素质培训,增强就业技能,鼓励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将撂荒的坡耕地参照退耕还林政策予以补偿,调动社会公众参与退耕还林工作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参照三峡库区淹没区移民搬迁政策进行补助,激励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贫困的居民进入城镇定居或加强生态移民新村建设。

4、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运行机制

一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设多元化投资主体,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鼓励境外资本、民营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和建设的项目市场。二是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补偿补助机制,建议由中央或长江中下游受益地区对库区给予适当的补偿补助,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加大上游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三是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如参照沿海省区的做法,尽快在重庆库区优先启动实施森林、矿山恢复、水污染治理等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推行市政公用环保设施建设的市场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设施建设经营,放开设施经营市场,培育适度竞争的市政公用环保事业市场体系,走专业化、企业化经营之路。

5、引导生态产业及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

在立项审批、争取国家相关资金支持、贷款等方面,优先支持三峡库区无污染的发展项目、生态示范工程项目、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集中养殖区域的污染治理,对于处理养殖企业或养殖区畜禽粪便的企业或者实施粪便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农业项目、有机食品发展项目给予政策性补助。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一批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工业污染治理重大工程,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循环生态工业链,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贯彻“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环境理念。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引进关键链接技术,通过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工业生态链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关闭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企业。以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削减废水30%~40%,削减废水中cod30%左右。以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

大力提升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开发资源再生利用系统。对环境而言,污染物的处理并非最终目的,资源充分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我市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我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大力提倡中水回用是节约水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建议对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采取增加深度处理工序,提高处理等级和增设专用管道等措施,变尾水为中水,用于绿化灌溉、环卫冲洗以及一些企业的低等级用水。在一些用水量大、废水性质近似的企业密集区域,设置专门的污水处理厂,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特殊处理,并返回给企业重复使用。

6、大力加强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

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尽快编制和审批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尽快下达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专项资金,及早启动试点工作,推进工程顺利实施。二是适当增加我市基本农田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水库周边地区山高坡陡,土质较为贫瘠,坡耕地改造难度大、任务重、单位造价较高。目前国家编制的《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中,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为600元/亩,我们认为该标准与山区坡耕地改造有一定差距,建议国家适当调整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提高到1000元/亩。三是支持发展生态经济林。建议在库周绿化带建设的退耕还林工程中,不要严格限制生态林、经济林20%和80%的比例,支持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结合退耕还林在生态适宜地区种植柑橘等经果林,有助于解决退耕还林8年之后农民的生计问题。四是增加我市退耕还林任务。我市有25度以上坡耕地625万亩,规划全部退耕还林。底已退耕256万亩,还有369万亩需要退耕还林,建议国家在计划安排上加大我市退耕还林的任务计划。五是支持农村沼气建设。建议在农村沼气建设专项工程中优先安排库区项目。农村沼气建设作为绿化带建设的配套工程,能有效替代工程区农村现用主要燃料—柴火,大大降低工程区森林消耗量,更有效保护好水库周边森林资源。六是提高部分生态建设项目补助标准。由于三峡库区林农交错,人口稠密,国家规划管护森林资源5700亩/万元.人标准与三峡库区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加之近年来新增森林面积较大,新增森林因管护费不足也难以落实管护责任,建议将补助标准调整为亩/万元.人,同时将新增森林面积纳入国家补助范畴。

7、尽快实施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单价测算,重庆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共需投资6.99亿元。据悉,国家有关部门对已经和正在治理的高切坡,只同意解决治理经费的50%。为使地质灾害防治与三期移民搬迁安置进度相衔接,建议尽快审批三期地灾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由于已经和正在治理的高切坡经费均占用了移民资金或使用银行贷款,建议对各区县这些高切坡治理项目全部纳入规划并安排相应的治理经费。

8、大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防范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防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新任务。

在全市生物多样性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生物多样性区划,划分优先保护区域,实施分区保护对策。根据自然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赋存特点、保护与利用方向等,可划分为七个生物多样性区域:各级自然保护区、三峡库区环库及周边天然林区、渝东北山地生物多样性维育区、渝东南岩溶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主要次级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都市圈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渝西丘陵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护区。一是加强就地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各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形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中心、遗传种质资源保存基地互补的自然保护网络。二是迁地保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分阶段抢救保护三峡库区156米和175米淹没线以下的珍稀濒危植物,制定具体可行的抢救规划,确保在三峡工程175米蓄水前把全部珍稀植物抢救出来。建立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基地,发挥生物迁地保护对濒危与特有物种的抢救功能。

