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问题专题复习
民族问题专题复习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常识。
(2)比较区别“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知道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制度)。
(4 ) 掌握维护民族团结的要求,即“三个尊重”。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与迁移。
3德育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和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和统一。
重点难点
新型的民族关系;三个尊重;民族团结的意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出复习内容(板书)专题:民族问题专题复习。
一、基础回顾
1、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其中,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因为人数相对较少,被称作少数民族。
探究: 你知道我市有哪些少数民族吗?
瑶族、苗族、回族、侗族等。
2、 56个民族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
3、 56个民族在地域上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形成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亲缘关系。
4、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为确保少数民族行使自己的民族权利。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政策(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新型的民族关系 助、和谐。
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
温馨提示:以上两个问题要比较区别。一个是“新型关系”,一个是“处理原则”。
7、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不对。维护民族团结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8、 你知道维护民族团结的要求是什么吗?
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问题基础知识复习告一段落,下面,我们来联系实际,共同探究几个问题。
二、活动探究
今年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了64周年。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某校团委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1、请列举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投入的一些具体措施。
(1)西部大开发 (2)青藏铁路 (3)援藏工程(4)设立“少数民族扶贫专项贷款”
2、 你认为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有何意义?
(1)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
(3)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
3、请为宣传民族团结拟写一幅宣传标语 。
维护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4、 请为此次纪念活动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① 图片展览 ② 主题班会 ③ 征文大赛。唱民族团结的歌曲,绘画,演讲等。
5、如果你参加此次征文(演讲)大赛,请写出你的提纲。
提示:要结合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来做答。
① 新型的民族关系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③ 维护民族团结的要求
三、材料分析
1、我国56个民族是一家。但是,境内外的敌对分子一直没有停止妄图分裂我国的行动,不断制造混乱,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材料由学生来读题。)
(1)你认为“打砸抢烧”分子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生命健康权、财产权。
(2)你认为“打砸抢烧”分子的行为有何危害?
影响了民族团结,影响了祖国统一,影响了社会和谐。
(3)党和政府认为“打砸抢烧”分子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
(4)处理“打砸烧抢”事件,我们应遵循的处理原则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处理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温馨提示: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指导思想”是相同的,不变的。
2、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藏汉同胞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抗震救灾一线,他说:“抗震救灾的胜利,就是民族精神的胜利”。
根据材料二回答:
(1)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请写出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 “抗震救灾的胜利,就是民族精神的胜利”。你是怎样理解的?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课后巩固今天复习的民族问题专题。从2009年开始,民族问题在学考中占有15%的分值,请大家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祝同学们成功!
第二篇:民族问题
一、关于新疆七·五事件
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共同维护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① 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性。 ②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③ 切实加强对外宣传。
建国以来,国家修建了新藏、川藏、青藏等以国道和14条省道为主干的通往西藏的公路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青藏铁路穿越高原冻土,最高海拨5072米,创造了世界高原铁路的建设奇迹。
(一)西藏问题不是民族问题
1、和平解放后,西藏受到了中央无微不至的关怀,得到全国各民族兄弟的无私援助。
2、在计划生育、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政策方面,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少数民族,享受着更加优惠的政策和待遇。
3、藏族干部一直是西藏干部队伍的主体。**集团和一些人所谓的“西藏问题”,根本不是“民族问题”,而是分裂中国的手法。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历来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坚决反对;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历来也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坚持捍卫。
(二)西藏问题不是宗教文化问题
(三)西藏问题不是人权问题
1、《世界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
2、旧西藏,人分三级九等,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人身自由,农奴无生存权。直到和平解放后,百万农奴才享有了真正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3、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西藏和平解放后,经济多年连续保持12%的增速,政府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医疗、其子女免交学杂费和免费吃住的政策。
4、**集团一直宣传“保护人权”,多年来非但没为西藏发展做出任何贡献,反而不断损害境内西藏各族人民利益。
(四)西藏问题的实质
1、西藏问题的要害是“西藏独立”.2、“藏独”是历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
3、“藏独”是西方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工具。
1、现在西方一些势力坚持冷战思维,要西化、弱化中国,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这种分裂活动是逆历史潮流的,既违背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违背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处于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民族面前,这场时断时续地折腾了近一个世纪的闹剧,是不可能出现**集团所希望的结局的。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数十年间,“西藏独立”是西藏僧俗贵族中一小撮亲帝国主义分子为维护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维护自己的特权和既得利益而在帝国主义帮助和纵容下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表面上看,这些人鼓吹“西藏独立”,似乎是为西藏民族争取自由和解放,但实质上不过是西藏封建农奴主这个没落阶级的垂死挣扎。
统
一、稳定、繁荣、强盛的中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成长的摇篮!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行为! 我国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共同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民族平等团结,既是创建新中国的重要历史基础,也是建设国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政治保证。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个、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第三篇:民族问题
(一)十八大规划各民族和谐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二)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
