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观后感

心得体会2022-11-12 12:28:06未知

第一篇: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

—果树学王晓辉

2010年10月17日上午九点半,我在大礼堂观看了电影《袁隆平》,袁隆平是我们学校的杰出校友,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电影《袁隆平》让我清晰的看到了他的人生轨迹,近距离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外表平凡、志存高远、情系天下的科学家的人生。

通过这部电影,我领悟了很多人生真谛。第一点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时,他没有放弃;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着倾盆大雨之机,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毁了个一干二净时,他没有放弃;在寻找野株,身陷南沼泽地中,差点丧命时,他没有放弃,在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停拨科研经费时,他依旧没有放弃。这样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要好好学习的。第二点是坚定的信念。那个年代大家都在为大跃进而弄虚作假时,只有袁隆平坚持真理,他相信只有实践才能得出真正果实。同行在鼓吹、浮夸,在为看到报纸上的“万斤亩”而庆祝时,袁隆平却在坚持不懈地追求着绿色梦想。十年的培育杂交水稻的期间,他带着“反动”的帽子坚持着科学依据。敢说敢做,认清真理,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坚持着真理,不盲目随从的精神。第三点是博爱的精神,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第四点是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

做为一名大学生,每个人心中的成功标准可能不一致,但成功一定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袁隆平的成功告诉我: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渴望成功”,就必须要有扎实地知识积淀、加强学习、不断积累;就必须要有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要有执着追求、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我们要学习和发扬袁隆平敬业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勤恳工作,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功!

第二篇:《袁隆平》观后感

追梦的足迹

——电影《袁隆平》大家谈

编者按:一部展现“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奇人生的电影——《袁隆平》,最近在互联网以及各地大小影院纷纷上映。该片源于袁隆平科研、生活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生动讲述了主人公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上的种种探索实践以及关于他爱和坚持的故事。为更好了解该片,并拓展学生视野,我院党委宣传部特于4月26号组织部分学生在我市兴华大剧院观看了该片。

09网络班

张婷婷

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梦想,它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大跃进”年代,同行在鼓吹 、浮夸,在为看到报纸上的“万斤亩”而庆祝时,袁隆平却在田间穿梭,坚持不懈地追求者绿色梦想,为发现一颗230粒的稻穗而惊叹。“大饥荒”时期,别人还在盲目地想象着“丰收的硕果”,他却为一个小女孩而流泪,“她真的饿了”。他的理想由此而更加坚定:让天下人吃饱饭!于是,海南育种,找野生水稻,不畏严寒酷暑,不顾上级反对,“路漫漫其修远夕,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最终实现其一生的梦想。

09建筑经济管理 王露

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崇拜一些学说,打着上头的口号在底下搞虚假,只有袁隆平坚持真理,他相信只有实践才能得出真正果实。十年的培育杂交水稻的期间,他带着“反动”的帽子坚持着科学依据,在“日本人美国人都搞杂交水稻的研究,也研究结束了,但一因为产量低不能投入生产,所以杂交不能成功”时他也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敢说敢做,认清真理,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坚持着真理,不盲目随从的精神在现在来说都是很难得的。

08建筑经济管理

梅厚敏

爱默生说:“相信能的人就一定会赢。”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时,他没有放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倾盆大雨之机,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毁了个一干二净时,他没有放弃;为了寻找野株,身陷南沼泽地中,差点丧命, 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以及上头的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他依旧没有放弃。这样永不放弃的精神,能不震撼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到处解释每天不能做这做那呢?很多的事情不是我们无法做到,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真正坚持。

09机电

冉庆雷

其实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内心里都是保持着对这些事情的一种热爱。当这种热爱集中到一定程度时会获得谁也无法阻挡的成功。在《袁隆平》中很多人都在为着怎样成功而发愁时,袁隆平怀揣对自然,对水稻的热爱,认真经营出属于自己的稻田。他把每一颗水稻当作孩子来培养,用自己的心去培养。在孩子得到精心成长时,他得到的是喜悦,在孩子受到糟蹋时,他是痛心疾首,和天地同哭泣。所以,我认为袁隆平的成功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一种爱,一种他愿意为生命付出的爱。

