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5年8月上旬,我院在北戴河召开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汇报会。在8月9日哲学片汇报会上,夏春涛同志代表邓研中心作题为《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好邓研中心的工作》的发言。本刊辑入该汇报,以飨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简称“邓研中心”)成立于1993年10月,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十五大以后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2004年1月1日起改为现名,是中宣部指定的全国七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主任由院领导兼任,忍之、佳贵、慎明同志先后主持过中心的工作,现任中心主任是冷溶同志。中心属于半实体,核定编制3人,挂靠科研局。自2002年至今,中心专职人员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为2人。
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利用我院学科齐全、长于基础研究的优势,以各研究所为依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组织学者开展相关的研究与宣传工作。具体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日常性工作,包括组织撰写理论文章,编辑出版相关刊物和书籍,管理一个网站;二是中宣部和院领导布置的突击性或机动性工作,包括筹办理论研讨会,参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等。下面,我谨就中心近几年的工作情况作一简要的汇报。
组织院内学者以“邓研中心”名义撰写理论文章在中央报刊发表,是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2003年中心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求是》杂志发表13篇理论文章,2004年发表16篇,在全国七大基地中位居前列。今年2月刘云山同志在考察我院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时,对此予以了肯定。这种形式起到了锻炼队伍、凝聚力量、促进研究、引导正确舆论等积极作用。其中,《“三个代表”: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文入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九届优秀作品,中宣部的同志特意就此向中心表示祝贺,认为“这很不容易”。在今年刊发的数篇文章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
,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一文被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协调小组编为第134期《参考资料》。
从2001年起,中心每年编辑出版一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前沿报告”,篇幅约40万字,择优收录我院的相关理论文章和研究报告,按专题编纂,以集中展示我院当年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年国内的重大理论活动和研究动态,社会反响较好。目前,已开始酝酿本年度前沿报告的编纂工作。
《理论研究动态》是中心主办的一个内部刊物(月刊),立足我院,面向全国,关注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理论研究动态。本年度至今已编印8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由中心主办、马列所承办,是迄今国内惟一一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年鉴类工具书。至今已出版4卷。去年易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年鉴》,并调整了编辑班子。今年5月,在审读50余万字的2003~2004年卷《年鉴》文稿后,我们向编辑部反馈了2000多字的书面意见。目前,《年鉴》修订出版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中心主办的网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网》,突出研究特色,内容更新及时,点击率和文章转载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影响,成为宣传、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
此外,从2003年3月起,根据中宣部和院党组的指示,中心本着审慎认真的态度和及时、准确、客观的要求,先后编辑、报送了10期《理论信息》。其中有两期分别摘报了民间修宪讨论会的一些观点和某党校教授宣扬西方“经济人假定”的观点,引起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除上述日常工作外,中心还承担着一些突击性或机动性工作,如筹办理论研讨会。从2003年至今,中心共筹办或参与筹办20个规模不等的会议。这些会议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表我院参与筹办全国性会议,二是院内会议。例如,作为今年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主办单位之一,我院负责向会议推荐8篇论文。中心于去年9月在全院范围内征文,然后对众多来稿进行审读、筛选,包括在观点上严格把关,核对引文,对文章进行必要的修订甚至改写,最终经会议评选小组评审,8篇论文全部入选,约占会议论文总数的1/10,延续了我院在全国纪念毛泽东、邓小平会议上论文入选率高的良好势头,受到会议组委会的表扬。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次征文活动都得到了当代所的大力支持。再如,去年3月中央党校、教育部与我院联合召开“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时,中心具体承担了起草会议筹备方案,联系落实会议发言人名单,组织、编辑发言稿,核定中央党校、教育部的与会代表人数、名单,以及拟定会议议程等工作。今年,中心相继在院内举办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座谈会、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文进行了报道。
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后,中心承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课题,组成了以政治学所为依托的课题组。除跟踪研究动态并在起初向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报送《简报》外,中心还按照指示,组织课题组专家学者参观专题展览,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革命纪念地参观考察,参加中央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主讲的报告会。此外,自年初接任工程联络员后,我又承担了与经济所牵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的联系工作,并参加了课题组传达和讨论“工程咨询委员会”对提纲送审稿意见的会议。根据工程协调小组的指示,中心还组织院内学者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去年上报了8本教材的三级提纲;今年又布置了11个课题,并在一个多月前报送了这些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此作为今后的核心工作之一。
此外,全国社科院系统邓研中心每年召开一届年会,我们参与了历次会议的筹备工作。近两年多来,中心为《院报》撰写了20多篇新闻稿,向《院报》、《社科党建》杂志提供了数十篇理论文章。再就是参加中纪委、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部门和单位组办的各种专题会议,解答基层干部群众的电话、书信咨询,等等。
我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而中心可以说是这块阵地的前沿,是展示我院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充分发挥这个阵地和窗口的职能,积极推出我院的理论研究成果,扩大我院在思想理论界的影响,是中心的职责所在。中心的工作是在院党组特别是分管领导的具体指导、部署和主持下进行的。中心挂靠科研局,在工作上得到了全局上下尤其是浩涛、尚民同志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院内同志尤其是哲学片同志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心在贯彻把我院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这一办院方针中做了一些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去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对中心进行采访,并在当晚新闻频道中播出。