关于外来入侵物种防范及生物安全建设。首先摸清家底,建立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重点调查危害或影响当前重庆市域内生物安全的类型与特征(包括影响规模、程度、趋势等),充分评估引进物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二是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对已发生危害的地区,做到减轻危害,控制传播;对零星发生的地区,做到有效控制,逐步铲除;对初次传入地区,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将其消灭;对尚未发生侵染地区,加强预防。三是谨慎引种,控制外来生物的有意引进。四是强化检疫,从国家生物安全的角度,加强边界检疫和控制,依法拦截和阻止有害物种的引入。五是完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的法规,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与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物种引进的执法监督工作。

第五篇:XX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汇报

XX县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

(2018年10月)

XX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下铁的决心、用铁的手腕、以铁的担当,举全县之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美丽XX,全县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优良。

一、提高认识,以强烈的担当扛起整改政治责任 1.强化领导,高位推进。坚持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来抓,牢牢扛起主体责任,以铁的纪律、铁的措施狠抓整改落实。区县党政主要领导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分别担任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第一副组长,逢会必讲、逢件必批、逢下基层必抓生态环保,就生态环保问题及整改工作作出165次明确批示,反复强调要求各责任领导、责任单位不打折扣、不讲条件抓整改。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常态化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高效有序推进整改。

2.制定方案,精细管理。今年6月份,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X办字〔2018〕23号),把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中办调研、生态环境部XX督察局、审计署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审

— 1 —

计、生态环境部饮用水源保护区督察整改、督察期间交办信访问题及“散乱污”企业整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新老问题一起抓、抓出成效。各部门(单位)按照“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的原则,建立问题台账,做到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名责任领导、一抓到底,完成一项办结一项、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实现了全县生态环境保护的网格化精细管理。

3.加强调度,严格督促。严格执行“日通报、周调度、月督查”制。县党政主要领导先后50余次到整改项目现场调度,县分管领导坚持每周深入整改项目现场调度,对未达到时序进度的挂牌督办,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现场研究、现场办公,加快整改工作推进。建立整改微信工作群,每天晒进度、晒问题,营造加压奋进抓整改的浓厚氛围。在整改的关键时期,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会同纪检监察、环保部门每周进行现场督办和突击检查,制成专题片在调度会议上播放,倒逼整改工作落实。

二、铁腕治理,以过硬的作风认真整改反馈问题 XX敢于动真碰硬,真抓整改、立行立改,全力推进涉及XX的XX个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截至目前,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建有XXXXX等违规项目、XXX流域废弃XX矿一期治理项目、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城镇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部分未建配套设施的规模化养猪场、生活垃圾填埋 — 2 —

场采取简易填埋方式等7个问题整改已接近尾声并将长期坚持;XX矿区水污染治理不到位、XXXX治理任务进展缓慢及XX稀土矿区地表水超标严重等其余3个问题正按照完成时限要求快速有序推进。今年前三季度,接受上级检查21次,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2轮生态环保部饮用水源整治督查组总体反映良好。

1.妥善解决XXXX自然保护区违规项目问题。对XXX问题,2016年10月,我县各相关部门联合XXXX保护区管理局对该项目完善了备案。对XXXX问题,我县已于2017年3月底全部拆除XXXX。

2.重拳整治稀土开采及矿区地表水超标问题。对境内全部XXXXX矿山采取停电停产措施,并成立6个专项整治工作组进行督促检查,严厉打击XXX非法开采行为,确保停产、停电措施落实到位。采取平行、交叉施工方式,加快建设XXXX处理站,其中XXXXXX处理站已于2018年3月底完成工程建设,并顺利进水调试运行,经处理后出水XXXX浓度降至XXXXmg/L左右,达到设计标准,运行效果良好。

3.着力推进废弃稀土矿山治理。筹资1.2亿元实施XXX河流域废弃XXXX矿山治理工程(一期、二期)、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废弃XXXX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等一批生态

— 3 —

修复工程,力争从根本上解决XXXX开采导致水体XXXX污染问题。

4.集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中央环保督察组列入整改名单的XXX家规模养殖场全部按要求整改到位。XX还举一反三,投入1632万元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行动,全县共关停、拆除禁养区生猪养殖场XXXX家,其中规模养殖场XXXX家、散养户XXX家,拆除栏舍面积XXXX万平方米。并督促全县可养区、限养区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

三、举一反三,以最大的力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XX县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抓好整改的同时,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打开新局面。