09汽修

崔兵兵

这里面有这样几个镜头很让我惊叹:

1、在树林里的提琴演奏

2、毕业会上的交际舞

3、大海里的游泳

4、最后真人出现时对答外国记者时一口纯正的英语。我不得不承认那句人们时常说的话,能成伟人的的人他的优点并不只是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那些,他们在背后还会有许多我们根本无法知道的东西,他们是标准的“多功能”人才。那么,对于只有一技之长的我们而言,这是很大的挑战,却也是很多的机遇。

08电子

陈雯

每个人成功的条件因素有很多,袁隆平成功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是因为自己不断坚持、不放弃,但除他本身之外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从领导方面说,成洪涛起的是正面鼓励支持作用,一直发对他的崔主任和刘老师从反面也起到了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从亲情方面来说,他的妻子董婕和他的父亲给予的绝对不是常人能比的;从友情方面来说,他的那两个一直陪着他搞研究的学生,从开始研究到研究成功一直都和他站在一起,这些,对于袁隆平来说怎能不是推向他成功的一段不可缺少的阶梯呢?

第三篇:《袁隆平》观后感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最近公司组织观看了电影《袁隆平》,该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电影《袁隆平》同时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轨迹,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外表平凡、志存高远、情系天下的平民科学家充满大爱的人生。

袁隆平身上最高尚的品格是奉献精神。这在那个年代是耀眼的主旋律,像金子一样宝贵。他对待科学研究兢兢业业、实事求是,不会因为其他相关因素而放弃这个金子般的信念。虽然奉献在任何时代都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他做得如此令人感动,还在不折不扣地遵循着。作为一名国企员工,我自己有很深的体会,勘探工作如果倾情奉献地埋头钻研,不抱着“终身学习”的心态,不紧跟学术前沿理论,就不可能在复杂的地质情况下寻找到石油,就不可能实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夙愿。所以,他的事迹让我们领悟到奉献精神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今,袁隆平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但年过七旬高龄的他仍奔波在田间,忙碌在实验室。可以说,他以奉献精神践行了“奋斗终生”的诺言。作为一名青年员工,一名党员,肩负着企业发展壮大的光荣使命,我们更应该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冀东油田,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拓宽新思路,更新新理念,才能不断探索谋求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袁隆平的成功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渴望成功,就必须有扎实的知识积淀,加强学习,不断积累;要有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同时还必须要具备面对成功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心态;用平和的心境在自己的岗位踏实工作、不计得失、团结奋进。

我深深被袁隆平那种奉献精神所震撼,为理想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深深为袁隆平奋斗不止的精神所折服。我想只要我们学习、发扬袁隆平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第四篇:《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

棉花市小学

喻宝华

2010年3月19日,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观看电影《袁隆平》。早就对这位水稻之父略知一二,正好趁此做个深入了解。电影手法写实,片中主人公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备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从。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强悍无比的人,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强大的人否定,马上就唯唯诺诺,内心的虚弱毕现。怎样的人才能够坚持真理?在此立见分晓。

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研究十年没出成果,上级领导要取消他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时,他回答:“不管怎么样,我决不放弃!”十年无果,有多少人会在其间知难而退?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袁隆平终究还是幸运的,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野生雄性败育稻),所以他说,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坚忍前行,他们应该更让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才是衡量成败的尺寸。

三、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从而最终取得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他的爱,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让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并要他的妻子转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尽孝,是尽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让他得以一心扑在事业上,终于实现了理想。

1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这部影片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打破了观众头脑中关于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说教的模式,使人们得以认识、走近真实而杰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慌的恐惧,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他是那样的坚定、直执、饱含着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响。他立志要让那粒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为他的也是人民的绿色梦想而歌,为全人类而唱,