不过,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中心的工作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和不足,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工作的瓶颈问题。
在全国七个基地中,我们的编制、办公用房、经费都是最少的。中心工作的特点是头绪多,工作量大,而且通常都有时间限制。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作量明显加大,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单就编辑工作而论,中心每年编审的文稿达二三百万字。但自成立12年来,中心的编制、办公用房、经费并没有变化。近两年来,中心专职人员连我在内仅有2人。人们通常以为中心作为全国七大基地之一,有不小的规模,当知道实情后,大多仍表示不太相信。人手少使我们有些疲于应付,工作的主动性、开拓性不够。最近我们新进1人,但由于只有一间办公室,相互影响、干扰的情况较为突出。中心年度经费包括编刊物、办网站的经费在内,只有18万,致使有些工作难以开展。例如,原本打算每年正式召开一次中心的理事、特约研究员会议,但由于经费方面的顾忌,至今迟迟不能落实。
此外,邓研中心名为研究中心,但同时又承担着大量的组织协调等事务性工作,实际上既不是单纯的研究机构,又不是纯粹的行政机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或者说身兼两职。例如,前些日子报送11个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平均要给每个学者打六七个联系电话。白天打不通,晚上接着打;今天打了,过几天临近截稿日期,又接着打。有时不免对方感到烦,我们感到累。由于基本上天天坐班,研究时间得不到保证。新来人员将来要面临评职称等问题,时间一长,思想上难免会有波动。再者,中心挂靠科研局,但工作任务主要由中宣部和院领导下达,工作内容也与科研局主要从事全院科研管理有明显区别,从而势必导致邓研中心与科研局全局的工作有所游离。
再从体制上讲,中心的工作以全院各相关研究所为依托,但相互间毕竟没有任何约束关系,更何况学者们各有自己的专业,本身研究任务重,时间紧。要落实工作,主要靠对方的态度和觉悟,靠感情联系,有时还不得不抬出院领导来唬对方。另一方面,全院有三千多科研人员,但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人很不成比例;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轻视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的倾向。因此,中心所能够依托的主要写作队伍和研究力量很有限,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仅有一二十人,致使中心的任务有时很难布置。以组织学者以中心名义撰写理论文章为例,这类文章大多由中宣部、报社和主管院领导命题,要求高,交稿时间紧。为了落实写作任务,我们经常要磨半天嘴皮子;有时磨了半天还不一定奏效,或者最终交来的稿子要作很大修改,有的甚至根本不能用。有时实在没辙了,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写。但我原先的专业是历史,两年半前来到中心,属于半路出家,勉为其难。找人写文章不容易,而报社稿子很挤,发表文章也不容易。这些因素均非我们自身所能左右,只能尽力而为。冷溶同志明确表示,他的文章可以以中心的名义发表;慎明、锦昌等同志都曾经以中心的名义发表过文章;佳木、秉孟等同志对中心的工作也十分关心和支持;秋芳同志也修改过中心的文章。不过,要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关键是要从体制上入手,建立、完善与邓研中心学科特点相适应的体制。
那么,邓研中心的学科特点究竟是什么呢?据我粗浅的理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今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种研究与其他学科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相比,既有联系,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学所、经济所等主要侧重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进行阐述、研究,而邓研中心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更为开阔的视角,进行一种宏观的、综合性的研究。要做好这种研究,研究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素质:
1、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十分熟悉,有较好的理论功底;
2、及时领会、 吃透中央现行的方针政策;
3、对当今的国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4、及时掌握国外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动态。
当然,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工作态度问题。中心的特点是头绪多,工作量大,而且通常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于这一情况,要做好中心的工作,首先必须端正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把好政治关。这是底线。因为中心所从事的是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一旦出错都不是小事,都会影响到中国社科院的声誉,都可能是政治问题。近几年来,在院党组和主管领导的领导、督促下,中心的工作从未出现任何政治性的差错。今后,我们要继续强化这一意识,避免松懈或疏忽。
由于中心挂靠在科研局,从隶属关系上讲,邓研中心的工作属于科研局工作的一部分,因此,邓研中心本身并没有编制“十一五”规划的任务。下面,基于邓研中心的现状和上述思考,我们谨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和设想:
将中心挂靠筹建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通过这一途径,使中心的人员编制、办公用房、经费等问题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要做好工作,关键在人,在于整合、凝聚一批既有较好学术素养,同时又具有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的专业人才。
建立一支自己的理论队伍。在继续利用我院学科齐全、长于基础研究的优势,以各研究所为依托的同时,建立一支自己的写作队伍和研究力量,加强理论队伍建设,包括梯队建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明确研究方向,加大研究力度。从总体上看,中心组织撰写的文章和编写的书刊,宣传的色彩相对较浓,研究的力度不够。今后,有必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大研究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开展先进性教育这三大理论的研究力度,设立相应的重大研究课题,力争推出一批有新意、有深度、有份量的研究成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做好理论工作,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奎元同志多次提出要下大力气开展国情调研。两个月前,我们随冷溶同志到浙江调研,进工厂,访农户,包括对贫困村进行调研,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巨大指导意义,加深了对开展国情调研与推动理论创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我们将有意识地多开展一些类似的调研活动。
要实现这些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和新的起点,进一步树立全局意识,增强机遇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为建设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开创我院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的新局面,扎扎实实地做好邓研中心的每一项工作。