2012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在《规划》中指出少数民族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①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改善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②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基础公共服务水平。③着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④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营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⑤加强少数民族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地区发展的智力支撑能力。⑥加强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和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民族工作的决策和管理水平。⑦继续加大民族工作交流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对外和对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水平。⑧努力构建民族事务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民族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经验交流会
2012年8月21—23日,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经验交流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召开。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必然要求。
(四)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2012年12月5日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村寨风貌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聚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多样性,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四篇:民族问题特点及中国目前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性”:
一是普遍性。当今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广泛地存在于不同制度的国家中,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内容宽泛的社会现象。
二是复杂性。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等相互交织在一起。世界民族问题除此而外,还有国家主权问题、领土问题、国家关系问题(多边关系、双边关系)、人权问题等等。
三是长期性。民族问题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产生、发展、融合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长期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族问题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是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第二,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是,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等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民族问题国际化则是指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实施“西化”、“分化”战略,达到干涉和控制他国内政目的的一种手段。
五是重要性。“民族、宗教无小事”。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解决好民族问题无论是对多民族国家,还是对由多民族组成的世界来说,其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现阶段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最重要的任务。在国家整体发展中,逐步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民族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民族存在相伴相生的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这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我国某些民族地区的地界、山林、草场纠纷,其中有些也是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曾有过的纠纷和冲突,如因为所属行政区域变动、历史上区划界限和资源权属不明确等引起的问题未能很好得到解决,从而引起了现实的矛盾与纠纷。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等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谓的“西藏独立”问题、“东突厥斯坦”问题,都与20世纪初帝国主义策划、煽动和制造的分裂中国的活动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我国的民族关系。
三、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里,宗教问题有时会与民族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民族与宗教分属不同的范畴,但民族与宗教之间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例如,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就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些民族宗教信仰差异会成为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产生的问题会
间接导致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交织,不仅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表现出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的现象。
四、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本属该国内部事务,属于国内问题。但是,种种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它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民族问题交织的原因之一。我国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民族与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在血缘、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这些民族相关的国内民族问题会引起相邻国家的关注和反映,由此还可能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另外,西方某些大国打着人权的幌子,企图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甚至企图把我国国内的民族问题国际化,图谋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也会促使国内民族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
总之,民族问题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何理解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平等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而且是由宪法和法律保障实施的政治制度。当前在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中对民族平等的论述,往往只是限于思想或政策方面的一般分析,很少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加以论证,即使有的作者偶尔从法学的角度谈起,也主要是讲民族平等指 民族与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往往忽略了履行相同义务的内容,从而使这种研究和宣传缺乏全面性,实践性、使社会主义 的民族平等和资本主义的民族平等缺乏质的区别性,使理论研究和宣传的社会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要着重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谈民族平等,才能使这种研究和宣传充 分体现其全面性、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和与资本主义民族平等具有质的区别性。
第五篇:民族宗教问题
浅析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其中,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是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和宗教人 士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宗教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民族团结 对策
正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宗教的概况(以西藏为例)及其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西藏宗教的概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西藏宗教状况是,总人口120万人,几乎是清一色的藏族,基本上都信仰藏传佛教。僧尼多大达12万人,占西藏人口的2670座①。可以说,在西藏,无处不见庙,无家无僧尼。当时西藏仍实行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喇嘛既是最高的宗教领袖,又是地方政府首脑,上层僧和农奴主、贵族组成了统治旧西藏的三大领主,各级行政机构的头人也大都由僧官担任。寺庙不仅掌管着全部宗教权力,而且有很大的政治力,可以随意干预政府与社会事务。在经济上,寺庙也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同时寺庙还是西藏最大的高利贷者,建国初,寺院债务约占西藏放债总和的百分之八十。西藏地方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约有一半是用来供养寺庙和僧人的。寺庙在政治上对农奴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残酷压迫,在其所辖领地内,设有法庭监狱,对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在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处处渗透着宗教的影响,寺庙和僧尼垄断了西藏的全部文化②。