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仁爱的伟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在如今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里,人们早已经变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他那种在逆境中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撑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这种信念最终帮助袁隆平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岁月似乎并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他仍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追逐着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

新领域。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袁隆平院士有着笃实质朴、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作为航道人的我们,在面临着航道大发展大建设的良好机遇面前,要向袁隆平那样不断探索、

3 坚持学习,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牢记自己的责任,深入施工现场、深入工地,而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切实解决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建成一个个优质工程;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孜孜不倦;在“两创三比”活动中将平凡琐碎的工作干出特色干出亮点,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用实际行动来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提高我们的修养素质,在航道有快又好的发展中发

挥主力军作用。

把生命当歌唱--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2011年05月03日 17:02:57 太原市煤气公司

2011年4月22日,我公司根据市城乡管委要求,积极组织员工观看了电影《袁隆平》。"我可以把生命当歌唱!"这是电影《袁隆平》开头主人公的话。袁隆平,一个用他的一生,奉献事业的人,那张黯黄、瘦骨嶙峋的笑脸,那句激情澎湃的话语,让他的生命如歌般在全世界奏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后感慨颇多,被袁隆平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等精神深深打动。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以袁隆平对家人、对人民、对国家深沉的爱为依托,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勤劳、坚强、仁爱平民科学家和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一、热爱人民,坚持不懈,寻求真理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他目睹过生活在落后中国人民忍饥挨饿的悲惨,所以,农学院毕业后积极投身到农学教育的第一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中国人民吃饱饭、不挨饿。为了祖国的建设,他放弃 4 了参加空军的机会,敢想敢干,在湘西安江农校扎下深根,立志要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农学报国的志愿。在设备落后、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他意志坚定,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影片中我们看到他用墨汁刷被单,实际上是要对嫁接到红薯苗上的月光花进行短日照处理,可见当时的安江农校条件何等简陋,也反映出袁隆平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那些空喊口号、弄虚作假的人,他敢于站出来予以批评。他崇敬科学,反对教条主义,敢于挑战权威,不过分迷信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货真价实的农学知识。影片中的刘老师是那个时代教条主义的代表,口号喊得好,喊得响,套路线,上纲领,在稻田里造假,在课堂上吹嘘,完全违背了灵魂工程师的良心,也违背了自然科学的规律。袁隆平是当时掌握真理的少数人,虽然多数人认为他是错误的,但是他仍然顶着压力,说实话,干实事,这让他失去了很多,受到了排斥、打击。

二、经历挫折,毫不气馁,钻研科学

在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科研道路上,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但他依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验室和试验田中,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至于一切之上。看到影片中因为要把宝贵的种子拿出给袁隆平吃而跌落受伤的小凤,听到小凤父亲说出那是全家人视为命根的种子,甚至就连小凤妈去世的时候都舍不得吃的镜头,袁隆平痛心了,我的心揪紧了!那是新中国最为艰难的时刻,有多少人在挨饿啊!袁隆平说:"我永远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刻骨铭心!"就算是废寝忘食、遭人批斗、条件再苦,也要搞出高产水稻!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为之奋斗了一生。他在搞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又研究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学说,崇拜苏格拉底,在"文革"中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分子"的帽子,受到批判。影片中我伤心地看到,"革命小将"对他呵斥,毁了他辛辛苦苦培育的试验田,这些无知的举动严重阻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验,但是他没有退缩不前、唉声叹气,依然勇敢地重头再来。

