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千万人才”

思想理论2006-02-11 00:00:00未知

    我要通过这种方式推销自己,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昨天,一位毕业两年多的大学生熊某站在军事博物馆门前,开价一千万“卖断”自己的才华。“我是经过仔细考虑才开出一千万的价格。”熊某说,他觉得只要有机会,他就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这个价值。“已经有20多个公司老总给我留下了名片。”(8月8日《新京报》报道)

  也许这位小伙子有非凡的职业智慧和潜力,可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刚走出校门的他也有社会劣势,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工作责任、敬业精神、工作实践等无形职业素养不能凭一句话就能让别人信服。实力来自实践,能力来自考验,连最起码的就业机会都得不到,而只是一味高要求,就有点“社会幼稚病”了。有哪位气魄大的老板愿意拿出天文数字对一位缺乏了解的员工进行智力投资呢?这是商业风险,更是商业损失,“相马不如赛马”,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你得用优越硬件说话。所以人们更认可后者,而不会选择冒险。

  如果这位小伙子才华出众,就算他是学生,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展示才华,在专业领域和圈内拥具有较高知名度,让人们叹为观止,可是,他并没有这样的“名牌效应”,也没有相应的“能力证明”。

  其实这样的标榜自己价值“n万”的事情不少了,从最开始的标榜“50万元年薪”到“百万年薪”,再到如今的“千万人才”,大概自称自己身价“上亿”的学生“人才”也马上要出现了。也可以理解,在如今这样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不制造一点新闻,谁会来关注自己呢?但是仅仅靠制造轰动效应,是面对激烈竞争的一种浮躁和无奈,是在拿自己的信誉、形象做交易。

  我又想到一则故事。一位年轻人想当新闻记者,多次求职,未果。写信求教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回信说你可以先到一家报社,告诉他们现在你不要薪水,只想要一份工作,并且会好好干。一般情况下,报社不会拒绝一位不要薪水的求职人员。你在得到这份工作以后,就要努力去干。这位年轻人便按马克·吐温建议去做了,而且干得很好。最后,当他接到别的报社的聘用书时,他任职的这家报社愿意出更高的薪水挽留他。这位年轻人能从最基层的苦累干起,心态平和,选择实际,更全景地锻炼自己,熟悉本专业,和同事们真诚相处,提高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忍耐力等。拥有这些宝贵的无形资产,就能更容易取得成功,也说明此人比较成熟。

  “千万人才”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这位小伙子的务实、肯干和忍辱负重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