1.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碧水保卫战。狠抓饮用水源地安全防护,围绕消灭XXX河流域劣V类水目标开展地表水整治攻坚行动。建立一个目标、一个控制面、一支队伍、一笔经费、一项制度的“五个一”工作机制,采取超常规手段,实施铁腕监管,加快工程治理,坚决消除污染因素。监测数据显示,今年X月份以来,XXX河出境断面氨氮浓度持续下降, 4月至9月水质达到或优于Ⅴ类水标准,达标率100%,成功甩掉了戴了10余年之久的劣Ⅴ类水帽子。X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或者Ⅱ类以上标准,达标率100%。打好蓝 — 4 —

天保卫战。2017年9月对全县XX家砖厂实施了为期1个多月的停产整改,对全县XX家砖厂停产整改,对X家砖厂进行了立案查处。投入9000万元全面关停XXXX区域XX家石材加工企业及X家开采企业,困扰县城周边几十年的粉尘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督促各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设立围挡、喷淋、洒水、喷雾等降尘措施,全面治理扬尘。严格落实春节、元宵、清明等重大节日禁限燃放烟花爆竹规定,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加大道路清扫及洒水抑尘,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机扫率达到了94%以上。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8台,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919辆。今年前三季度,中心城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6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54天,优良比例94.4%,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2.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产业升级上做“加法”、污染排放上做“减法”,促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工业。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钢铁产能50万吨,全面关停县域范围内煤矿项目,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33万吨。同时,大积极推进XX经开区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大力整治整治“小散乱污”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万元GDP能耗下降达标。着力扶持壮大高科技、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子信息首位产业集群发展,高

— 5 —

标准打造赣州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累计落户电子信息企业84家,形成完整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建成XXXX等一批精品景区景点,举办X届旅游文化节等一批节庆活动,努力把生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2017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9亿元。2018年上半年游客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 %、 %,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为绿色发展增添新动能。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XX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XX农旅一体化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加快建设。2017年新发展50亩以上无公害蔬菜基地27个。

3.切实保护自然生态。以山水林田湖草工程为主抓手推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XX河流域废弃XX矿一期、二期和废弃XX矿山治理项目,累计治理XX矿山3240.29亩。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XX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水保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XX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持续推进“森林城市、绿化通道”建设,加强森林防火,改造低质低效林。近五年来,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9500余万元,造林8.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XX%,位居全省前列。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XX和XX省级湿地公园、XXX和XXX省级森林公园,全县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面积占国土面积的XXX%。经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领导小组划定,并经县政府 — 6 —

于近期确认,XX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XX%,位居全省前列。

4.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集中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截至目前,累计拆除农村“空心房” 万平方米,关停拆除禁养区养猪场XXX家,拆除乱搭乱建铁皮棚 万平方米,城区街道立面及“六乱两经营”专项整治取得突出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4664万元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加快完善城乡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建成13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覆盖所有乡镇,确保农村垃圾不落地、不下河。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疏堵结合搬迁“三沿六区”坟墓 穴,整体规划建设 座农村公益性公墓。坚持城市、园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投入9000余万元实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含提标改造)、XX工业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城市治污能力进一步提高。投入4000余万元实施XX、X江、X江等多个防洪堤和景观绿化工程,以及XX公园、XX公园和30多个小游园等一批城市绿地工程。成功创建X个省级生态村、XX个市级生态村,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

5.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成立检察院派驻环保局检察室,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实施源头严防。严格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把牢项目环保准入关。今年以来,先后否决了总投资20

— 7 —

亿元以上的污染项目落户。注重过程严管。建立“一企一档”“一河一档”,完善监测手段,对48家环保重点企业每月至少监管1次,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对XX矿山水质氨氮和重金属监测达2千余点(次)。督促污染排放较多的富康工业园区企业全部安装拍摄监控设施。县财政专门安排160万元建设企业外排工业废水在线监控平台,实现对企业外排废水实时监控。坚持后果严惩。毫不手软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今年以来,开展“2018零点行动”、“绿盾行动”、饮用水源整治、砖瓦行业整治等专项执法检查,业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形成现场监管记录900余份,化解环境信访案件123件,强制关停企业12家,查封扣押企业1家,行政处罚企业12家,处罚金额245余万元,涉嫌环境违法移送公安拘留2起2人,执法力度全面加强。

四、抓铁有痕,持续用力推动剩余问题整改到位 1.积极践行新思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加快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筑牢XXXX重要的生态屏障,争当生态文明试验区排头兵。

2.持续推进整改。坚持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紧盯整改清单继续抓好落实,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效,防止问题反弹; — 8 —

对正在整改的问题,继续实施台账管理、清单销号,严格按要求整改到位;对需长期坚持的问题,常抓不懈。

3.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到全县战略位置来抓,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按照“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原则,严格落实乡镇及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 9 —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