三、舍弃小孝,大孝为国,奉献不停

民以食为天,民乏食,天将乱,生命必多艰。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是生命之稻。他告别妻子和孩子,毅然奔向远方。他舍弃小家,为的是千万家。他的实验不被看好,受到冷嘲热讽,甚至百般阻挠,但是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坚定地说:"你们可以不给我经费,可以撤销这个项目,我袁隆平决不放弃!"在海 5 南的农场,经受了艰苦环境的磨练,袁隆平更加坚强了,甚至对险些失去生命仅仅付之一笑。这个坚强的汉子,在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黯然泪下,向着北方跪地痛哭。他的父亲没有得到他的孝敬,但是他是为了全天下的父母与百姓呀!自1978年杂交水稻推广至今,每亩平均增产20%以上,增产的6亿多吨粮食足以养活7000万人,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大飞跃,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

生活中的袁隆平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不修边幅,看上去就像一个刚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中国随处可见这般模样的农民。然而,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在这位相貌平平的"农民"面前脱帽致敬,因为他让我们这个民族摆脱了千百年来纠缠着我们的一个噩梦--饥荒。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要吃饭,找隆平"这句话。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以令世界震惊的杂交水稻技术改变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民最多的国家的面貌,并且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也许有人会说,是那粒无意中发现的稻种成就了袁隆平的神话,那是上帝对他的厚爱。但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熟悉这样一句歌词:"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若没有"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坚定信念,若没有在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坚定信念的支持下长期从事"苦中作乐"的艰苦的研究工作,他又怎能"无意"中发现那粒神奇的稻种?袁隆平,一个"神话"的创造者,一个信仰一种精神的象征!

作为天然气公司一员,我深深被袁隆平那种为理想、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深深为袁隆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所折服。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发扬袁隆平敬业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勤恳工作,为太原燃气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范漪岚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2010-10-22 22:00:32| 分类: 随笔点滴 | 标签:电影 观后感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今晚得空,和孩子、先生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袁隆平》,电影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二十多年执着研究杂交水稻,努力提高水稻产量的事迹。电影称不上好看,但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却是巨大的。

6 十年磨一剑,贵在坚持。而袁先生十多年来研究杂交水稻,他所需要的除了坚持以外,还要面对的是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挫折:一场大雨中,他苦心栽培的秧苗被人拔除;文化大革命中,他精心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被红卫兵全部踩烂;花粉败育野生稻苦寻不着;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科研人员缺失;旁人的不解与嘲讽,同事的排挤,专家的质疑„„一次次沉重的打击,没有击垮这位科研狂人,旁人的冷嘲热讽,他置若罔闻。“三年饥荒”的阴影让他刻骨铭心,“让世界没有饥荒,让农民朋友们水稻高产”的信念支撑着他。父亲去世了,他没有回家尽孝;儿子年幼,他没有陪着一同成长;他将全身心都投入了他的科研工作中,历经二十余年,终于研制成了三系水稻。1976年,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两系水稻研究成功。 两年后,67岁的袁隆平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进攻,目前亩产已超过800公斤,而这些杂交水稻增产收获的粮食每年可以多养活一亿人。这些数字真的很振奋人心。成大事者必有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此话绝对是真理。

其实,在旁人眼中,长时间地面朝黄土背朝天,面对水稻,研究水稻,无疑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儿,但在袁先生的眼中,每一棵水稻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他经常走在田埂上,深情地凝望他的土地、他的稻谷,那深情的眼神,不亚于凝视他的爱人,他的儿子。他经常旁若无人地抚摸他培育的稻种,与它们聊天,与它们对话,一如朋友般精心地呵护照顾他的这些秧苗。正是基于这样的热爱,那些绿色的秧苗在他眼中变得可亲可爱,那些乏味枯燥的工作变得趣味盎然。人若热爱你的工作,那么这份工作必将带给人无限的欢乐和满足。