(二)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是中国民族宗教工作第一个黄金时期,理论与政策是英明的,实践成果是辉煌的
中国革命成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确立的民族平等和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仅继承下来,而且加以发扬。尤其在和平解放西藏、进军新疆、实现全国统一的过程中,解放军和党的干部忠实执行民族宗教政策,起了关键作用。由于民族宗教政策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特别是对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做了正确处理,在短时间内,中国顺利实现了统一大业(台湾除外),结束了历史上由于帝国主义插手和旧中国政府腐败无能而长期存在的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多**,民族感情达到空前融洽程度,建设事业发展很快③。
(三)1957年到1965年,民族宗教工作在理论上实践上既有开拓也有失误,是在曲折中前进
从1957年反右斗争起,经过1958年大跃进,到1962年起开展的“四清”运动,“左倾”思潮逐渐抬头,民族宗教领域不断受到冲击。1958年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实行民主改革运动。1962年**大师有七万言上书,对工作中失误提出中肯批评,遭到打击迫害。196
3、1964年开展对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的批判,指责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错误。这些重大失误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民族宗教工作被引向歧路。
(四)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领导人错误地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林彪集团和“四人帮”加以疯狂利用
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及基本政策被彻底践踏,民族宗教工作遭到全面破坏,宗教活动停止,宗教场所和文物被大量毁坏,宗教人士作为“牛鬼蛇神”遭到横扫和迫害。这是中华民族的 ①②《西藏革命史》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9页
原思明 《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50年》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印 第33页 ③ 马虎成 《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第51页 一场大浩劫,也是民族宗教领域的一场大灾难④。
(五)从1977年到现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伟大成就,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拓出新局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宗教工作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近期以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在宗教问题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徒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和谐论的提出,明确把宗教工作纳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大局,更加着眼于宗教的积极方面,使宗教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宗教成为社会和睦关系的成员和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具体成果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围绕权利与义务、思想观念与社会实体、宗教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宗教与国家等,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基本政策包括: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体现为四个特点:基础性、长期性、全面性和区别性。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经过探索,形成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中国模式。
3、抵御渗透。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首先关系到国家安全党的执政地位,其次关系到独立自主自办。
4、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宗教世界观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因此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
三、宗教理论政策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
(一)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之上的。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阶级性在宗教理论政策上有鲜明的体现,和资产阶级的宗教观有本质的区别。
(二)继承性 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同时,吸收借鉴了历代统治阶级处理宗教
问题的得失和国外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
(三)时代性 我们党的宗教观发展变化的要求,根据党的纲领、目标和战略任务作出调整。
(四)群众性 我们党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立足于团结、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制定和完善宗教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实践性 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付诸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形成、
⑤发展、完善宗教理论政策和措施。
四、当前民族宗教的新问题与新趋势
1、信教人口在继续增长,教徒结构在发生变化,更加知识化、年轻化和多层次化。
2、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宗教领域的矛盾与纠纷增多。
3、由于阶级身份的淡化,民族身份、宗教身份凸显,民族宗教问题日益重要。
3、基督教过快发展,造成素质下降,成员复杂,极易被境外势力利用,有害和谐社会建设。
4、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相结合,在国际敌对势力支持下,进行破坏活动,损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主要发生在新疆和西藏。
5、一些党政干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有些人把信仰上的差别上升为政治上的对立,视宗教界为异己的力量,对宗教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还有些人对宗教放弃引导和管理,对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丧失警惕。
五、我对关于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看法 ④⑤ 马虎成 《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6月 第53页
马虎成
《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论集》 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9年 第79页 少数民族宗教问题是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最大限度地调动少数民族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指导处理
⑥少数民族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
(二)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发展的规律:根本是长期性、关键是群众性和特殊的复杂性
(三)必须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四)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爱国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
(五)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六)充分尊重、正确评价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弘扬其优秀成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七)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共产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是处理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条件
(八)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处理好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⑥ 龚学增
《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历程和基本经验》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年1月 第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