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海外的“三中全会”情结

思想理论2006-09-20 00:00:00未知

 2003年10月中国又将迎来一次“三中全会”,这自然地勾起中国和海外对24年前那次“三中全会”的回忆。稍具中国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叫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史上,都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外界给以这个会议再高的评估都不为过。 
  1978年召开的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自那次会议后,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不归之路。 
  今年,外界再次充满新期待,期待中共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有新的改革,能产生出如同当年那次会议的作用,使中国走向新的辉煌。不少关注中国事务的人士,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寄厚望于即将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大展拳脚的真正起点 
  海外有评论说,十六届三中全会将“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议程,“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息是,处于关键时刻的中国,将在一些关乎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键问题上力求取得新的突破”。有评论预言,十六届三中全会是胡温新政府上任以来最具实质性内容的会议,按以往中共各届全会的惯例,新领导班子将在三中全会上奠定其未来个性化走向,以此作为大展拳脚的真正起点。 
  最新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称,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似乎有着特殊的地位——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之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则是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并且以提问方式实际断言此次三中全会同样有特殊的意义:“即将到来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总之,“三中全会”的召开表明了胡锦涛时代的到来,这自然让人想到24年前的三中全会,那次会议表明毛时代的结束与邓小平时代的来临;种种期待正好说明有种可称为“三中全会”情结的东西存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 
    胡温新政:是政改还是改正? 
  人们关注即将召开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其实关注的重点还是政治改革方面。将执政不久的第四代领导视为胡温新政,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那么,胡温新政,是政改还是改正?兹举几个“新政”事例。 
  首先,新“三民主义”。2002年12月9日,新任总书记不久的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的时候,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是新“三民主义”之来源。 
  中国新领导努力树立亲民的形象,要求各级政府官员更关注民生、民意、民情、民权、民利。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确表现出亲民务实的作风,让人耳目一新,民众精神为之一振,确实树起执政之新风。但“为人民服务”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新“三民”可谓是“群众路线”的回归。 
  其次,党内民主。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所谓党内民主,就是党内所有成员的平等关系、党员享有的各种权利,是党内民主的两块基石;党内民主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和保护少数原则;要实行权力的分解和制约;集体领导是党内民主的一个原则。 
  其实,党内民主在中共历史上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只不过这种制度没有能很好地得以执行而已。现在重提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再次显示了新的中央领导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决心,但这很难说是一种制度创新。 
  第三,从“报告工作”到向中央全会述职。中国共产党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首要职权,就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行使中央委员会职权。新一代中共领导将在这次三中全会上设置述职议程,将工作报告定为述职性质,这样从过去一贯强调与党中央和最高领导人保持一致,变为党中央和最高领导人要公开接受党内大范围的民主监督。 
  中国有一名教授评论说,“述职”议程的提出,将在事实上大大增进社会各界对于本次三中全会的期望。“述职”制度无疑是一种新的举措,有制度创新之意,但对于整个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多少的关键,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四,从政治改革到政治文明。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在位时,提出两个有关政治体系方面的概念:一是德治,二是政治文明。而胡锦涛在9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发表讲话时,也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他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 
  稍稍留意人们会发现,在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在报章上,“政治文明”的概念用得越来越多了。如果这一观察是对的,那为何如此?也许说政改太沉重了。不错,以上这些都是新气象、新变化。但是,与其说是政治改革,还不如说是工作作风、执政方式、管理方式的改正(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