影片的最后,以一位外国女记者对袁隆平先生的访谈结束,在这次访谈中,袁先生踌躇满志地谈了他心中一个美丽的梦:“我曾做过一个很美丽的梦,在梦里,我看见我们培育的超级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抽得比扫把还长,结出的籽粒比花生还要饱满,而我和助手们就在稻谷下乘凉„„”听到袁先生的这番豪言壮语,观众们欣欣然哈哈大笑,也许现在我们会在心里质疑:觉得这样的稻谷怎么可能实现?但是,有梦想就会有动力,有目标就会有方向,也许这样的水稻今年不可能研制成功,明年不可能研制成功,但有袁隆平牵头下的农科员们的执着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也许五年,也许十年以后,这样的稻谷便可以在稻田 7 中迎风起舞,那时,金黄的稻浪一定会让人更加雀跃,丰收的情景一定会更加喜

人,衷心地期待着

第五篇:十年--《袁隆平》观后感

十年

——《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这个名字相信每个人都十分熟悉,他的事迹我们也耳熟能详。但是生长在一个富足时代——至少是有钱就能买到足够粮食的时代——的我们其实很难切实体会到袁隆平院士研究成果的巨大意义。我们习惯于粮食的充足,甚至毫无顾忌地肆意浪费着。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无法体会到一碗米饭的珍贵。

通过《袁隆平》这部电影,我们也只是能大概了解袁隆平院士的伟大。两个小时的电影反映不出他所遭遇的全部苦难,我们只能从他部分的经历中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有这么一个小细节:袁隆平给了一个饿得走不动路的小女孩一块饼,女孩张口就像吞,但还是忍住了。她说,现在吃了,饼就没有了,她要等到肚子饿得瘪瘪的再吃。三年的自然灾害,全民饥荒。所谓的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是扎紧裤腰带忍着饥饿在过日子。大饥荒使袁隆平的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但是农作物只会按照自己的季节和生长规律来。人能做的,就是等待。一等,就是十年。

这十年发生了多少事啊!袁隆平的孩子出生,父亲去世,研究有了眉目又短了线索„„ 在大跃进时期,他差点被打成右派,幸亏他的论文被高层领导看到了才救了他一命;某个大雨倾盆的日子,他的实验田被人恶意毁尽,他只能在田埂上沉默„„经历了这么多是事情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决不放弃,无论多少次的失败都能从头再来。身边的一切怎么变,一直不变的是他的乐观幽默及对研究的坚持。这是要多么坚强多么有毅力才能做到啊!

面对其他人的质疑,他说了这么一段掷地有声的话:“明白了,我们祖先搞不成的事,我们也搞不成,外国专家同行研究不出来的,我们也研究不出来。从你们的谆谆教诲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放弃。那我很想问问,那要我们这些学农业的干什么?我们就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爬不就行了?我不管你们怎么想,但是作为一个学农业的人,我觉得我有权利也有义务,让这个地球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我永远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刻骨铭心。我从那会才真正理解到,什么叫饥饿是人类最大的敌人。饥饿可以使人类失去和平、安全,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正是他对饥饿的切身体会让他更加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研究,绝不放弃!

在这十年里,他的妻子对他的不离不弃也实在让人感动。十年的风风雨雨,他的妻子无怨无悔地守在他身边,为他处理各种事物,免除他的后顾之忧,让他能专心研究。没有妻子的支持,我相信袁隆平院士也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千里马遇不上伯乐也只能空有一身才能。袁隆平遇到个好领导——成洪涛,一个有远见有眼光、惜才爱才的领导。这是袁隆平的幸运,也是全体人民的幸运。

十余年的锲而不舍换来了最后的成功,袁隆平用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这种子包含了袁老多少的心血,但是袁老却不愿意申请专利。他选择了无私地向世界各地的人民共享成果,选择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吃饱饭。

最艰苦的十年过去了,杂交稻圆了袁老的心愿。袁老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还在继续探索,试图解决更大范围的饥饿。袁老说他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和助手坐在高粱般高的水稻下乘凉,那些结出来的谷粒一个个都有花生粒那么大!

十年的努力,袁老的心血不会白费的,所有曾经挨过饿的人都会感谢袁老的付出,所有后世能吃饱饭的人也会铭记袁老的贡献。历史是不会遗忘所有人的功绩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